茶叶教科书有什么魅力真的可以开启茶智
2022-05-05 19:24:31热度:151°C
2022-05-05 19:24:31热度:151°C
问:为什么想到要写行业的“教科书”?怎样的人才具备写行业“教科书”的资格?一开始,是否怀疑过自己?
听到“教科书”三个字很多人联想到的是教材,是教学需要,但读完就扔的存在,但其实“教科书”三个字从日语里借鉴过来的,还有许多非考试行为,日本的很多书籍都带有“教科书”三字,例如:咖啡教科书、面包教科书等。
教科书还是开启心智,提供一种讨论的空间的存在。平易近人,让每个人都能找到讨论的空间。
教科书的撰写者,都是某一个领域的专家,他们从自己的专业出发,向大众传播自己的专业知识。
问:怎样的写法、结构、体例,才能成其为“教科书”?
教科书写法上接近百科全书式,要求内容全面、结构完整、文法通俗易懂,文本之间有互动,读完一本书,可以很明白了解这个领域到底有什么。
问:目前已出版的熟茶和红茶教科书,跟常规意义的茶文化读物,有何异同?
我们书写更偏重历史与文化,传统的大学教材更偏重理工科,会有大量试验数据、理化指标,因为茶学现在是理科范畴,但这些年比较热火朝天的却是茶文化,有茶文化相关的书太少,以至于大家胡编乱造了许多没有价值没有营养的东西,我们书写的目的,是为了让更多人能读得懂茶文化是什么,不是什么讲不明白的玄学,也不是粗制滥造的地摊文化,而是有历史脉络与深刻内涵的读本。
问:我理解,茶文化读物主要是提供文化和故事,而茶教科书则是提供知识和教育,而且,必须形成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那么,关于熟茶和红茶,基于之前创作的那些茶文化作品,你建构起了自己怎样的理论体系?两本教科书中,又为大众提供了一些如何独特的知识点和方法论?
我讲讲熟茶这个知识系统。一般教材只会说熟茶的制作流程,或熟茶里那些成分对人有好处,但熟茶又是一个消费品,它的制作与饮用历史要怎么讲。再有,什么是熟茶,我的就是工艺最成熟的茶。为什么这样定义?因为在1973年现代熟茶之后再也没有出现一种比它更成熟的工艺,六大类最后一个划分的就是熟茶。1979年陈椽在写六大茶类教材时把普洱茶划到黑茶,就是说明熟茶工艺成熟稳定。而且熟茶有最大规模的销量,很多人在问云南现代茶园生产的茶去哪里了?答案是大量的茶园茶都用来做熟茶了,饮用熟茶的人很多,我们常说的勐海味说的也是熟茶,熟茶茶性温和适合所有人饮用。大企业都会做熟茶,做生茶很难打开大规模的市场。
我们写熟茶重要的动机是:熟茶是被大众误解最深的一类茶。很多人认为不懂茶的人才喝熟茶,有些人觉得熟茶不卫生不干净。有些人看到发酵工人挥汗如雨,就对熟茶产生了心里障碍,但其实这些污染是最小的。
现在懂茶的人越来越多,喝茶的人越来越多,但是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一遍一遍的讲给另外一个人。有一本书就可以快速把知识传播出去,降低了认知成本、传播成本。
“普洱茶”这三字消失了很久,勐海茶厂过去有四个车间:红茶车间、绿茶车间、紧压茶车间和花茶车间。很长时间都已经没有出现“普洱茶”这三个字,1973年云南人去广东学习当地的熟茶发酵技术,看了之后就回来自己摸索发酵,当时名字叫“快速渥堆发酵茶”,但后来发现这个名字不利于传播,当时负责茶叶销售和管理的人员就开会讨论:云南历史上有普洱茶,于是就决定把这种“快速渥堆发酵茶”称为普洱茶。
在这本书里面我们也客观的回答了一些问题:从勐海李拂一时代的潮水茶,到香港红汤茶,再到广东大冲口发酵的茶。为什么当时广东发酵了大量的熟茶,而到了1973年云南才开始去学习?
因为在1973年之前云南没有出口权,所以在这之前都是在广东生产。直到1973云南获得了出口权,这时才迫切地把话语权拿回来,所以派了技术工人去学习,普洱茶经历了勐海、广东、昆明最后又回到了勐海,这背后有很很多历史值得去探寻。
同时,熟茶发酵技术也是绝密的。2003年我去昌宁参观发酵熟茶,我进去拍了照,里面的工人追出来说不能拍。现在去参观大益也一样是禁止拍照的,熟茶发酵是绝密,是不能公布技术。发酵池是秘密,但人是在流动的,工人在流动,技术也在流动,想要绝对的保密是不可能的。
这本书第一个场景是在香港,为写这本书我们去了香港三次,找人深度采访。香港早茶茶楼里面默认喝熟茶,熟茶大量的消费场景是在香港、广州、深圳酒楼。我们从勐海到广州,从历史、文化、品饮、科技等多个角度来讲熟茶,希望拓展大众对熟茶的认知边界。
很多读者收到书之后也纷纷留言,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一句是:“生茶带我看世界,熟茶陪我过日子”,这句话已经收录在我们第二版印刷的封底。
我们写《红茶教科书》也类似,云南红茶产业那么大,可是书店买不到一本讲云南红茶的书。现在云南茶产业是特色产业,我们做的是,为这个产业发展插上翅膀的工作。本书的另一个主编,已经把红茶复兴的重任落实在自己的肩上。他现在在同仁街开了茶馆,让人能够多方面体会茶的魅力。
问:两本教科书的销量如何?学界和业界有些怎样的反馈和影响?
《普洱熟茶教科书》破了茶业复兴书系2015年以来的最快销售记录,第一版上市的5000册两个星期就售罄,完全是C端消费者购买。阅读的热情出乎了我们的意料,很多人说是我们抓住了市场的方向,但其实是产业高度发展带来了文化兴旺。随后我们又加印了2次,第3次印刷的马上就要上市了。
《云南红茶教科书》是2021年5月份才上市的,2022年4月又加印了一次。
问:在我看来,第一本“教科书”出版时,周重林这个名字便有了一重蜕变的意义,此前更多是茶文化的研究者、传播者,而此后,更多则是行业的启蒙者和教育者。你如何界定自己身份的微妙变化?
我的茶叶写作,主要分为三种。其一是地方性知识的重建,像《勐库寻茶记》《易武与古六大茶山》;其二是常识性系列,诸如《云南红茶教科书》《普洱熟茶教科书》等;其三是精神史,《茶之基本》《民国茶范》都属于这种。从2004年主编的《天下普洱》算起,至今我出版了26种茶书,销量早超过百万册,我个人也从学者变成了茶学者。
茶的标签化说明的行业对我个人的认可,刚刚结束第四界创新中国茶论坛,他们颁发了一个“杰出人才奖”给我,表彰我对茶文化的努力。
茶文化最近几年非常热,盛世兴茶嘛。饮茶群体越来越多,像我这样专门研究茶文化的人也越来越多。
问:“教科书”这个系列,还有些什么计划?
我们已经写好了《云南古树茶教科书》在等着出版。接着会写《云南白茶教科书》《云南绿茶教科书》之类的。以后还有涉足到其他茶类。
● 提问者:温星,昆明市政协委员,阅读推广人、媒体人、文化观察者。昆明文艺评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云南开明文学院副院长兼秘书长、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曾供职多家主流媒体,任网络总监、深度新闻主编、文化副刊主笔及主编,目前,服务于某互联网巨头云南区域。
● 回答者:周重林,茶文化学者,畅销书作家,猫猫书店主理人,看见茶文化视频号主理人。
长按扫描下图二维码
或点击“阅读原文”直接购买
下期读书会预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