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茶痴,除了陆羽还有这几位……
2022-05-05 12:14:47热度:113°C
2022-05-05 12:14:47热度:113°C
自古古人做痴人,不乏情痴,路痴。当然茶界当中也有茶痴。
在我国历史上对于茶叶的爱慕到痴的境界便有这么10位。今日就来看看他们是谁!
NO.1 陆羽
陆羽被尊称为“茶圣”,写出了世界上第一部茶文化的专著《茶经》,成为盛唐著名隐士,连皇帝都想找他品茶聊天谈人生。
在今天看来,陆羽的名字与他一生的事业联系紧密,茶生于陆地之上,四方皆有茶,茶就是他的羽毛,品茶就是他的生命。
陆羽先是隐居在丹阳,后来又到了浙江苕溪隐居于灵秀山水之间,前后经历二十六年。他抛却红尘不问世事,专心撰《茶经》,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
陆羽将普通茶事升格为一种美妙的文化艺能,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为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也让自己成为和孔夫子、关武帝齐名的“茶圣”,他的作品也被尊称为经。
NO.2 卢仝
唐朝中期的著名诗人卢仝,创作的茶诗《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其中的一段为: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这七碗茶,在卢仝喷涌而出的文思下,凝聚成了茶诗的一座无可逾越的巅峰,以至于后人基本都不用诗歌的原题《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而简洁干脆地称之为《七碗茶歌》。
此外,卢仝还著有《茶谱》,被世人尊称为“茶仙”。卢仝的《七碗茶歌》在日本广为传颂,并演变为“喉吻润、破孤闷、搜枯肠、发轻汗、肌骨清、通仙灵、清风生”的日本茶道。日本人对卢仝推崇备至,常常将之与“ 茶圣”陆羽相提并论。
NO.3 陆游
陆游,写下了著名的情词《钗头凤》,也是那个心怀天下,临终时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爱国诗人。
他其实还是一个“茶痴”。
他非常喜欢饮茶,也喜欢研究如何煎茶、分茶和斗茶,在他的九千多首诗词中,有三百多首是和茶有关的。
毫不夸张地说,在整个有宋时代,陆游一个人写的茶诗就占据了茶诗总量的百分之四十多,已经接近半壁江山了。
NO.4 皮日休
皮日休是晚唐著名文学家,精通茶事,善写茶诗。
皮日休和陆龟蒙是诗友,更是茶友,两人在苏州偶遇后,每日以诗歌唱和,评茶鉴水,让人羡慕不已。在他们的诗歌唱和中,皮日休的《茶中杂咏》10首和陆龟蒙的《奉和袭美茶具十咏》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
两组茶诗包括茶坞、茶人、茶笋、茶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煮茶各十首。几乎涵盖了茶叶制造和品饮的全部,他们以诗人的灵感、丰富的词藻,艺术、系统、形象地描绘了唐代茶事,对茶叶文化和茶叶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NO.5 赵佶
赵佶(宋徽宗),1101年即皇帝位,在位25年,轻政重文。一生爱茶,精通茶艺,著有茶书《大观茶论》。赵佶是丹青妙手,尤其擅长人物花鸟,存世画迹有《芙蓉锦鸡》、《池塘秋晚》、《四禽》、《雪江归棹》等图。其书法也独树一帜,称“瘦金书”。
《文会图》中人物神态各异,或坐或立,有动有静。画中的备茶场景,是宋代点茶法的真实再现,有很高的艺术和史料价值。赵佶《大观茶论》论及茶器时曾说:“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取其焕发茶色也。”但我们在画中看到的茶盏却是白色,似乎矛盾。其实不然,赵佶茶书中所说黑盏,那是斗茶时的需要。日常生活中饮茶,则不论黑白皆可。
煎茶、点茶,一直是中国文人高雅的生活休闲方式,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文会图》的主题虽是文人雅集,茶却是其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反映出文人与茶的密切关系。
NO.6 李清照
中国文化史上酒令早已有之。宋代风盛斗茶,有竞争之意,仍无行令之习。自李清照夫妇品茶行令始,妙趣横生的茶令逐渐流行。南宋王十朋有诗句曰:“搜我肺肠著茶令。”自注曰:“余归,与诸子讲茶令,每会茶,指一物为题,各举故事,不通者罚。”茶令风行于江南一带,其方法与李清照夫妇之行令极为相似。李清照堪称“茶令”的开山鼻祖。
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记述有她与丈夫回青州故里闲居时品茗行令的趣事:
每获一书,即共同校勘、整集、签题。得书、画、舞、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故能纸札精致,字画完整,冠诸收书家。余性偶强记,每饭后,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即举杯大笑,至茶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
两个痴心人,一对雅夫妻,就这样品茗啜饮,相对展玩,尽一时之雅兴,得无穷之乐趣。
NO.7 张岱
张岱品茶的功力,不单在于茶,更在于水。他深谙茶与水的之间的独特关系,人择知音,茶亦择好水,唯有好水,才能把茶内在的独特香气发挥出来。
在名篇《兰雪茶》里,张岱叙述了兰雪茶的发明过程:“……他泉瀹之,香气不出,煮禊泉,投以小罐,则香太浓郁。杂入茉莉,再三较量,用敞口瓷淡放之,候其冷;以旋滚汤冲泻之,色如竹箨方解,绿粉初匀;又如山窗初曙,透纸黎光。取清妃白,倾向素瓷,真如百茎素兰同雪涛并泻也。”
兰雪茶的前生,是“日铸雪芽”,在当时的名气也不小。但张岱品味甚高,对它并不十分满意,于是另起炉灶自制一种茶。他把雪芽用松萝之法制之,同时尝试了很多种泉水去烹煮,但都无法把雪芽的香气发挥出来,在经历多次尝试后,张岱用禊泉水去煮,终于把雪芽的香气发挥出了,只是感觉香未过于浓郁。于是,张岱再一次改进,他加入茉莉炒制,冷却后加入滚烫的禊泉水,终于制出了就如刚剥开的粉绿笋壳,又如初升的日光透过窗纸的那一种美丽的白绿茶色,张岱欣喜地称它为“兰雪”。
兰雪茶仅用四五年的时间,就称雄茶市场,时人纷纷以喝兰雪茶为时尚,就连原来有名的松萝,也不得不屈从改名为“兰雪茶”。张岱的这一段制茶历史,读起来饶有趣味,为茶文化的历史添上俏皮的一笔。
NO.8 乾隆
乾隆一生嗜茶,曾六下江南,微服私访的同时也饮遍了江南的名茶。到了晚年,更是到了病茶的地步。85岁高龄时,乾隆欲退隐让位,有大臣劝道:“国不可一日无君!”乾隆回曰:“君不可一日无茶也!”
乾隆皇帝最喜欢的茶叫三清茶,是用松子、梅花和佛手泡的茶。这茶是他自己发明的。乾隆十一年(1746)秋巡五台山,回程时路过定兴,遇到一个雪天,乾隆皇帝雅兴很高,搜集雪水,在毡帐中烹煮这款他人生的最爱,还作了一首《三清茶》诗。“梅花色不妖,佛手香且洁。松实味芳腴,三品殊清绝。烹以折脚铛,沃之承筐雪……”如此高古的品味,实在令人称奇,比《红楼梦》里那位用梅花上的雪水烹茶的妙玉也不逊色。
NO.9 蒲松龄
蒲松龄久居乡间,知识渊博,他自制了菊桑茶,具有补肾、抗衰老的药效。
据说蒲松龄在山东蒲家庄的老槐树下,摆了个“茶摊生意”。只是与其他做生意的不同,人家做生意的要收钱,而他这个“生意”则是要收故事。而且他还立下了个规矩“只要是能够说出一个故事,茶钱便分文不取”。
于是一缸粗茶,几只粗瓷大碗,南来北往的行人,在长途跋涉口干舌燥后,便来到他这个树荫底下的茶摊,歇歇脚,喝喝茶,聊聊天。
天南地北的故事,古往今来的传说,渐渐地,蒲松龄便收集到了众多风格迥异的故事和素材,为他写《聊斋》这本流芳百世的奇书汲取了众多的灵感来源。因此,这本奇书,真的可以说是用这一碗碗的茶水成就的了。
NO.10 汪士慎
自陆羽撰《茶经》,将茶之源、具、器、造、煮、饮、事、出、就诸事以图文备述起,茶之一道便成了文人生涯中一件极为重要的闲雅之事。而扬州八怪中的汪士慎更是个中翘楚。
同为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曾言汪士慎:“诗人今日称茶仙。”这位平生不嗜酒只品茶的画家爱茶成痴,分辨得出茶与茶之间的细微差别。而闭目识茶指出此茶出自何地、采自何时,更是他的拿手好戏。
汪士慎用来煮茶的水中,天然的山泉水还算是易得之物,那花枝水必是清晨花枝上的露水,必须耐心等待露珠顺着花须滴入瓶中,可见用心之苦。更高端的当然是和妙玉同出一辙的雪水,落在花枝上的雪尤为珍贵。朋友知他有此嗜好,常以此相赠。得知邻人焦五斗家中收藏有一年前所收的腊梅上的雪水,汪士慎持瓮相求,以一幅《乞水图》相赠。郑板桥曾为此事写下诗句:“抱瓮柴门四晓烟,画图清趣入神仙。莫言冷物浑无用,雪汁今朝值万钱。”不失为一桩茶林佳话。
有如此珍贵的烹茶之水,煎茶之时的器具更为讲究——汪士慎喜以素瓷小茶炉细细煎之,煎茶之时必以松子助燃,如此细致求全,泡出的可谓是雅到极致的一杯茶。
| 好茶推荐 |中茶海堤茶叶 鲤遇大红袍礼盒250g(30泡)售价:398元快扫描下方小程序码购买吧~|内容推荐 |速看!茶点如何搭配才不伤茶性又味美?常喝茶,是人们健康生活的财富密码!茶叶中的“软黄金”有多厉害?不止你想的那么简单!看图谱,识茶香!用风味轮喝懂中国茶!有间茶室,足以奢侈~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如有不妥,请告知。上一篇 : 京城的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