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鄞州锡镴器不老的手艺匠人的情怀
2022-05-05 11:43:58热度:104°C
2022-05-05 11:43:58热度:104°C
旧时的每年十月,气候适宜,操办喜事的多了起来,尤其到结婚这类喜庆的日子,总少不了锡镴器的身影。
镴,是铅和锡的合金,光亮柔软,不易生锈,密封性极好。镴制成的器皿,有着“盛水水清甜、温酒酒甘醇、贮茶色不变、插花花长久”的美誉。在宁波,“十里红妆”中少不了镴器。照老底子风俗,女儿出嫁时,父母会请“打镴”匠人制作烛台、酒壶、茶叶罐、果子碟等一整套锃光瓦亮的镴器作为嫁妆。镴器越多,娘家越有面子,所以那时候的镴匠也非常受欢迎。
随着现代制作工艺的进步,锡镴器在20世纪90年代慢慢被塑料制品取代。随之,制作锡镴器的工匠也越来越少,锡镴器变得罕见。而今,鄞州区非遗馆还有一位有着45年锡镴器制作老手艺的师傅沈福定。记者近日采访了这位老师傅,让他来讲讲与锡镴器的故事。
宁波锡镴器博物馆藏品。
沈福定:祖孙四代都是打镴师傅
以前,宁波人家在闺女出嫁时会打制一套精美的镴器陪嫁,制作镴酒壶、镴烛台、镴饭盂等锡器品的手艺人称为“打镴师傅”。今年57岁的沈福定就是宁波市级非遗项目打镴技艺传承人。他出生在横溪镇一个偏远的村子——道成岙村,12岁开始,他便跟着父亲沈阿庆开始制作锡镴器,至今已有45个年头。
见到沈师傅时,他正在区非遗馆制作一个锡镴器茶叶罐,茶叶罐瓶身已经组装成功,还剩瓶底和瓶盖待完成。提起这门老手艺,老师傅有说不完的话,手上敲打锡镴器的声响在非遗馆里回荡。
“这是祖传技艺,从清朝就传下来了。”沈福定说,他的曾祖父曾是一位打镴名匠,这门手艺代代相传,同时,这也是一项养家糊口的谋生技能,至今,已经传了四代人。
“现在了解锡镴器的年轻一代已经不多了,不像以前,打镴匠随处可见。”回想少年时跟随父亲学习打镴时的种种艰辛,沈福定陷入沉思。
沈福定的父亲是横溪镇当时远近闻名的打镴匠。12岁时,沈福定跟随父亲学习打镴技艺。“刚学时日子过得很苦,一点也不能开小差。”说着,沈福定停下手里的活,撩起右裤腿,伤疤显露了出来。
“这是爸爸打的,左右腿都有,他对我非常严格。”沈福定说,老底子的行当里,打镴是一个考验定力的差事,锡镴器制作大多需要在座位上完成,对当时正处于少年的沈师傅而言,要坐住很难。跟父亲学习打镴时,因不专心,严厉的父亲常常会用铁质锉刀打他,这些伤痕就是他交的“学费”。俗话说严师出高徒,沈福定收起了贪玩的心,打小就意志坚定地学起打镴手艺。
图为锡镴茶罐抛光。
打镴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打镴工艺复杂:先要熔镴,然后将镴液倒入模板中,一张银亮的镴板才算制成。接下来进行裁剪、打样、焊接、雕花、抛光……每道工序靠手工完成。众多工序中,最难掌握的就是手工抛光。各块镴片焊接到一起后,必须经过“锉、刮、擦”三部曲,这样做出来的镴器表面光滑,色泽光亮。这个过程中,使用锉刀等工具的力度和方向,全靠经验和技巧,一不小心就会挫伤自己的手指。
“我抛光足足学了一年,每天从早到晚坐在小板凳上练,换成一般人坐上20分钟,腰就直不起来了!”为此,沈师傅苦笑,“因为坐不住,当时三天两头挨打。”
跟着父亲学徒4年后,16岁的沈福定出师,自己开始接活。那时,嫁女儿的人家必须要做一套镴器嫁妆,娶媳妇的也要做镴器夜壶,几乎家家户户办喜事都要请打镴师傅。
“一年有五六个月在外面干活。”镴器盛行的年代,沈福定往来于奉化、鄞州一些村落,不愁没有生意。当时锡镴器受欢迎,制一件器具,可得2元手工费,而当时生产队里一天的工资只有几毛钱。长久下来,他凭借这门手艺买了自行车,还建起了自己的新房。
20世纪90年代,受现代工业的冲击,镴器逐渐被价廉物美的塑料、玻璃、不锈钢制品所代替,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沈福定没法再靠这门手艺谋生,迫于生计,2002年,他到工厂上班,一干就是十来年。
“祖传手艺,丢了可惜。”在工厂上班时,因舍不得丢掉这门祖传的手工技艺,沈福定仍然利用业余时间制作各种锡镴器作品。
锡镴器的制作工艺。
不断创新的老技艺
锡镴器的制作方法在沈师傅的家中已传至第四代,如何让镴器在满足生活需求的同时增添观赏性?为此,沈师傅有了自己的主意。
“父亲制作的镴器比较普通,没顾虑到花纹美感。”在敲打镴器的过程中,沈师傅介绍道,自立门户后,便开始按照父亲教授的方法自行进行镴器制作。“父亲教的东西够用,但年轻人总归有自己的想法。”在做好镴器本身之时,他还一边专研在镴器瓶身上敲打出花纹。为了应对市场需求,在经过一番实践后,沈师傅制作的镴器不仅能满足生活用途,还能给镴器带来美感。
锡镴器的制作工艺。
2015年,沈师傅将镴器技艺搬到了鄞州非遗馆,因为早年对镴器上的花纹制作有所研究和尝试,再加上,工作时间大多在现场制作锡镴器具,为此,沈师傅做出来的镴器比一般的镴器师傅做出来的作品花样还要多。
因为全身心地投入到打镴事业中,曾有一段时间,沈师傅半个月里,陆续开发出锡镴花瓶、锡制香插等新品,受到市场热捧,其中还有一只锡镴花瓶被收藏到宁波锡镴器熨斗博物馆作为收藏品。
“现在仍然有不少市民喜欢在结婚时用上镴器做嫁妆,但款式有新要求。”沈师傅说,如今市民们看物件的眼光越来越挑剔,以往的一些传统镴器款式需要再创新,不忙的时候,他也会琢磨些新款式来应对镴器市场的新需求。
在鄞州非遗馆的陈列柜里,整整齐齐摆放着十数只锡镴器具,这些都是沈师傅亲手制作出来的作品,有些是工艺讲究的代表作品。
锡镴器的制作工艺。
沈师傅在锡镴器具领域技艺高超,今年9月,鄞州的一家本地企业,聘请他帮忙制作纪念品。沈师傅说,“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注重文化氛围。”目前,除了在鄞州非遗馆制作镴器传播锡镴文化外,还帮公司制作小的镴器茶叶罐等镴器器具,制作过程中会敲打出新的花纹,用作公司的企业纪念品,丰富镴器文化。
2000件藏品传承锡镴文化
“这是一件清朝的椰壳包锡提梁壶,非常少见,十分精美。”宁波锡镴器收藏家陆继勇小心翼翼地把一件提梁壶摆放在茶桌上向记者介绍,日久天长,锡器的颜色略微有些暗沉,但造型精巧,很是讲究。
这把椰壳包锡提梁壶是陆继勇心头所爱。2011年他曾交由鉴宝专家审定,为乾隆年间珍品无疑。此壶壶身外层为椰壳所制,内层包锡,活环提梁。壶身正面乃一高士图,浮雕刻印,绘文人雅士煮茶烹水场景,树林郁茂,山石嶙峋,成色上佳。
提起锡镴器,陆继勇如数家珍,他说,锡制品耐酸、耐碱、无毒、无味,不会锈,在民间应用广泛。人们常用锡器盛茶、储茶、泡茶,可起到净化水质的效果。但以椰壳包锡工艺制作的茶壶为上乘工艺,并不多见。
陆继勇酷爱锡镴器收藏,这些年来,他从全国各地收藏的锡镴器足足有2000件。陆继勇还有一重身份——甬宝斋锡镴器熨斗博物馆负责人之一。甬宝斋锡镴器熨斗博物馆是鄞州区民营专题类博物馆,由陆继勇和宁波熨斗收藏家赵雪林创建,于2015年2月1日正式开馆。馆址位于潘火街道潘火桥村蔡氏宗祠。两个博物馆总占地面积5668平方米,其中陈列面积1984.2平方米。
锡镴器的制作工艺。
蔡氏宗祠是一处有着400多年历史的清代建筑群,由男女两个祠堂组成。锡镴器馆位于宗祠正中的“男祠”,展区面积1200平方米,陆继勇从2000件锡器藏品中挑选了200件展示陈列。走进展厅,镴酒壶、镴烛台、镴饭盂、镴暖锅等锡镴器种类繁多,造型各异,展品年代跨度从战国到民国,分文房、茶具、祭器、梳妆用品等四大类,并布置了酒坊和打镴两个场景,展示锡器的精美工艺。
“周末和节假日来参观的人非常多,这对锡镴器文化的传承很有帮助。”陆继勇介绍说,每年到锡镴器熨斗博物馆参观的人数在六七万人次左右,有很多是年轻人和小朋友,博物馆丰富的锡镴器藏品,成为当地的“网红”打卡点。
陆继勇介绍,除了参观,馆里还经常举办各类体验式的活动,比如泥塑,让小朋友参照锡镴器造型捏造。前不久,馆里还让小朋友充当讲解员,对展品进行讲解,培养他们对锡镴器文化的熟悉度。
“光靠传统的展示和教学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和国际接轨,走出去。”陆继勇说,众多的举措只有一个,把锡镴器文化传承下去,让更多的年轻人熟悉并喜欢上锡镴器。这些年陆继勇和赵雪林多次参加全国,乃至国外举办的博物馆论坛,学习先进的理念。此前的一次国际插花艺术节上,国内一位著名插花大师参赛所用的锡制花瓶,就是由锡镴器博物馆提供的。
宁波锡镴器博物馆藏品。
陆继勇的民营博物馆无疑为锡镴器的文化传承起到了重要的补充作用。2012年,濒临失传的锡镴器皿制作这一古老手工制作技艺被列入宁波市非遗名录,我区也在鄞州区非遗馆设立打镴技艺和作品展示馆,由打镴技艺非遗传承人沈福定坐馆。
在横溪镇,这个拥有9项国家、市级、区级非遗项目的省非遗主题小镇,锡镴器的文化保护也走在了前面,早在2006年,横溪成人学校就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课——打镴课,学校把传承打镴技艺作为学校工作的一部分,每年拨资金充入打镴教学传承基地,通过传承人沈福定的身教言传,把锡镴器文化发扬光大。2015年,横溪道成岙村借文化礼堂建设的契机,在文化礼堂内单独开辟出近百平方米的场地,并装修设置了非遗作品展示厅,锡镴器就是其中之一,同时村里还成立非遗传承课堂,为游客、村民、学生提供非遗知识讲解。
对于锡镴器文化的传承,陆继勇和赵雪林倒是非常乐观,他们表示,锡镴器并不是没有市场,而是缺少符合市场审美和需求的精品,这几年,随着非遗保护力度不断加大,锡镴器市场也会越来越大。
来源 | 鄞响客户端
作者 | 夏娟 胡启敏
摄影 | 李超
编辑 | 超瑜
上一篇 : 祖传老锡器的古董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