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茶叶是暴利吗?

2022-05-05 02:50:06热度:146°C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应该这么说,卖给懂的人不是暴利,但卖给不懂的人不得不暴利。

我身边有大量朋友都在从事与茶相关的产业,尽管我尚不以此为生,但也算耳濡目染。其实要想追溯茶叶的利润,要从源头开始算起。

茶农:

茶农每年的收益一方面决定于种植成本,包括引苗、田间管理、水肥药剂这些,另一方面取决于茶农的心理期望值。前一部分成本是相对固定的,对大多数茶农来说都拉不开区别,除非引进了多么高级的品种,或者按照更高标准如「有机」产品的标准种植。

通常来说,茶农的收益取决于自己的心理期望值。

在出售鲜叶时,大部分茶农因为不具备制茶生产能力,所以处于相对弱势的处境,为了保障自己的收益,很多茶农会在集体的引导下,签署收青的协议,将鲜叶直接兜售给大厂或当地的合作社,产量大一些的茶农,会几家合作一起成立茶厂,自产自销。这种情况往往收益比较稳定且平均,但即便是单价高的年份,也不会获得太高的收益。

在一些产量较高的产区,中小散户会去当地的鲜叶市场出售散青,每天的价格浮动,从早春一两百一斤到夏茶几元一斤,这种情况即便茶农有很高的期望值也要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

说到底,其实单纯的茶农不赚钱。

批发商:

批发商往往占据产地优势,在产地建厂或与大厂合作,从收青阶段开始,一直到将成茶以批发的形式卖出,这是整条产业链里最有「话语权」的环节。

在这个环节里,并不是所有事情都是透明的。

说到这里,先说明,请大家不要对号入座,没有针对的意思,只是就事论事。

举几个极端的例子:

1、产地之「谜」。

对外宣传需要做的只是统一口径,但事实上,茶青来自于哪儿,是不是真的在核心区,也许只有极个别核心人物知道,流通到市场上只要口径统一,即便是专业人士也不敢妄下定论,更何况这样操作的产区往往形成了一定的垄断,当占有绝对话语权时,利润想高,炒作就是了。

2、「调控」市场。

当批发商手里的产量达到一定的比例时(比如七成以上),往往对市场就形成了绝对的影响力。就像《大宅门》里上演的一样,白景琦跟着两位老师傅去安国买药,为了低价大量买进三七,先故意炒高,当市场容量变成买方市场时再下手,赚个盆满钵满。这种情况在茶叶市场里一样存在,尤其是在老茶市场。

3、资本运作

茶叶市场里,最赚钱的其实是这一批人,这些人可能不会直接碰茶叶,但可以凭借资本优势赚取大量利润,大部分情况是跟着批发商走,常年合作。这些人并不可恨,只能说他所占有的资源我们没有,而且只是单纯把茶当成了商品来贸易。

如果说「暴利」,那么批发商一定是推动茶叶价格走高的始作俑者。但是如果没有上面说的这些「操作」的可能性,那批发商也只是茶叶市场里普通的一环,市场透明的状态下,也更不用提暴利了。

零售商

零售商可能他与我们社区的包子铺、水果摊没有太大区别,只是有一些做的大的,批发+零售一起做,甚至还有自己的业务团队,其实一旦加入了批发的成分,那就参考上面对批发商的评价来参照。我们这里仅以只做零售的零售商来举例。

这些零售商与一般茶友区别不会太大,只是以茶为生,开个小店,要支付房租、水电,来客人应承一下,泡泡茶,会有一点损耗。这样的零售商大多只在一类或某几类茶里有比较深入的研究,而且根据自身资源的优势,会有一些特殊的资源。

对他们来说,最怕的是囤货,所以往往多是出售一些出货量大的口粮茶,价格也以亲民的为主,不过反过来说通常也不会有太好的茶。对这些人来说,往往加价并不算太狠,因为加的多了不好卖,更不用谈走量了。

但是刚才提到的批发+零售,这样的形式下其实就有很多「说法」了,他们做批发所以囤货不是问题,完全可以用低价货抄底赚个底儿掉,往往会出现一些「不地道」的问题。

——————

所以你看,卖茶叶「未必」暴利,说到底是看每个环节的职业操守。

但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谁都想把自己的茶卖个好价钱,但是能做到「童叟无欺」的才值得竖大拇哥。

——————

事实上,我们之所以认为茶叶是暴利行业,是因为「信息不对称」。

1、如果你是初学者。

匆忙下手一定会增加踩坑的风险,那自然也就给「暴利」以可趁之机,遇到不懂的可以学,虽然说总是要踩几个坑,如果能找个师傅带一带,就会很有利。

2、如果你是专业茶友。

那基本的原则基本都懂,除非打眼,否则在这样的茶友身上很难赚到暴利。

3、不懂装懂,顽固不化

这样的情况真不少见,尤其是一些年纪大些的茶友,自诩喝了十几年茶,对茶的理解很深入,所以冥顽不化,怎么劝都不听,还固执己见,结果自然是为暴利买单的。他们自诩level摆在那,遇到不太地道的人,不得不卖个高价给他。

——————

我个人认为,不论各行各业,在「弱肉强食」的逻辑下都有「暴利」的可能,想要让行业进步、社会进步,每个人都应该秉承「克己复礼」的原则才能真的做到童叟无欺。

我也倡议每个人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们先讲“暴利法则”。当下是自由市场、自由资本、自由金融的时代,任何一个行业,只要没有特殊壁垒,高利润、高回报必然引来更多的人、更多的资本参与行业进程,直至达到某种平衡。尤其茶这种,种植、生产、销售全程都较为传统,没有特殊门槛的领域,更是如此。

网上卖茶叶是否很难?电商人寒風的视频 · 438 播放

种茶叶的茶农赚钱吗?如果是个暴利行当,那么农村不会缺人。

开茶叶店赚钱吗?咱们举个一般化的栗子吧:

一个八十平左右的双门头品牌茶叶店,按照公司标准装修,货架,大约40万,摊成三年,每年13万左右。年销量1吨,就是2000斤,平均价格500/斤,年营业额100万。

以小罐茶的经销价5折为例,有50万理论毛利。这其中,茶用水、试泡大约占去一成成本,再扣除13万每年的装修摊配成本,剩下27万,你得用来应付房租、水电、工资、税收以及其他营杂费。好的话,估计能盈余7~8万……

好赖也是个小老板,这种收益水平,还不如个社畜。

这就导致一个问题,就是所谓的供需不平衡。一方面,作为一般茶客,大部分消费的“口粮茶”是300~500一斤,其量的占比估计在90%左右;剩下的所谓“礼品茶”等高价茶10%,起码均价得在1800以上,才能保障这种可怜的均价。这也就是品牌茶为什么近几年都在极力打造自己的高端业务的原因吧。

换一下,不走代理制,做直营。但道理还是一样的,1吨的销量,并不会因为代理转直营而变成1.5吨。事实上,因为少了代理商老板自身的影响力,可能还不如代理的门店。除了个别品牌商确实把直营体系做扎实的,做品牌茶直营的基本是在找死!

至于非品牌的地多茶店,少了部分装修摊配成本,但均价和销量更不乐观。很多店主就是卖卖卖,好像有赚钱,但是到了进货的时候,就发现钱没了。

说山场。首先原产地的山场不是那么容易拿到的,一个品种茶好的原产地山头就那几个,且并不是整座山都能产优质产茶,好的海拔段是很狭隘的。假设,一座山场的年产量是5万斤,其中夏茶基本是没人要的,属于低端货色,春秋两季的茶好一些,那么差不多就是4万斤茶。如果仅做粗加工,假定均价可以做50元吧,200万的理论业绩,你觉得够养好一座山场和一家小型加工厂吗?

如果非原产地山场,根本没有人愿意收你的茶,就算收走也是低端路线,不会有什么好看的价格,而你的劳动成本是不会打折的,基本就呵呵了。

现在的问题是,成品茶50元/斤都有人喊贵,恨不得9.9元包邮!作为茶消费者,内心总是觉得自己会在买茶这件事情上被农民坑……这实在是一个很奇怪的心理现象。

当然,“农民”也不傻,都不会纯粹地“靠山吃山”,必然把茶商品化,开启“品牌化”路线,于是就进入了新的不归路。没有资金、没有资源,没有知名度,唯一能讲的故事就是我的山好、水好、茶好,唯一能拿出来的竞争办法就是定价低一些……但因为没有知名度,光低价又有什么用?!

综而言之,如果茶行业暴利,就会吸引大量的优秀人才,吸引更多的资本,进-入竞争;从最有利可图的几个环节切入,进行整合,用规模来压垮对手,必然很快就会出现超级寡头。实际上呢?

中国茶业,只是貌似有利可图,但聪明的资本几乎不过问。

所谓茶叶“暴利”,从种、产、供、销,都是个笑话!

“茶叶暴利”一直是个奇怪的假印象、假认知,也不知道从何时起,尽然几乎是个全民假认知。

我们脚上穿的1000多的皮鞋,OEM工厂定制价150不到。8~10倍率,没人说皮鞋是暴利行业。从来没有人说做农民是个暴利行当,却总是有人感觉几千块的茶叶,就是树上的几片叶子。

茶叶几乎没有特殊的“增产”手段,换了产地,茶不成茶,有天然条件限制。茶叶可以扩产,但却不增值。因盲目扩产导致产业贬值的例子比比皆是!

但即便你知道这些故事,在你真正走进茶世界之前,也很难从心底体会茶真正的价值,并为之付出得体的价格。

你总是感觉自己“买贵了”,而不是“买贵的对了”。

【写在后面】

中国茶是以“原产地”为基础的,产地的优劣直接决定了茶叶的品质,一座茶山,山上山下、南面北面的品次也落差极大。这也导致了一个很鲜明的问题,原产地优质山场稀缺,珍稀好茶稀缺,茶产业有量却很难有质。

一方面,我们时不时听到什么茶王拍卖出了天价,一方面那些被迫9.9包邮的茶商惨淡收场。

但反观,中国至今仍然需要向印度这种“压根不懂茶”的国家进口茶叶——是的,你没听错!光2019年,中国进口茶叶4.4万吨,其中1.3万吨来自印度。上面说到,一个山场年产4万斤,这是有实际数据依据的,光进口就顶了2万个山场产量,也可以说是市场份额!

我们也不得不思考,摒弃“原产地”束缚,如果非原茶可以杀出一条血路,中国茶既能品位高级又能优质保量。但事实上,很多尝试做“立顿”式茶产品的几乎都惨淡离场了。最近听说有几个大佬准备在该领域重新出发,也许又是一场腥风血雨,但我们期待的,终是雨过天晴。

做了200年茶,故事仍在发生

看的这个题目我挺酸的

每个层面不同,上游中游下游

你还要数据说话,上游基本上数据是半透明的,下游不怎么喜欢回答你的问题。

不如你自己去开个小店,现在开店成本死低的。

有个成都客户,完全茶叶小白,一年成都提两套房子。

卖茶叶一直靠本事,没有绝对的暴力,人家也是付了钱喜滋滋美滋滋,坐着茶席上感慨人生

几乎每一年都会有人说“xxx来钱很快,搞一把”,再不然就是“这个东西很是赚钱,不如我们一起搞”这样的话。所以在有的人身上,换工作或者换行业就像吃一日三餐那般平常,什么有利润有搞什么,什么能赚钱就卖什么,久而久之不知道为什么卖茶也在大家的印象中变身成了暴利行业。

其实要说真正的暴利行业,怎么才能是暴利呢?一本万利?小约知道在以前网络还没有这么发达的时候,茶叶的价格真的是,你说多少都有人信。因为什么呢?因为除了这一份之外,要想知道另外的一份,要么需要选择去了解,要么就退而选择当下,所以在那个时候茶叶的利润给人的感觉是非常可观的。

不管如何洗,也都是真的,也是的的确确有一部分茶乡的人靠着这一枚枚的茶打开了世界的大门,也是因为这一枚枚的茶跳出了农家门致了富。于是,便是更多行内之人夹着行外之人纷纷效仿,要说茶叶的价格能够炒的那么高,少不得这部分人的参与。这有点像是楼市一样,越少人买,买不买它的价格也就是那样,但买的人突然多了,造成了一个这很抢手的假象,于是“哄抢”、“抬价”这些炒作的手段屡见不鲜。

倘若卖茶真的是暴利行业的话,相信身边也不会有那么多的茶叶店关门大吉了。炒作也毕竟是极少一部分人的所为,但是茶叶属于什么呢?茶叶属于日常健康饮品,它的最基本被需求的地方就是人们的日常生活,能够与日常挂钩的,又怎么能与天价或者是人人都消费不起来定论呢?

当很多的炒作过后,当那些用着夸张手段来分一杯羹而抽身而去的时候,最遭殃的是什么呢?是那些真正的以茶为生的人们。有多少茶农被逼着放弃茶农的身份而只能选择外出打工,又有多少人正经地做着一份茶的买卖却是最后被挤兑的生存不下去只能关店。

可能就现在来说,茶叶的市场还需要一些时间的历练,去掉浮尘,剩下的才是真正踏踏实实的卖茶人。

利益相关,茶行业从业人员!

个人观点是:

2015年之前,茶行业存在严重的暴利;

2015年之后,茶行业暴利线下日益减少;

2020年之后,谁再搞暴利,谁就先死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