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因子”加盟白茶产业安吉踏上生态共富新道路

2022-05-04 19:43:43热度:92°C

编者按 浙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萌发地。2020年3月29日至4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来到宁波、湖州、杭州等地,就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进行考察调研。本报沿着总书记2020年春天的浙江足迹,为您展现浙江省数字经济、白茶产业和中小企业发展的精彩。

几场春雨过后,安吉白茶于3月24日已正式开采。连日来,采茶工人穿梭于茶树之间,休息时远望竹海蓝天,俨然一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到湖州市安吉县余村调研,首次作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再赴安吉,关心的仍是当地人与自然、经济发展的和谐状态。

“多年来,安吉县坚定不移地践行‘两山’理念,建立健全绿色创新生态系统,以科技富农助力乡村振兴。”安吉县科技局局长朱家胜表示,通过为白茶产业注入“科技因子”,“两山”转化故事在安吉持续更新。

普及机械化 制茶更有科技范儿

1998年,确立“生态立县”发展思路的安吉,关闭并复绿了200余处矿山。同年,当地专门成立安吉白茶开发领导小组,鼓励农民发展白茶产业。富民与生态,是安吉白茶产业发展的两大理念。

摊青、杀青、理条……传统的安吉白茶制作工序为9道,而在浙江安吉宋茗白茶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宋茗)智能工厂内,每片茶叶出厂前都必须完成一场“100米障碍赛”——单条长100米、包含19道全自动化工序的生产线。

安吉县科技局副局长朱清清告诉记者,当地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将制茶师傅的经验以数字化形式融入各个生产环节,以全自动数据联控,将制茶工艺标准化,产出的白茶品质稳定、口味清甘,更符合大众消费习惯。

“智能工厂耗资1亿元建成,铺设了5条全自动化生产线,每天能加工12000斤干叶。” 宋茗副总经理任元缇介绍。相比旧厂区300多人的用工量,智能工厂不仅总产量提升,用工人数也降至30余人。

2021年8月,浙江召开全省农业高质量发展大会,部署实施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双强行动”。针对白茶产业,安吉在农机装备研发、创新农机服务、农机应用数字化、白茶数字大脑建设等方面不断寻求突破。

安吉元丰茶叶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余钇磊介绍,公司专注研发生产气式成套茶叶加工设备,已服务本地13个白茶采摘季。

2020年,安吉县已启动安吉白茶未来工厂建设,在白茶生产企业加装数字化生产控制系统。如今,首批5家白茶未来工厂平均生产效率提高80%,运营成本下降45%。同时,当地全面推行安吉白茶生产交易管理平台,对全县品牌茶企实行“一户一码一证”管理,构建基础信息库。

从采摘到销售,从家庭作坊到龙头企业,机械设备、智能应用正加快赋能安吉白茶产业。2021年全县安吉白茶年产量2008吨,第一产业产值31.13亿元,占安吉农业总产值的60%。近三年已有上千万株茶苗从安吉出发,被送往湖南、四川、贵州等地种植,助力中西部山县致富。

延伸产业链 创新驱动“共富班车”

如今,安吉白茶种植面积共20.06万亩,符合国家标准的产品生产时间仅约一个月。在此期间,当地农户可以“自产自销+企业订单”的方式创收。然而,时令一过该当如何?

“通过创新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我们辐射带动了3000余户农户制茶增收。” 任元缇介绍,企业以茶叶种植基地为依托,着力开展茶旅融合,增加就业岗位。

秉持“两山”理念的安吉,坚持维护山地生态的同时,近年来精选了一批茶博园、民宿村落等项目落地,在茶叶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方面逐渐起步。

朱清清介绍,2020年,安吉县与安徽农业大学合作签约共建安吉白茶资源综合利用研究中心,着重依托该校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提升安吉白茶全产业链创新创业能力。

2021年,安吉白茶产业为全县农民人均增收8600余元,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4%左右。眼下,安吉正围绕努力打造“百亿产业、百年品牌”目标,推动安吉白茶产业延伸拓展、农民增收。

围绕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收入差距,湖州市委、市政府推出“共富班车”创新举措,持续供给均衡普惠的富民项目、惠民政策和便民服务。今年2月,安吉县“科技富农”共富班车发车。

“科技富农需要久久为功,破解农村缺人才、农民缺技能、农业缺项目等瓶颈。”朱家胜介绍,首列班车20多名农业科技专家来自省、市、县三级科技特派员,将先进成果和创新要素从“城”导流到“乡”。

记者了解到,到2025年,安吉县将累计选送科技特派员100名,实现乡(村)全覆盖,新建50家星创天地(众创田园),服务500家涉农企业,辐射种养殖农户2万户、惠及10万人,累计推广农业新品种面积5万亩。

安吉县共富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县目标到2025年,实现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年均增速达到8%左右,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至1.6以内,低收入群众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洪恒飞 本报记者 江 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