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茶舍4个新鲜茶空间,偷得浮生半日闲

2022-05-04 11:52:46热度:113°C

四川人喜欢喝茶,成都人更是对茶情有独钟。成都茶馆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唐宋时期,最初是社会高层人士聚集交流的场所,后来慢慢发展遍及民间。据《成都通览》记载,清末时期,成都街巷计516条,而茶馆即有454家。

直至如今,也有众多见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历史的老茶馆。小时候跟着长辈去到公园,一把旧竹椅,一张被岁月熏得发黑的老桌子,还有一杯喝不来的盖碗茶,这样的午后时光可以说是一代人的记忆片段。

©不知春斋

这些喝不来盖碗茶的孩子长大了,对于传统和茶文化有了属于自己的独到理解,由他们主理的一个个崭新茶馆、茶室逐渐开遍城市街巷。它们有的长得像咖啡馆,有的专卖茉莉花茶,有的兼具民宿功能,还有的恪守着传统文化的印记。

这次我们就找来了4间有些特别的新茶室,一起去感受新一代主理人对于茶空间的诠释。

01

不知春斋 

不知春斋最初是由主理人在武夷山的家改来的,生在大王峰脚下。开窗面对清越山峰,门前趟过淙淙溪流,片片茶田藏于山中沟壑……这样一个得天独厚的茶室兼民宿,天然具有山水隐士的潇洒风骨。

©不知春斋

而如今的新店地址选在成都红牌楼的小巷深处,这个区位少有的独栋小院落,将老店的山居氛围一起搬来了。主建筑分为两层,一层是主打武夷山岩茶的茶空间,二层则是以岩茶文化为主题的民宿,楼顶花园则与庭院相互呼应。建筑与庭院总面积约一千平米,虽不算大,但在城市中心已算难得。

©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这独栋小院原本是一家小有名气的素食餐厅,新建茶室并未将其推倒重来,在保持院子大框架的前提下,还将一些有意思的造景保留了下来。

自小巷往深处去,遇见这栋被院墙包围的白色独栋建筑,混凝土院墙印有竹状纹路,与院内保留的竹林相映成趣,有几分水墨画的意味。进入院门,左手是临水茶室,右手遥望闲庭改造而来的草棚茶寮,取隔岸看山之意。

©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经木门进入一层,抵达茶空间。6米长的茶台与书架斜对,周围设有暖色灯光安逸沉静,这里也是茶宿的主要服务区。老木料家具错落摆放,墙面开窗的位置也不寻常,窗外庭院如装饰画一般定格。花枝、杯盏和书籍看得出精心打理的痕迹,相对独立的茶位氛围舒适。

©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二层则是9间各不相同的客房,取“半入云”、“橘隐”等武夷山的九种意境。室内三分之一空间是茶席,开窗则以坐席视线调整方向和高度,庭院绿意引入室内。虽身处城市,却又像在山中,听不见车水马龙,耳边只有风拂过树叶的沙沙声。

©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茶空间入座需先收取茶位费。以武夷山岩茶为主推,辅以其他品类,从十元到几百元丰俭由人,各种级别先选择再买单,也可以自带茶叶。住宿则每个房间价格不同,六百到九百不等。

不知春斋并非真正“不知春”,这个名字取自一种茶树,与其他春日就迫不及待的茶树不同,它要至盛夏才迟迟发叶,拥有属于自己的慵懒节奏。茶客去这个禅意竹海庭院中慢慢饮茶放松,也暂时脱离了城市的快节奏生活。

02

试喝小报 

玉林路的众多咖啡馆小酒馆中间,夹着一家茶铺。白雨棚老家具落地窗,雨棚上浅浅写着店名“试喝小报”,若不是茶香悠扬,很容易把它当成一间玉林常见的精品咖啡馆。

©试喝小报

这个店面也曾经是彩虹街上开得最早的咖啡馆,一开始叫厘途,后来改成了薄荷咖啡,现在又成了试喝小报,也成了彩虹街上开得最早的新式茶馆。

室内仅有35平,可以同时容纳十多位茶客,三位老板既是负责人也是店员。装修风格不能说有多独特,几乎全透明的临街面带来更多采光,室内以白色主色调轻简大气为主,配上因为省钱淘来的二手旧家具,再摆上并不贵重的茶具、水壶和绿植,组成一种属于他们自己的风格。

©试喝小报

装修精简,茶具便宜,但重点的茶本身非常讲究。武夷山岩茶、白茶红茶都是主打款,目前共有十款可供选择。墙上挂着排“茶笺”,写着茶的名字、品类和价格,附带简单介绍和风味描述。旁边牛皮纸袋装好的茶叶,价格名称用毛笔字写清楚,再戳“试喝小报”红章,简简单单也算有了辨识度。

岩茶有野性的老树肉桂、苔藓气的高纵水仙,红茶带荔枝香气的清荔、“带野味”的麻野,白茶还有幽幽带凉意的清凉境……到店可以交流过去的饮茶偏好让主理人帮忙推荐,也可自己选择细细品味。

©试喝小报

试喝小报的“试喝”二字取自“适喝”的谐音,一款茶不论价值多少品相几何,喝起来喜欢就好,主理人们也希望茶客能通过试喝来找到真正喜欢的茶;“小报”则可以理解为依托茶在这里发生的羁绊与故事,茶客在试喝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讲解了解到每款茶的来源、文化,以及背后的故事。

虽然试喝小报没有院子,但一整个彩虹街都被他们熏上茶的香味,阳光好的时候,店里的桌子板凳和放盆栽的摇晃架子全都被搬出去还不够坐,哪怕用店门口水泥台当桌子也要坐下来喝几杯。

©试喝小报

玉林路上的人相互都很熟悉,有的客人来过之后又带来新的客人,这桌客人听到隔壁桌的话题感兴趣也会忍不住参与进去,这不像是大城市的氛围。泡一壶热茶,人和人的距离也被拉的更近。

03

肆茶川 

相较于岩茶、白茶等品类,花茶这一品类在茶馆中也相对冷门。传统茶馆长长的茶单中,花茶一般只能依靠茉莉花茶和菊花茶来占据角落的一席之地。而肆茶川则将茉莉花茶这个不太“主流”的品类做成了招牌。

©壹阁设计

天府长岛是高精尖、快节奏的城南中生长出的一个宜居生活空间,汇聚众多慢节奏商铺。水洗石墙、大落地窗和少量绿植打造的临街面,低饱和度有点奶茶店的年轻化气息,但又多了一些品质感。

内部也主要由水洗石打造,粗糙质感在灯光和墨绿元素的强调下具有层次。不同空间区域细分,打造不同的体验。

©壹阁设计

茶饮区一边用微水泥打造温润细腻的洞穴风格,另一边则是白绿色阳光房,流线型台座和小几供茶客随时坐下来,享受一杯茶的轻松。茶饮出品区可以观看茶艺师的制茶过程,茶壶茶具晶莹剔透,赏心悦目。

肆茶川专卖的茉莉花茶,也是川茶的代表品类之一,很多老四川人说的“走,啖(弹)三花”,其实就是去茶馆喝茉莉花茶的意思。《成都街巷志》中就曾对老成都当年喝三花茶的场景进行描述。

©壹阁设计

实际上三花只是茉莉花茶的一种,是“三级茉莉花茶”的简写。曾经的茉莉花茶被分为一到四级,再次级还有花沫、花碎等等,其中一二级花茶太昂贵,还要专门“券”才能购买,而四级以下花茶品质太次,唯有三级花茶凭借性价比风靡一时,“三花”也就成为了茉莉花茶的代表。

而在如今的肆茶川,这些分级仅做茶品区分,店内茉莉花茶分一花、二花、三花、蟹目香珠等等。从一花到三花,其花香味依次递减,但并不代表品质递减,一花的浓郁花香或许也并不适宜每一位茶客,按需选择即可。还有蟹目香珠、明前朝露两款经典花茶,一个鲜浓一个淡雅,也可一试。

©壹阁设计

除茉莉花茶外,肆茶川还配有糕点饼干作为茶点,都是糖分较少以清淡口味搭配茶饮为主,避免抢去主角茉莉花茶的风头,低糖度也适宜更多人群的口味。

作为成都目前唯一一家的茉莉花茶专门店,肆茶川是由一家有七十多年历史的制茶企业“三花”茶厂打造的,一个适应年轻人品味需求的茶艺空间。除放松休闲外,肆茶川也可兼具商务洽谈功能,茶香与花香萦绕鼻尖,感受不一样的茶馆文化。

04

浣月茶美学空间

“浣月”是一个很具古典画意象的名字,“浣”是洗涤,“月”则可见月色皎洁,浣月是洗涤心灵的过程,就如在浣月茶饮茶一样。

百余年历史的铁像寺水街上,一栋临河木结构双层瓦屋,就是浣月茶美学空间。集茶道、国画、插花、书法、香道于一身,拥有5年历史的浣月茶在这条街上仍然年轻,但是在今天这几家新兴茶室中已经是前辈了。

©浣月茶美学

川西传统民居结构造型,内部也基本保持了古典造型,立柱、门洞、瓦顶……两层空间由木楼梯链接,通透空间少量置入一些钢材等现代元素,功能实用。

面向户外休息区的精致耳房开一面侧门,进门后的展示区陈列茶品和茶器,日本银川堂银壶、日本喜泉堂铁壶、云南大理非遗传人李小白所制银壶都在这里。一楼靠窗区域的独立茶位,可通过落地窗看河流从脚下趟过。

©浣月茶美学

二层可以随意变换分隔,私密隔间到完全敞开的空间,只需遥控滑轨即可。这里最令茶客印象深刻的,当属长茶桌后的十三副观音像构成的墙面,观音清静庄严,慈眼视众生。在观音面前喝茶学习,不得不静心。

饮茶可选红茶、绿茶武夷岩茶等品类繁多,可现场观赏茶艺师用名贵茶器泡茶的过程,夏日临河品茶,冬日室内煮茶。店内还有茶服、茶器、茶叶出售,感兴趣的话值得一逛。

©浣月茶美学

浣月茶美学虽然起源于茶,但并未止步于茶。除了饮茶外,还会不定时举办插花、国画、书法等课程,与众多国际品牌举办品鉴茶会等。与其说浣月茶是茶空间,不如说它是一个现代文人雅集,将众多古典文化爱好者汇聚于此。

©浣月茶美学

在成都,闹市有茶楼,陋巷有茶摊,公园有茶座,遍地皆茶馆。如今有更多新鲜茶空间绽放于大街小巷,聚集起更多爱喝茶的年轻人,茶文化就在这样的氛围中一代又一代接续下去。

-end-

*图片转载来源:

©不知春斋、©存在建筑-建筑摄影、©试喝小报、©壹阁设计、©浣月茶美学

*转载图片如有任何不妥,请私信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