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全国排名第一的网站,被骂惨了

2022-05-02 07:07:58热度:68°C

 

今天机哥首页的盆友们都在讨论,关于知网的消息。

一听这个名字,就梦回大学。。

知网,就是那个在毕业季,被无数学生心心念念的网站。

无论是写论文期间查资料,还是写完论文后查重,无数年轻人在深夜,用颤抖的手、沉重的心,打开这个蓝白相间的神秘网站。

但今天大家热议知网,并不是头疼着怎样写论文。

而是,要求学生们写论文的大佬——中科院,出来亲自跟知网PK。

印象中,高校和科研机构应该跟知网是合作关系呀,这次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上周就有消息在传,说中科院今年打算不跟知网合作了。

也就是说,在中科院学习工作的人们,未来一段时间内,不能通过知网下载相关期刊和论文数据。

从流传的中科院通知截图来看,不再使用知网数据库的原因,正是它收费实在是太贵了。。

去年订购费用,达到「千万级别」。

今年中科院跟知网相关公司进行多次谈判battle后,结果还是没能砍价成功。

于是乎,就流传出双方停止合作的消息。

消息在今天得到中科院确认,千万元订购费用是真的,停用消息也是真的。

这下,评论区网友炸开了锅,吐槽劲头喷涌而出。

上回机哥看到大家如此热议知网,还是在某明星博士「不认识知网」那波。

大家对知网的态度,几乎一边倒都是大骂「活该」的。

为啥评论区各位怨气那么重,看看知网收费的操作,说不定能略知一二。

平时,我们个人账号使用知网的话,搜索到相关文献,想下载来学习,是要花真金白银。

具体收费列表,知网上列出来了。

原来像汉语词典这些,要通过知网使用的话,也要付钱钱的哦。。

专利收录、各种标准规范下载,同样标了价。

这只是个人使用知网要给钱,很多同学就说了,那我在学校写论文,用校园网上知网,论文免费下的呀。

那是因为,下载的钱学校已经付过啦。

这就是为什么,前面中科院去年付了超过千万元,去获得数据库使用权限。

顶不住知网费用的,不止中科院一家。

早在2016年,武汉理工大学图书馆就暂停使用过知网数据库。

在当时武理工发出的声明中,直接摆数据,说2010年到2016年,知网报价年均涨幅超过18.98%。

很惊人的数字。要是手机价格年年这么涨,再爱电子产品的都得吐槽吧。

还有像北京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等高校,都因为费用问题,跟知网来回商讨过。

不过最终结局嘛,多数是高校妥协,继续买买买,获得数据库使用权。

没办法,知网收录的资料实在是太多了。。

地位难以撼动,所以高校的纠结,并没有太影响它的收入。

2020年,知网年收入毛利率接近54%。

这是什么概念呢?

各大银行的季度毛利率,都跑不赢知网。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网友都看哭了,犀利总结道:

「知识是无价的」。

懂的都懂,知识无价,但获取知识的途径是「有价」的呀!

知网凭什么就能获取无数知识成果,收录大量期刊资料呢?

很简单,大家都把论文什么的投到知网上,它的资源不就越来越多啦。

举个栗子,不知道在座各位有没有印象,毕业时写论文,可能会被要求签个「论文使用授权书」。

授权内容中,有些就包括同意授权给知网,收录自己的毕业论文。

更高学历的,比如博硕学位论文,被知网收录后,可以领取稿酬。

硕士论文:知网检索卡价值300元+60元现金;

博士论文:知网检索卡价值400元+100元现金。

你说说,这知识是无价的吗?

只要不是随意应付乱写的论文,看到这收录价格,值不值得,大家心里有杆秤。

这下知网收录了你的论文,下回学弟学妹们再写论文,想下载你的来研究下时,知网就要收费了。

收费列表,机哥上面发过。再来个划重点版的:

一篇博士论文,下载一次收9.5元。知网收录这篇论文,花了知网检索卡价值400元+100元现金。

那被下载个50多次,就能回本喽。。

至于这下载量能有多少,机哥只能说不少吧。

反正从知网的收益年报来看,妥妥赚到。

赚就赚到吧,也是人家的本事。

但是,机哥说但是嚯。

有些重磅论文被收录,作者本人都不知道。

知网庞大的资料来源,是不是每一篇都经得起推敲呢?

试想想,有些老教授们潜心研究多年,蓦然回首,突然发现自己写的研究成果,不知道什么时候出现在了知网上。

更离谱的是,当老教授自己想从知网上下载自己写的东西,还得花钱。

在刚刚过去几个月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89岁退休教授赵德馨,就遇到了这情况:

赵德馨教授:“(知网)把我100多篇文章收录(到)数据库,还通过电脑、手机这些端口来传播,不仅不告诉我,读者包括我自己下载还要付费,我本人却从没拿到过一分钱稿费。”

老教授开始跟知网打官司,最终胜诉多起。

被收录的100多篇文章,获赔70多万。

当时知网道歉,相关公司发了声明。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这事在去年年末同样受到极大关注,但有个后续,可能很多人不太知道。

知网道歉归道歉,赵教授的论文,却都下架处理了。

后来赵教授的学生,苏少之教授也以类似原因,跟知网打起官司。

结果又胜诉,但苏少之的论文也被下架。

苏教授愧疚的是,论文不止有他一人的署名,跟他一起署名的年轻学者,论文就这么被下架。

为什么老教授感到愧疚?还不是因为知网的名头。。对于年轻学者来说,研究成果能上到知网,那就能被更多人下载、引用。

只不过,这下载引用的步骤里,知网赚到一笔。

时间再往前翻翻,十多年前,就有百名硕博联合状告过知网侵权。

这一刻,突然觉得好熟悉。。

多年来,这种循环不断上演。

退休老教授也许有精力和能力去跟知网上法庭,而普通论文作者们嘛,面对家大业大的知网,似乎能做的并不多。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样,以上循环才能持续多年。

So,中科院今天这「停用知网」的回应,才会引起那么多人共鸣。

大伙在情绪上是硬气了一把,但实际操作中呢?目前为止,知网的作用能不能完全被替代?

在中科院的回应中,提到万方和维普,可以用这两个数据库替代。

有网友出来支持说,万方等同类网站,确实好用啊!

机哥不是专门搞学术的,就不轻易发表见解说哪个网站更好用了。

单纯从网站首页上看呢,对比是这样:

知网首页

万方的首页看上去,似乎分类明确、更清爽些?

如果有常用学术数据网站的机友,欢迎到评论区补充使用感想。

万方首页

先不说能不能彻底替代吧,可以有多些选择,总归是好的。

机哥是期望这类网站越来越多,互相竞争,最终都变得更好用、收费价格更合理。

适当的监督和讨论,相信对学术发展来说都是好事。

去年知网跟赵德馨教授打过官司后,不知有意还是无意,没过几天就下调了下载费用。

看,这不就往好的方向去了吗?

如果今天中科院和知网的消息,能给到各方面更多反思和启发,那也不失为一种推动喽。

赚亦有道,机哥真诚希望,「知识是无价的」这句话,最终不要变成一句笑话。

图片来自网络

这样做真的太过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