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实现成势见效,“加快”成荔湾未来五年发展高频词

2022-05-01 21:25:36热度:60°C

10月26日上午,广州市荔湾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代理区长谭明鹤代表区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荔湾居民五年来感知的变化,都可以在这份政府工作报告里找到印证。

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停,奋斗就不能止步。未来五年,荔湾区将围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粤港澳大湾区广佛极点核心区这一目标,充分发挥城市更新和珠江沿岸高质量发展两大引擎作用,升级打造白鹅潭商务区、荔湾文商旅活力区、海龙围科创区三大发展平台,全面推进老城市新活力引领区、珠江沿岸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广佛融合试验区、岭南文化中心区、社会治理样板区建设五大工程,把荔湾建设成为文化厚重、宜居宜业、充满活力、幸福美丽的国际大都市现代化中心城区。

回顾:经济综合实力明显提升 产业平台重点项目建设显著加快

2016年初,位于荔湾西关老城区的永庆坊一期项目启动公开招标,拉开华丽转身的序幕。从冷清萧条的老旧街区到广州人气文化地标,永庆坊五年来的变化,是荔湾区“十三五”期间交出的亮眼成绩单之一。

过去五年,是荔湾奋发进取的五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五年来,荔湾区贯彻新发展理念,经济综合实力明显提升。2016—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3.4%,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在地)累计完成1633.65亿元,年均增长2.8%;累计落地项目237个,其中投资总额10亿元以上产业项目26个;市场主体活13.23万户,年均增长9.8%。全社会研发投入从2016年6.02亿元增至2019年12.74亿元,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18家。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比重升至48.1%,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坐拥粤港澳大湾区广佛极点核心区的区位优势,荔湾还是广州唯一拥有“一江两岸、百里河涌”,唯一拥有珠江西航道、前航道、后航道的城区。珠江、荔枝湾、白鹅潭、花地河……大大小小的水网,在荔湾五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叙事里,变成了白鹅潭商务区、海龙围科创区等发展关键词。

五年来,荔湾产业平台和重点项目建设显著加快。荔湾积极参与“1+4”广佛高质量发展融合试验区建设, “荔湾—南海”试验平台建设稳步推进。白鹅潭商务区已成功出让地块25个,引入重点产业项目6个;海龙围科创区建设加快,引入的13个优质高新技术产业项目中10个已开工;岭南文化中心区形象凸显,省“三馆合一”项目落地建设,永庆坊、粤剧艺术博物馆成为岭南文化新地标,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和泮塘五约微改造纳入国家试点。新增省、市重点项目74个,区重点项目243个,总投资2778亿元;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广东)、新三板华南基地等一批项目进驻并投入使用,陆居路等一批项目征拆取得明显成效,如意坊隧道等一批基础设施建设加快。

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延续千年岭南文化的底蕴与风华,人们印象中的老城区荔湾正持续提升城区功能品质,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

五年来,荔湾区完成14片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规划编制,打造出多个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典型范例。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持续优化,新建道路16公里,品质提升23公里,龙溪大道东延线、芳村大道南快捷化改造、大坦沙岛出入口改造完工通车;广佛出口放射线二期、如意坊隧道启动建设;城市快捷路二期(东沙—石岗隧道)、广佛大桥工程(一期)、如意大道、龙溪路升级改造等抓紧实施,白鹅潭大道、东漖大桥、南漖隧道等项目前期工作有序推进。城市有机更新稳妥实施,8条已批城中村改造和12条待批城中村前期工作稳步推进,54个老旧小区微改造项目竣工,42万平方米村级工业园完成整治提升,转型疏解专业批发市场44个。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35条重点整治河涌全部实现长制久清,东塱断面水质达到Ⅲ类水标准,建成碧道28.8公里。

老牌教育强区、中医药强区,老龄人口比重大、老旧小区多,直面民生底子厚、民生需求大的现实,荔湾全力以赴补短板、强弱项,多措并举发展民生事业,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

2016—2020年荔湾民生支出合计424.84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总支出87.7%,比上五年增长75.1%,这是民生福祉改善的有力支撑。五年来,荔湾累计新增就业岗位超6万个、新增就业人数16.2万人;在全市率先启动大配餐服务,22个街道颐康中心和4家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完成建设;完成13条城中村水改,实施“暖光工程”,建成邻里花园138个,完成旧楼宇加装电梯1087台;新增教育用地20.26万平方米,新开办学校24所,新增学位1.9万个;全区医疗机构达245个,病床7120张,15分钟卫生服务圈全面建成。

展望:建设文化厚重、宜居宜业、充满活力、幸福美丽的国际大都市现代化中心城区

锚定目标,荔湾提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6%左右;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在地)五年累计完成超2500亿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新增就业8万人。

速度是石头漂于水面、飞机飞向天空的秘诀。在区域发展的逻辑中,速度也是抓住机遇的关键。报告中,“加速”成为未来荔湾重点工作的高频词。

加快建设三大发展平台。高标准建设白鹅潭商务区,分步实施区域内超100个重点项目落地建设;有序铺开核心区、聚龙湾、塞坝口、广船、东沙等片区土地整备和开发,加快推进10、11、22、28号轨道交通沿线征拆及周边TOD综合开发;逐步引入一批产业链、价值链顶端企业和高成长性企业;紧盯在建重点项目,力争2022年2月前省“三馆合一”项目主体结构封顶,启动医药港幸福湾地块建设,2022年底前鹅潭一号总部项目主体结构封顶,广船一期项目建设进入收尾阶段;把大坦沙岛打造成为健康生态岛、最美江心岛;积极稳妥推进聚龙湾启动区建设,分期实施区域有机更新,率先打造全周期管理示范区。

高品质打造荔湾文商旅活力区,加快建设特色商圈,擦亮“食在广州,味在西关”、魅力“夜荔湾”品牌,培育做强白鹅潭世界级商圈,提质扩容大西关(上下九—永庆坊)岭南特色商圈,打造荔枝湾粤菜美食街区;在永庆坊、上下九等片区引入各类潮流时尚和新型消费品牌门店;全力推动芳村茶叶市场、黄沙水产新市场、清平中药材市场转型升级,重点打造国际茶都综合体和茶叶流通枢纽,高标准建设特色国际消费名区。高质量开发海龙围科创区,大力培育和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数字创意、文化休闲、绿色建筑与设计等产业,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推动菊树地块、龙溪大道南地块等科创区二期用地控规调整和收储,推动新一批M0用地选址,适当增加经营性用地;力争三年内起步区成势见效,产值规模超过500亿元,五年内全面建成运营,建成产值超千亿的产业发展平台;大力发展花卉产业,打造都市休闲观光示范区,建设景观优美、设施完善的广佛河碧道、大沙河湿地公园。

加快建设珠江沿岸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坚持国际标准、世界眼光、荔湾特质,高水平做好规划设计,以推进珠江沿岸荔湾段全线贯通为抓手,科学布局、加快推动一批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达到10个,新增新型研发机构4个,高新技术企业350家以上。大力发展现代商贸、高端服务、特色制造三大支柱产业,培育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强化土地储备、产业招商、土地出让无缝对接。力争五年签约项目350个、注册(落地)项目325个、协议投资额1500亿元、协议达产年产值(营收)1500亿元。

加快建设广佛融合试验区。加强广佛两地在科技金融、创业投资、创新平台、产业协同方面的交流合作。高标准建设“广佛湾”。

加快建设老城市新活力引领区。以“绣花”功夫推进老城保护和活化利用,五年内完成14个旧街区保护改造项目,依法有序推进已获批8条城中村改造,一体推进花地河沿岸和茶叶市场片区适度改造,探索城市有机更新路径。确保每年荔湾区牵头的市“攻城拔寨”项目和区重点项目顺利推进,推动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项目建设,推进康王路下穿流花湖隧道、如意坊隧道、如意大道、城市快捷路二期(东沙—石岗隧道)等续建项目如期完工,推动白鹅潭大道、沙面西桥、广佛同心桥、南漖隧道、花地大道中南延线等项目落地实施,加快如意大桥东桥、浣花路西延线、芳村大道西侧规划路等项目前期工作,推动废弃铁路改建,打通交通“微循环”,力争路网密度从4.6公里/平方公里提升至6公里/平方公里。

加快建设岭南文化中心区。高质量建设永庆坊“城市记忆”微改造展览馆和泮塘五约疍家民俗文化馆,创新发展文化产业,重点推动沙面—西堤、上下九—华林寺等片区创建国家A级景区,加快推动南方大厦活化提质和广州文化公园片区空间品质提升,升级信义会馆、1850创意园,依托珠江钢琴创梦园等创意园区。

加快建设社会治理样板区。出台白鹤洞片区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打造鹤园小区治理范例,推进区疾控中心易址扩建,加快推动区人民医院新院区、区儿童医院投入使用,规划区口腔医院、区骨伤科医院等专科医院改扩建项目,实现南北片医疗资源均衡发展,高标准打造中医药非遗街区,以城中村改造为契机扩容公共配套设施,落实中小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吴多 通讯员 荔宣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廖雪明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汤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