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种论文数量世界第一,为何国外种子论粒卖,国产种子论斤卖
2022-04-30 14:23:03热度:159°C
2022-04-30 14:23:03热度:159°C
育种论文量世界第一,转化的突破性品种却不多,转化率很低;育种队伍世界最大,却是“国外种子论粒卖,国产种子按斤卖”;农作物种企高达7000多家,年研发投入总额只有40亿元,仅为德国拜耳的一半,等等,媒体列举的这些数据对比和现象,不能不让人觉得,中国在种业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确实存在很大的差距。
讲到种业,我们会自然而然地想到袁隆平院士,想到水稻栽培技术,想到袁院士攻克的一个又一个难关。但是,袁院士就像沙漠中长出的一棵大树,大树下面却没有其他树,甚至连树苗也看不到,袁院士的“独木”,又怎能撑起中国种业的一片森林呢?中国的种业,需要袁隆平院士这样的参天大树,也需要更多能够与参天大树一起组成森林的大小树木,包括树苗,甚至需要长一点花草。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中国作为人口大国,粮食安全无疑是最重要的课题。如果粮食安全不能保证,其他都无从谈起。而粮食安全,显然不能寄希望于粮食进口,而应当立足自给自足,立足不断提高粮食产量、粮食质量、粮食管理水平,立足培育出更多质优价廉的粮种。如果没有良好的种子做保证,再科学的管理和高水平种植,都难以提高粮食产量。
而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尽管粮食生产连年丰收、粮食产量连年突破、粮食自给能力不断增强,但是,更多的都是依赖“后道工序”,也就是粮食种植环节的水平持续提高,而“前道工序”——种子环节,除袁隆平院士所在领域之外,其他方面都没有取得明显突破,都还处于较低水平研究、较低水平重复、较低水平发展状态。因此,广大农民在粮食种植过程中,也是对正规渠道提供的种子热情不高,很多还在农户之间相互换种,谁家今年粮食产量高,就将这家的粮食作为种子。这对育种企业和科研人员来说,应当是不小的刺激,甚至是一种讽刺。
要知道,在粮食产量连年丰收的情况下,种植环节的潜力也会越来越小,会在粮食产量的不断提升中,潜力被挖完。提高粮食产量的重心,必须转到育种方面,不断提升育种水平,增强种子的安全性。尤其面对洋种子的冲击,广大农业科研人员和育种企业,不能坐以待毙,不能坐等洋种子的冲击,而要奋勇向前,勇于面对洋种子的挑战,拿出百倍精神,打败洋种子、战胜洋种子。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提升我国粮食种子的培育水平呢?如何才能多出一些袁隆平院士那样的世界一流种子培育专家呢?务实,无疑是最重要的方面,也是中国种业能否取得根本性突破的关键,更是中国农业科研工作者必须具有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本领。只有坚持务实思想,确立务实作风,才能让中国的种业水平提升,把种子安全工作关把好。
政策要更加务实。无论是宏观层面的政策还是微观层面的政策,都必须“实”字当头。从宏观层面来看,政策方向已经明确,政策目标也已经确定。特别是去年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的《种业振兴行动方案》,是继1962年出台《关于加强种子工作的决定》后,中央再次对种业发展作出全面部署,具体种子政策的制定,都必须按照这个方案进行。落实到微观层面,就是如何围绕方案,制定更加务实的政策举措,层层细化落实方案,把政策的每一个细节都分解到具体部门和单位,并运用这些政策,更好地激励和鼓励育种企业和科研工作者。
目标要更加务实。目前的种子行业,目标普遍较低。一方面,与研究人员的能力有关,难以攻克有一定难度的种子技术关,且没有袁隆平院士那样的钻研精神;另一方面,在科研经费的安排、政策的鼓励等方面,也没有形成鼓励、促进科研人员、育种企业攻克高技术难关的机制,得过且过,钱花了不少,效果寥寥。因此,必须调整与优化种子目标,让各项目标更加务实,从而有效增强科研人员与育种企业攻克种子技术难关的动力。
评价与激励要更加务实。评价与激励往往是结伴而行的,评价是基础,激励是手段。很显然,评价标准高、要求严、措施实,就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反之,则会让科研工作者和企业满足于一般性研究、低端技术研究,会让企业和科研人员把工作重点放在如何争取科研经费和政策上,而不是通过研究成果去打动有关方面。如此,研发投入如何增加,技术难关如何攻克,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如何调动呢?因此,评价与激励的重心,一定要放在鼓励企业和科研人员攻关方面、研究方面、创新方面。
种子问题,不能做花账,不能“账实不符”,不能浮于表面,而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一块砖一块砖地向上砌,不断地提高中国种子的含金量,不断地提升中国粮食的安全度,推动中国种业的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粮食的高质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