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的茯茶和安化黑茶的区别?
2022-04-30 10:07:36热度:111°C
2022-04-30 10:07:36热度:111°C
全文7000于字,且白话较多。请耐心观看。
作为一个多年的老茶油子,我想给正在或准备研究茯茶的茶客们一些建议,既然要在知乎上写茶,那我就尊重知乎的生态,百度能查到的就不写了,商家用来宣传的说辞我也不帮着吹嘘了。并在此郑重警告,此文触及茯砖行业诸多从业者利益,建议从业者根据心理素质酌情食用。
首先要终结一个常见的争论,那就是湖南安化的茯茶和陕西的伏茶谁好(不愿细看的可直接参考加粗的结论)。
历史渊源
中国紧压茶技术起源于唐,由印度佛教的团茶技法演变而来,陕西的压制茶工艺就源于此技。从此开始才有了各种茶的压制形态。而陕西茯茶与湖南茯茶本就是一家,湖南茯茶就是陕西茯茶的延续传承。
自唐宋以来陕西当地一直出产两种“边销茶”,分别销往两个地方。一是集中两湖地区(湖南、湖北)的茶叶来陕(泾阳)加工,成品经由陕西→甘肃→青海→新疆→中亚→欧洲等沿途站点完成转运贸易,这就是我们现在说的一带一路中的一路。
在明清从事西南边茶贸易的主要是陕西商人和藏地商人。陕西商人是分两批进入康藏。头一批是明代去的,主要是户县牛东乡的商人,号称“牛东帮”,当时陕西有不小的“闯炉关”热潮,因为明政府在打箭炉设税关,所以叫“炉关”。陕西制茶因为采用两湖地区的茶叶原料故称为“湖茶”,特制原料产地。在陕西当地煮茶时多用铜质水壶,也因谐音成为“壶茶”。
二是集中陕南汉中、安康和四川地区的茶叶经由广元→万源→雅安→甘孜入藏销售。从而成就了如今的“藏茶”。延续这条贸易路线至今,四川成都还有一条陕西街(原名芙蓉街),这条路上坐落着陕西会馆就是如今的蓉城饭店。
他们主要集中在康定,康定折多河南有一条“陕西街”,集中80家贩茶的陕商字号,著名代表就是户县牛东宋村宋家和南家办的“德泰和”茶庄,在康定已有600年的历史。第二批是清代去的,主要是泾阳商人,号称“泾阳帮”,他们主要集中在雅安的“三元街”,办了许多著名的贩茶字号。旧时边销茶因加工量大,工艺粗制,口感味道普遍不友好。但是西藏地区长久以来饮用酥油茶,其中咸味的酥油茶可以中合青涩的口感,高原地区因为气压和含氧量低导致在煮茶的过程中要长时间炖煮,这样也可以很好的让多酚类物质挥发。这样就不会太难喝。
而沿着北线的人们在喝茶的时候又采取另外一种办法,甘肃、宁夏地区的人们都会伴以冰糖、桂圆、红枣、枸杞做成“罐罐茶”或者“八宝茶”。到了西宁地区人们又在煮茶时加盐。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总之都是为了让这种茶叶更好入口。
时至今日,随着工艺的进步,选料的考究。曾经的“边销茶”大不是从前那样,在诸多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发生质的蜕变。
产品概念
从茯茶的生产逻辑看,目前在湖南安化和陕西地区所有的成品茯茶加工企业,基本都遵循黑毛茶收购→拼配→二次加工→包装这个基本框架内进行生产。在这个逻辑中,湖南和陕西的茶企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比如在黑毛茶收购环节,陕西茶企收购原料不一定完全是从陕西收购(常见的收购地点有陕西紫阳、平利、汉中佛坪、石泉,也有外省原料如湖南安化、湖北十堰、恩施、白河口等)。安化茶企也不会全部选用当地原料,只要价钱合适,陕西南部的原料也会考虑(安化茶企常见原料收购地有湖南、广西、贵州、湖北等)。
黑茶毛料列举这些是想说明,目前茯茶企业收购黑毛茶主要是看成本和产品定位,在茯茶产品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根据产品定位来预计原料的收购价格,高马二溪的茶青质量再好,白沙溪的天茯茶也不会用,原因是成本。陕西茯茶的高端产品有些会用到湖南的天尖料,原因是要尽量对的起价格的口感。
陕西茯茶
我本人也是因机缘巧合最早进入这个行业的一批人。陕西茯茶起步晚,在早期,很多茶厂老板都是抱着跨行挣快钱的心态(包括我自己),很多茶厂在最初建厂的时候没有科学规划生产,单一的认为好原料等于好口感。导致初期产品原材料成本奇高,但产品又卖不上价,利润微薄,对于加工厂来说,这是赔本赚吆喝。随着时间的推移,陕西的大小茶厂的产品规划和成本控制都趋于完善,在茯砖领域,成熟的茶厂,产品思路上都会有共性点。
说明一点,陕西茯茶原料选用最开始就没有用过陕南地区的原料。自古都是选用湖南、湖北两地的茶叶原料来陕加工。旧时西安与安康、汉中陆路不通,也不通水运。要知道2014年西安至安康才通高速,2000年之前西安到汉中需要坐11小时的汽车。92年之前坐火车西安到汉中是要先绕行宝鸡的!
陕西茯茶在项目论证、立项之初就是本着消化陕南地区夏秋茶过剩产能。而且在体系内部会议中,选用陕南原料的原因是,陕西农业厅与林业厅要求陕西茯茶企业解决汉中、安康两地夏秋茶产能过剩的问题。
政府没想到的是,陕南地区因为树种以及粗制工艺的问题不能达到湖南当地毛茶的效果。更是因为在同样品质情况下,陕西粗制原料普遍比湖南粗制茶原料还贵!
那为什么从两宋时期一直到民国陕西茯茶为什么要用两湖地区的茶叶呢?
真实的原因是有方便快捷且便宜的水运!从益阳开始可以使用水网密布洞庭湖水系,先后荆州→荆门→宣城→襄阳→老河口→丹江口→商洛→灞源镇一路水运到达目的地泾阳!
湖南地图湖北地图陕西地图发花
茯砖茶属于重发酵茶,生产力的发展会让生产环节越来越烧钱,这点跟绿茶、白茶等区别很大。
茯茶是微生物参与程度极高的发酵茶,它是罕见的工艺,要求有活性酶在茶叶表面的茶叶品种。茯茶的“发花”过程是一种工艺指标,是指在恒定的时间及温度内,水分散失与空气进入茶砖内部共同作用的结果。促使“冠突散囊菌”繁殖的过程。
其实茯砖茶的发花并不神秘,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发面”,又或者是酸奶发酵。茯茶在发酵之前也是要下“诱水”的。下诱就是将原有的老茶煮水后喷洒在料堆之上。
在茯砖茶发花的过程中是伴有其他菌群共同生长的,例如黑霉菌、白霉菌、葡萄球菌等。但“冠突散囊菌”属于霸王菌群,它靠吞噬其他菌群繁殖,可是要达到这种效果就需要严格的控制温湿度及砖体密度来达到。
在旧时,茯砖的压制模具,巨大而且厚重,做的大是因为方便运输,可是过于大之后就导致茶砖的排水性不好,会导致茶砖内部(烧心/霉变),所以老式茯砖两侧都打有气孔以便排气。
现如今没有了长途运输的需求,而且作为商业产品,茯砖做的过大会显得笨重,不便于流通。今天为止还有部分企业觉得把茶做的越大越好,本人就这个问题和很多企业探讨过,遗憾的是,迄今为止,大家依然能看到很多“4.8公斤大砖”、“十六公斤大砖”、“108公斤巨砖”。
泾渭茯茶16公斤大砖108公斤超大茯砖不知道多少公斤超巨大茯砖(貌似是1080公斤)产品品控
为什么说发酵茶企业烧钱呢?而且茯茶加工企业是烧钱中的战斗机。
茯茶企业收购回来的茶叶毛料都属于粗制毛料,这里面灰尘,沙子,小石子,蛇皮袋纤维都常见,头发什么就更不用说了。一台14个分拣口的风选机大概是700万左右,这台机子有多大呢?占地面积大概需要上下两层800至1000个平方,还要配有单独的静电吸附机。
净化厂房风选机前四个料口会把灰尘、沙子、小石子和木质化茶杆都挑出来,后面的静电吸附会把蛇皮袋纤维和头发吸出来,最后用人工再全部挑一遍。然后才能进入发酵环节。
风选机在数字化的今天,很多茶叶工厂的发酵环节大多是靠经验和信仰。这是在传统加工中师徒关系的原因,传统师承技艺的传承是口传心授。真的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种加工经验是需要时间累积的,没有个三年五载出不了徒。出了徒还要再来十几年的摸索积累。
至于“发酵”信仰嘛,就是听天由命了。每个人的操作是有差异的,而这种差异是随机的,何时何地都有可能发生。所以茶做坏了也是常有的事。能补救就补救,实在没办法了偷摸的卖了,或者先存着,说不定过几年变得“越陈越香了”呢?
不过如果碰到喝起来舌麻、锁喉、口干、汤混等问题,基本就是发酵出问题,这一点发酵茶通用。零售商再怎么解释都无法改变这个本质。
如今发酵环节我们工厂已经用了全自动渥堆发酵罐,罐体全部密封消毒,更干净更卫生,更关键的是整个过程都是数字化,可视化,可控化。就这样的单个罐体的设计加工成本也要在150万左右。
后期发花的过程,有专业的恒温烘房,烘房内部恒温恒湿。这套系统也要大几百万。更重要的是整个生产车间也是百万级的灭菌厂房。
烘房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匹配相应的实验室,同各大学实验室展开合作,因为这不再是单纯的的茶叶加工,还涉及到食品安全,每个环节都要有相应的内检程序。从业人员也不在是单纯的制茶师傅,还要引进微生物测定,食品工程等相关专业人才。制茶师傅一个月多少工资?你整几个大学博士教授又要花多少钱?
这其中的价值用金钱无法衡量。
当然,这些成本不是所有茶企都烧的起的,陕西和湖南都有些穷企业只能随缘看发酵后最终品质,这点陕西茶企有点优势,因为如果穷到只能随缘,陕西咸阳地区的气候更适合随缘出产品,湖南安化地区的气候更容易让茯茶在发花环节遇到类似“烧心”“霉变”等问题,这就是为什么明清两代数百年间,茯砖是要由两湖地区的原料运至陕西·泾阳加工的原因之一。
湖南茯茶
湖南有黑茶,但无茯砖。
安化黑茶的制作原料均为黑毛茶,黑毛茶又按等级分为“芽尖、白毛尖、天尖 、贡尖、乡尖、生尖、捆尖”七类,其中以“芽尖”为极品,但因数量极少,未能成为市场交易的商品,故在时下市场流通的黑茶产品中,以天尖茶为最佳。
“芽尖”在清道光年间(1825年前后)被列为贡品,专供皇室饮用,成为南方有钱人的一种饮用时尚,该茶既可以泡饮,也可煮饮。也就是在1825年之后安化的散装芽尖类黑茶在逐步形成规模化加工。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体积庞大的黑茶受运输条件的影响而大为减少,从而引起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叫地方政府这里解决这一问题。时任湖南省茶叶管理处副处长的彭先泽先生,经过科学的实验和研究后,撰写了一篇题为《辟在安化不能压砖》一文,并见诸报端,引起政府和业界人士的高度重视。
自1939年在湘益茯茶前身(安化第二茶厂)压制第一片黑茶砖。
1942-1943年,中茶公司湖南砖茶厂、江南砖茶厂试制茯砖茶66箱,每箱20片,计3960千克。
由于当时我国科学技术落后,对细菌学还不了解,对茯砖“发花”温度、湿度掌握也不够,试制未能成功。
解放后1950年,湘益茯茶前身(安化第二茶厂)开始试制茯砖茶,从泾阳雇请技工三名,并取泾阳水来安化开始试制,同时是由中国茶叶公司中南区公司洽商武汉大学生物系赵教授来厂,进行近一个月的研究,主要对水热处理,加茶汁、干湿调剂火温等诸工艺的控制。
1953年湘益茯茶前身(安化第二茶厂)运用培养法试制作茯砖茶获得成功,结束了湖南不能加工茯砖茶的历史。
1958年,湘益利用生物培养法制作出了第一块脱离的泾阳水的湖南“发花”茯砖自此结束了几百年在陕西泾阳筑制茯砖的历史。同时湘益茯茶成功压制第一片机制茯砖茶。
民国时期湖南尝试过压砖发花工艺,当时砖压的很好,但是一发花就出现霉变的问题。试制多次都没有解决,最后只好只压砖,不发花。这也是安化砖茶的由来。而且现在的湖南湘益茶厂和安化黑茶就是当年的泾阳县人民茯茶厂的第一车间和第二车间。但是现在,各项生产参数已可用设备控制,再谈地域差异的意义已经不大。
发酵
要说实在的差异,那只能是在发酵打堆的时间上存在区别吧。湖南当地因为空气湿度大,茶叶渥堆时间只能做到几小时,这就导致茶叶过快的发酵,发酵程度高但是又发不透(汤底薄)。
陕西空气湿度低就不会有这种问题,泾阳当地可以通过控制水分比例把发酵时间延长超过48小时(色重、汤厚),至于成砖香味完全可以通过拼配工艺解决。
当然,我们现在已经不用在地上打堆发酵了。
总结
综上所述得到结论,陕西茯茶和湖南伏砖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特别是大厂,黑毛茶原料都是全国范围内收购,生产的各个环节都在用设备控制各项参数(例如8、9年前陕西某大厂曾让湖南某大厂代工过产品,到目前也没有消费者反馈过品质有地域特色的差异)。
所以,茯茶的品质基本取决于生产厂家的产品理念和绝对实力,与厂家在哪建厂的关系不大。成熟大厂玩的是拼配工艺和配方调制,只有小作坊才讲原料产地,讲原料产地就是为了增加产品附加值,卖的更贵,而且这与成品品质并不绝对挂钩。
其次再谈一个重要的问题,什么样的伏砖才是好的。这块得从两个方面讲,一个是好喝的,一个是好卖的。
关于好喝,这个问题最简单,也被各路神仙误导最多。
在茶厂原料拼配的环节中,如果单纯是追求绝对口感,那么尽可能多的拼配湖南安化(最好是高马二溪、云台山等产地)的优等级原料,可以让茯茶在口感上提升很多。这不是消费者的反馈,这是各厂在做拼配的过程中总结的经验。
为什么市面上大部分产品没有这么做?这里主要是成本的问题,这里算下账,2015年陕南地区黑毛茶(三级、四级)原料的价格区间为8——15元每斤,湖南安化地区贡尖的价格为35——45元每斤,天尖原料在15年后被分为三级,最好的一斤毛青要接近300块,便宜的也在100元左右。如果天尖原料使用过多,那么成本就会飙升。竞争这么激烈,很少有二傻子茶企会去让成本失控。现在用拼配技术解决问题已经是常态了。
所以,除了少数几家有市场口碑支持的品牌茶企的高端系列,市面上大部分伏砖在生产的时候就因为成本问题,在口感上做了让步。
让消费者等待茯茶转化带来的口感改善是不负责的言行,我喝过一些60、70年代所产真正意义上的老茶(旁人劝不住,我就是要尝一下),有些泡起来像泥渣。很多人不愿意谈的是,发酵类茶叶是有保存极限的,保存极限肯定是跟保存环境有关系的。茶叶品质本来就不行,保存也不得当,最后的结果就是全部碳化。我也喝过很多原料上考究两、三年内的“新茶”,它们出厂就在口感上得到了优化,比有些所谓的十年老茶强了太多。所以说,老茶口感转化是一个多因素的综合性问题,而且并不一定越老就越好,口感建立的最重要基础是原料,其次是工艺,最后才是“老”的问题。
1937年老茶砖,有一个半块已经打开,不能喝有部分湖南企业用回火茶加工茯茶,就是头年卖不掉的芽尖茶拿来二次发酵做茯茶,喝起来一股烟熏味。看到“某某吧”拿这些产品说事,编概念,我对此表示深深的遗憾。
有人也爱拿产地说事,但是往往都是硬往上套概念,说的很玄乎。其实这块很好分辨,拿陕南料来说,因为陕南地区土壤整体PH值酸性太弱难以中合茶树内的茶碱含量,陕南茶青为基础料所加工的茯茶普遍青味重、苦涩。而且陕南茶青梗细、叶距短,这些都是好辨别的因素。
全国茶叶产地范围内,每个地域所种植的茶叶品种都有特定的品种(树种/型),想要通过外观也是可以分辨。而且每个地区所出产的茶叶也带有特定的口味。对于我们加工从业人员来说想要分辨这类产品实在不难。只是零售市场的商家大多自己也不懂而已。
关于好卖就有些复杂了,这里只对有可能在收藏后出售的茶叶玩家提些建议
首先,先把某某健等传销性质的黑茶企业排除在外,这是没有出路的深坑,误入。
其次,老茶如果没有出手的渠道,那无论官方如何对老茶标价,那它的永远都是一块茶,时间不能让它转化为人民币。
老茶的实际价值跟厂家的指导价格不是一回事,比如说,有些茶企官方每年都在给老茶涨价,但是经销商从厂家拿货的价格并没有涨很多,原因是厂家对自己的产品造了假(比如包装是真的假老茶),厂家准备跟经销商一起在市场上坑一坑有缘人。经销商手上某一年份的老茶可以源源不断的放货,消费者手上屯的就不是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再比如说,消费者从天猫旗舰店上领卷9.5折买了某一年的新茶,经销商是4折从厂家拿货的,两年后同样放到咸鱼上出货,同样的价格,可能经销商的价格是赚,消费者就是亏。
所以说,建议以收藏升值、或收藏赚钱为导向的消费者,在没有过硬品质鉴别能力的基础,建议先跟大品牌的经销商交朋友,然后考虑屯大品牌的产品,最好未来的出货渠道都让经销商帮忙解决,因为他们与各个零售渠道都有联系,销货办法会多些。
如何与经销商交朋友?这个好解决,联系到他们,买点东西给经销商一些摸得着的利润,他们也会渴望交这样的朋友。
但是,这些逻辑一般只适用大一些的品牌茶,在很多茶企都拖欠半年以上工资的今天,太多的中小茶企面临彻底消失的风险,茶企倒闭,他们的经销商也不会再经营这条线,老茶想出售就会很难。
所以,只要了解泾渭茯茶、白沙溪等一些大厂产品的流通量及产品口碑,能以合适的价格囤合适的货,茯茶是有一定的投资升值潜力的。但市场商听了神棍们忽悠也很容易被忽悠,把茶烂到手里。
还有一种方法是通过原料等级判断价值,如果抛开品牌茶企的市场运作因素,茯茶本身的质量如果过硬,那么也会有一些收藏的价值,总有高水平的茶叶玩家会去寻找高品质伏砖,这也是茯茶不断发展会产生的现象。
这个鉴别能力对于从事茯茶生产的人来说不难,但是对于消费者来说很容易被企业宣传和市场信息误导。近些年,我面对面接触过的茯茶爱好者至少几百人,目前还没见过能在品饮中摸索出决定品质成因逻辑的。如果要想对茯茶品质有把握,建议别太相信市场上的神棍们忽悠。如果没有明确的出货逻辑和渠道,也建议别计划着囤茶赚钱,尤其是“小品牌”的茶,喜欢就先按需购买,不要浪费冤枉钱。
最后谈一下我对茯茶的感情
从粗放生产的边销茶到趋向高精度实验室的生产线,茯茶的市场接受度在逐年变高,工艺也在不断完善和精确化。所以,我对茯茶的发展态度长期乐观。
现阶段,很多茯茶企业的生存状况艰难,市场正处于发展生产力的变革期,逐渐淘汰落后的产能已是必然趋势。在这个过程中,经得起检验的品牌和产品,才是未来真正的瑰宝。我作为曾经的茯茶生产者和长期的茶叶玩家,六大茶类中我对茯茶的有着特殊的感情。我很多时候都是真心希望能让更多的朋友了解并热爱茯茶,这样整个行业的发展才会越来越好。
PS:虽然不在加工一线,但是我还是能接触到一些有意思的东西,如果有朋友需要可以找我要茶样,不过邮费自理。谢谢!
客观讲,目前湖南的安化黑茶和陕西的泾阳茯茶是一脉同宗。
泾阳从明代初期还是成为秦商经营茶叶的贸易周转地,茶叶从湖南安化运到陕西泾阳,再从此地发往内蒙、甘肃、青海乃至西康之地。在秦商经营的过程中,安化的黑茶在泾阳周转储存的过程中,由于很偶然的因素发生了菌群突变,产生了现在所谓的金花,其实是一种有益菌——冠突散囊菌,于是出现了泾阳都有的“金花茯茶”。在此历史阶段的事实是,湖南安化是泾阳茯茶的原料来源地。
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前,由于要“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特别是在计划经济背景下,国家觉得把湖南安化的茶叶隔山渡河地运到陕西,在咸阳人民茯砖茶厂再加工成泾阳茯砖,浪费人力财力。为何不直接在湖南安化直接生产,岂不“多快好省”!于是就把隶属于咸阳的泾阳茯茶产业关闭,转到湖南安化直接生产。
由于菌群环境的原因,湖南安化一开始的确生产不出来带有金花的黑茶。但后来在科技工作者的努力下解决了这一问题。按现代生物学理论其实也不是特别困难的事情。
当年普洱茶火爆市场的时候,安化人方才觉醒,觉着自己的黑茶品质一点也不比普洱茶差,为什么就卖不过普洱呢?于是政府和茶人才开始发力运作。
接着陕西泾阳茶人也才反应上来——这金花茯茶原来的老祖宗在我们泾阳啊,为什么我们不能做?于是地方政府和泾阳茶人也就逐渐行动起来。
就现状看,云南普洱超前,湖南安化人有勇气,陕西茶人尚需努力。
看了这么多的回答,我发现没有一个人回答了重点,不是互相进行地域抨击就是混淆概念,什么叫人工添加菌种?只要是稍微懂一点茯茶基本的加工工艺,就知道是不可能在金花发酵过程中作假的哦。大家都是来帮题主解答问题的,交流一下自己的经验,并不是为了互相指责谩骂的,我想还是站出来说说我个人的看法吧。
我是湖南人,本科学茶叶出身,也算是最早一批做黑茶的80后大学生吧,至今从事黑茶相关工作10年有余,所以黑茶的加工和历史这块都还是很清楚的。
其实不管是泾阳茯茶还是安化黑茶,加工工艺都是差不多的,发源地虽是在泾阳,但是是因为当时陕西不产茶,原料都是由湖南运过去的加工的,所以成本偏高,茶叶总局为了减少砖茶的加工成本1953年在安化研制成功,至此才取消在泾阳加工茯茶(详见蔡老师《湖南黑茶》一书)。
茯茶最主要的加工工序就是“发花”,所谓的“发花”就是在一定的温度、湿度、空气密度的情况下,让茶砖里面的优势菌种“冠突散囊菌”不断生长繁殖,有人可能会问:那“冠突散囊菌”是哪里来的?茶叶内部是有无数菌种的,茯茶加工就是通过让茶砖周围的环境到最适合“冠突散囊菌”生长的温度,其他菌种不适合生存,自然就慢慢消亡。古时候加工条件有限,所以只能三伏天加工,现代工业水平高多了,环境温湿度都可以通过人为控制调节,所以茯茶的加工再也不需要等到三伏天才能去做了,只要烘房温湿度控制得当,一年四季都是可以生产的。(千万不要再出去说什么茯茶的金花是人工添加这种话了,行内人听到会笑话你的)
所以从加工工艺来说,泾阳茯茶和安化的茯茶是几乎没有什么区别的。
那区别主要是在哪里呢?
一、原料,对,泾阳茯茶的原料有些是湖南运过去的,也有本地加工的,这个就导致口感会有所区别,黑毛茶的口感决定了茯茶的内质。
二、转化
陕西干燥,湖南潮湿,这就导致两个地方所生产的茯茶在后期转化的风格会完全不同
陕西干燥,所以茶砖水分散失更快,菌香,茶的干香会日渐明显,但是冲泡出来的茶汤口感方面会比较燥口一点。
湖南潮湿,所以茶砖水分散失慢,茶叶的菌香,茶的干香没有泾阳的高,但是茶的内质转化会更快,所以冲泡出来的茶汤表现会更润口一点。
简单说就是泾阳茶香气转变更好,湖南茶的口感转变会更好,至于功效方面就更加没有什么孰好孰坏的说法了,完全是无稽之谈。
泾阳茶也好,安化茶也好,加工工艺都是差不多的,没有必要一定分个什么高下,南方人吃米饭,北方人吃面食,难道就一定要争个明白大米好,还是小麦 好吗?
最后送大家一句我最喜欢的箴言,希望能帮到大家:茶无好坏,适口为珍!
先发一个测评,湖南黑茶。然后说下具体的历史等。
说下区别
湖南的茯茶主要是香气高,鼻子闻着香,相对来说内含物质少,茶汤薄
陕西的茯茶主要是香气低,鼻子闻着没那么香,但是喝完了后口齿留香,内含物质多,茶汤厚,黏稠感强。
只是大类对比,尤其湖南的黑茶,是为国家做过巨大贡献,当初都是解放军站岗,保证边销茶生产,稳定边区。所以,我们应该只谈工艺,原料,尽可能客观,而不应该对茶心胸狭窄,分个高低。
我说下推荐茯茶的理由。
第一,品饮感受,好的茯茶的品饮感受不下于岩茶,普洱,铁观音,单枞这些以品饮感受著名的茶种类。
第二,降三高是真的,解油腻也是真的,类似于红茶那所谓的暖胃。
第三,便宜,多数都是一公斤一公斤卖的,一二百块钱就能买到可靠不下于对应的绿茶五六百一斤的综合等级。因为茯茶类,在全国茶类中还属于价格洼地。
最后不说投资升职的,对大多数人来说没意义,撑死了就是以后这个茶每年涨价,早点买了是赚个小便宜。不要想着存茶赚钱。里面那套东西,很难掰扯清楚。
陕西茯茶历史
前言
凌晨十二点半,这会安静。我带你们进入一段历史吧。一段被历史中断过的茶的,一段政治、经济演变,一段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
茯茶,我已经说过很多次。今天是第一次这么安静有闲的时刻。把一直想讲的东西整理分享一次。
茯茶,很多人其实不知道。或者有所耳闻。人们对未知的事物恐惧,对茯茶未必会真信真喝。
但是,茯茶的价值,如果不明白,可能会错过一个极具品饮价值的茶,错过一个新兴升起的市场。
我对茯茶的感情,是从我了解到陕西茶的历史渊源,贡献,衰退成因,以及现状后,产生的一种莫名的情绪。一种责任感。我曾经与某位大牌企业老总说过,陕西茶有过深厚的历史以及衰退过的惨痛教训,希望你们能带领这个地域的茶走出去。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在网上,现实中都是爱斗,斗茶商,斗茶贩子,斗厂家,斗这斗那。最反感讲故事的背后目的是卖茶。当一份热爱,变成盈利为目的,我相信是走不长走不远的。希望我们这些有点水平的茶人能多做做那个培育茶市场,呵护爱茶新人温暖的手。
历史
一,陕茶
茶经开篇就记载的是,“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就是指地处秦巴山地的汉中,研究资料表明,早在秦汉时期,汉中就有茶户专门种植制作茶叶。
据中国的《茶叶通史》记载,商周时期,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就在陕西的关中,成为茶叶北移的必往方向,沿着川陕大道,从四川进入陕西汉中,由于土壤和气候的原因,茶树难以翻越大秦岭儿。而在西乡。这个西乡的话,就包括现在的汉中市镇巴县(西乡那会儿和镇巴是一个县),和成谷以西的汉江两岸广为传播后,顺江而下,传入安康,襄阳。
这么来说的话,就是整个汉中的茶叶是最早的。那为啥到最后衰落了呢。宋朝时期,曾专为陕茶拟定著名的“茶马法”,明清转入极盛时期。但在明朝中后期,一句"拔茶只因桑无税,户外催课人不忧"足以概括汉中为何曾有“拔茶植桑”之事。《西乡县志》载"至清代,陕南惟紫阳茶出名。"其实安康市紫阳县跟汉中市镇巴县,基本上是接壤的。为啥说是紫阳茶那么有名的?历史原因之外,这里我们需要引入一个概念“高山云雾出好茶”。海拔高,昼夜温差大,空气良好无污染,虫害少等原因造就香气更高,内质更丰富,叶质柔软,持嫩性高。海拔800-1200米适合种茶,海拔越高温度越低,日晒越强,超过1200米反而不适宜种茶。而紫阳县与汉中市镇巴县接壤,西乡与镇巴县接壤。陕西优质茶区就在这一片。
紫阳茶的话比较有名气。其实,陕西名优茶主要就在安康和汉中。
以上历史,在文章《陕西绿茶开篇》中提过。这么说是说明下背景。
《新唐书˙陆羽传》:“天下普遍好饮茶,其后尚茶成风,回纥入朝,始驱骡马互市”。这是最早的茶马互市的记载。
唐中期茶风盛行,传入西北一带。少数民族由于饮食结构多肉少食,需茶消食解腻,所以“四夷”渐如唐人“一日不可无茶”
明代《严茶记》说:“茶之为物,西戎吐蕃古今皆仰食之,以其腥肉之物,非茶不清,青稞之热,非茶不解”。
唐代,茶马交易的茶叶主要用陕南茶,是重要的国防物资。
“国家大事在戎,戎之大事在马”。
茶马互市政策到了宋代成为国策。《宋史》记载:“汉中买茶,熙河易马。”熙河即今甘肃临洮。
西夏与宋对峙,茶无来源,迫使议和。
四川黎州羌族因为宋朝一度中断茶马交易而聚众扰边。
实际上,“茶马互市”起源于唐宋时期,是古代中原地区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商业贸易的主要形式,实际上是在西北不具备征税条件的地区实行的一种财政措施。
明初,朝廷下令汉中府属茶叶输边易马。洪武四年(1371)奏准:“陕西汉中府金州、石泉、汉阴、平利、西乡县茶园,每十株官取一分;其民所收茶官给价。无主者,令守城军士薅培,及时采取,以十分为率,官取八分,军取二分。每五十斤为一包,二包为一引,令有司收贮,于西番易马”(《明会典》)。
“番人嗜乳酪,不得茶,则困以病,故唐宋以来,行以茶马互市,用制羌戎,而明制尤密,有官茶,有商茶,皆贮边易马”(173˙9清˙张廷玉˙明史)。
明洪武十年(1377),朱元璋的驸马欧阳伦奉旨巡边,多次派手下到陕西偷运茯茶,贩卖出境,牟取暴利。1397年被朱元璋处死。
除了,绿茶,红茶,陕西还有茯茶,还有近几年开始有的陕西白茶(福鼎白茶工艺,陕西鲜叶)。
二,黑茶
在文章《学茶笔记--茶类发展史下(六大茶类的由来)》中提过,“唐宋以来在历代王朝都实行“以茶易马”扩充军备,以茶治边,直到清朝雍正十三年停止,前后约有千年历史。最初的黑茶品质是在“船舱中,马背上”形成的。茶产于两湖,四川,云贵等省。
唐宋年间盛产蒸青绿茶,为便于长期运输至西北边去,必须将散茶压缩体积,蒸制成团块或者篓包茶。
绿毛茶要加工成团块茶,要经过20多天湿堆,期间茶坯也逐渐由绿变黑。加上当时的边茶要运输至西北等地,多经由水路北上,在沿陆上丝绸之路,由骡马,骆驼长途运送。因团块或篓包茶防水性能极差,受水运潮湿条件和途中日晒雨淋的影响,茶叶在湿热条件下,化学成分发生深刻变化,逐渐形成黑茶。
受实践启发,便产生了以绿茶湿坯经常时间堆积,渥成黑色的黑茶制法。”
黑茶,分为湖南黑茶,湖北青砖茶,四川藏茶(边茶),安徽古黔黑茶(安茶),云南黑茶(熟普),广西六堡茶。
其中:湖南黑茶分为“三尖三砖一花卷”。具体为:天尖、贡尖、生尖,花砖、黑砖、茯砖,安化千两茶。
其中的茯茶,是有着湖南还是陕西的两种发源说法的。
三,茯茶
现今宣传的多是,茯茶起源于明朝。所以很多茯茶命名为《1368》(1368年为洪武元年,明朝开国年)。
实际上,元建朝前,成吉思汗时期,茯茶被大量用于军队,以解决军团杆菌带来的疫病。具体时间没资料能详实考证。
现今的宣传多是,茯茶以前都是湖南茶运到陕西,再加工成茯茶。实际上,唐朝以来,因为地理方便,陕南茶一直是茶马互市的首选。早期的茯茶是用陕南茶为原料加工的。
明中叶后,西北少数民族对茶叶的需求量巨大,汉茶产量有限,而湖南安化地区茶产量而价廉,所以陕西茶商大量收购安化黑毛茶为原料,做茯茶砖。“客帮来湘制茶以闽商为早,宋元时代已有踪迹,次之为陕西山西两帮...”(《湖南茶叶调查》)。
明承宋制实行“茶马法”,十分重视陕、川茶,分别称为汉茶和川茶。明太祖朱元璋曾对户部尚书郁新说:“用陕西汉中茶三百万斤,可得马三万匹,四川松茂茶如之”(清˙张廷玉˙明史˙卷八)。
汉茶和川茶属于细茶,价值不菲,故“汉川之茶少而值高”(《明史˙食货志》)。自茶马互市以来,陕南、四川的茶由政府控制,为“官茶”。安化茶属于粗茶,“多而值下”,属于私茶,不能随意边销。
清同治五年(1866),左宗棠出人陕甘总督,率湘军镇压回民起义,见“汉茶”充斥西北市场,提携湖茶,主持制定了《变通茶务章程》,规定凭票销售茶叶,为湖南茶商挣得份额。泾阳茯茶步入兴盛时期。
民国后期,陇海铁路开通,茶叶逐渐转向产地直接加工生产外运,过泾阳茶叶锐减,产量下降。抗战前,泾阳有茶厂六十多家,自从武汉沦陷后,仅剩元顺,天泰,裕兴重,茂昌盛等八家,1951年统归“泾阳人民茯砖加工厂”,生产红星标记的茯砖茶。
如图
如图
1958年,全国供销总社茶叶局因咸阳加工茯茶存在二次运输,决定撤销咸阳茯砖茶厂,把茯茶加工制作地转移到湖南省安化县,将茯茶加工任务全部交由湖南省承担。
1958年6月14日,陕西省第二商业厅批复:“近奉中央茶叶局批复,鉴于茯砖茶虽历在我省生产,在技术掌握上也有一定经验,但因咸阳既非茯茶原料产地,又非茯茶销区,继续在咸阳加工确实不符合多、快、好、省的原则。同时,移交湖南产地后,能在数量质量上保证边销需要,而销区又未表示反对,我们自难再坚持在咸阳继续加工的意见。为此,尽可能在年内将今年调入黑毛茶两万担,六堡茶五千担与现存其他茶料全部拼轧完毕,今后不再加工”。
就这样,泾阳茯茶加工被中断半个世纪。
队伍湘安,曾任安化县副县长。“......在泾阳制作茯砖茶经历300年,直至1943年,中国茶叶公司湖南砖茶厂在安化江南曾一度压泾砖,压砖66箱,每箱8件,每片3千克,试销西北,似乎不很成功。抗日战争后,安化的茶行也曾试图在茶叶产地压制,却累试不行”。
遂总结三不能制:一是离了泾河水不能制;二是离了关中气候不能制;三是没有山西人的技术不能制。
1981年,泾阳县拖拉机修造厂开展试制茯茶生产。先用湖茶,后用陕西紫阳一带陕青秋老叶试制成功,因缺乏资金、管理不善倒闭。
2008年,朱全胜等人联手抢救挖掘,恢复中断了半个多世纪泾阳茯砖茶加工工艺,创立了“复兴盛茶叶专业合作社”。
2011年,茯砖茶制作技艺被陕西省定位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2年,泾阳被定位中国乃至世界茯砖茶的摇篮。
目前我了解的陕西茯茶,分为泾渭茯茶和泾阳茯茶
在咸阳市泾阳县,要把茯茶做大,就要集中所有品牌的力量共同推动,所以叫泾阳茯茶。听说当地公务接待送礼也是规定用某某品牌,后来有所变更。
其实各个厂家都有所不同。但是总体上,局面是一超多弱的局面。超的就是泾渭茯茶。
随着泾阳茯砖茶的火热,很多迷恋安化黑茶的茶客发现,两个茶放一起,第一眼看着神似,仔细一瞧却大有不同。
天未然茶业表示,泾阳茯砖茶与安化黑茶的区别,得从历史渊源说起。千年黑茶虽源自安化,却盛于泾阳,文献记载中国第一茯砖出自泾阳。据《天下第一“砖”泾阳茯砖茶》(以下简称《天下第“一”砖》)一书记载:茯茶(散茶)在陕西泾阳的出现在北宋神宗熙宁年间(公元1068~1077年),茯砖茶形成及定型则是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前后。
公元1368年前后,中国人发明了一种经过特殊工艺加工而成的茶叶品种茯茶。因当时采用湖南黑毛茶为原料,故名“湖茶”,而湖茶因压砖技术差,生产的砖茶质量疏松等原因无法投入使用和运输,只能引用采购原料运到泾阳加工成茯砖茶。更因此,在泾阳流传这样一句话,茯茶有“三不能制作”一是离了泾河水不能制;二是离了关中气候不能制;三是没有陕西人的技术不能制。后据史书记载泾阳是历史上唯一的茯砖茶加工基地,茯砖茶在泾阳筑制延续近千年。
陕西茯茶在明清六百余年间深受西部地区广大消费者的青睐,解放后因计划经济调整,制茶技艺逐渐失传。时间跨入21世纪,经过陕西省政府和各级部门的努力,保护性发掘、恢复了陕西茯茶传统技艺,挽救了这个濒临绝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具体说,茯茶在陕西泾阳发花成为了正宗的茯砖茶,因此,不管是历史文化的底蕴还是茯茶“发花”的技艺,在如今对茶的品鉴里,陕西泾阳始终优于其他地区的黑茶。其砖身紧致,金花茂盛,色泽艳丽,香味醇厚,保健养生价值更是不用多说。
天未然全手工茯砖茶,制作遵循古法,精选原料黑茶,不用其它产地原料;只用传统的古法工序,茶料在泾阳老茶人手中经过选料、除尘、干蒸等二十多道工序精制而成;只做手工作品,拒绝机器制造,边沿无机器切割,四角圆滑;只在入伏的第一天至三伏结束的最后一天生产,对温度、湿度和密度的要求最严格。因此品质更优秀,只有在伏天做的茶才有着茂盛金花。这就是天未然一直遵循的制茶之道。
茯茶作为全国为数不多的茶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未然茯砖茶承载着600年丝路官茶的初始原味。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纯手工技艺打造。茶虽简,成茶却是一段炼狱般的修炼。“夏练三伏”,才能成就绝世经典好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