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恩施吃茶,穿越千年的油茶汤

2022-04-30 07:06:38热度:116°C

 

我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据陆羽《茶经》所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 。上溯至神农尝百草而成为饮品,兴于鲁周公。后唐宋年间茶事活动记载颇多,也就是这个时期将茶饮逐步发展成一种文化,在中国这种“文化”就好比日本所说的“道”一样,是一种除了基本的生活之外的人生追求。我们的茶也从这个时期传遍了世界,例如而后茶传到日本形成的日本茶道,改变了日本人的生活方式。

唐朝吃茶

在历史上吃茶是一种主流的表达茶的方式,同一时期还要“吃酒”等等,现如今演变成了喝茶。这里的“吃”和“喝”我觉得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历史在前进的过程中改变了人对茶表达的方式。但在其形式上却又有所不同,因为吃茶是真的吃下去了,喝茶喝的更多的是茶汤,茶叶依旧在杯碗中。

因此我们翻阅唐宋年间的吃茶文献,多数人都是用吃茶来表达吃茶方式,这个时期的吃茶方式,可能多数人很难理解。唐代的茶道先把茶饼放在火上炙烤,然后用茶碾把茶饼碾碎成粉末,再放到水里去煮。煮茶时还得放入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等熬成粥状,这是唐代主流的“吃茶”法。

到了宋代的茶文化堪称精绝,在唐代茶文化的基础上发展出了点茶。宋人通常将茶叶制成茶饼存留。当他们喝茶时,他们将茶饼粉碎成粉末,用开水煮茶。制作这样的茶饼在工艺上是复杂的。有必要将茶叶研磨成糊状,然后在茶叶糊糊中加入淀粉、龙脑和香料等粘合剂,然后放入模具中制作各种图案的茶饼。

宋代的点茶形式是将茶碾磨成粉,然后再用筛罗分筛出茶粉投入茶盏中,随后注水,用茶筅快速击打,使茶与水充分交融并使茶盏中出现大量白色茶沫为止,即可吃茶。

宋朝煮茶

到了今天,唐宋时期那些精致的吃茶方法已经不存在,所谓奇茶异汤也再难觅其踪迹。喝茶俨然已经成为许多人的一种普通习惯,在喝茶的同时追忆古今也是美事。也是因为我在一次恩施传统的油茶汤的品味过程中,有了这个新奇的想法。原来历史上的吃茶并没有消失,在恩施我找到了这种吃茶的方式,我们来细细品味这种吃茶的新方式。

......

据恩施人说

“一日不喝油茶汤,满桌酒菜都不香。”

油茶汤制作方法是:先在锅内用油炸茶叶片刻,然后掺水适量,加入米、芝麻、和炸过的黄豆、米子、玉米、花生果、豆腐干、腊肉粒煮沸,再加姜、葱、蒜、辣椒等调料即成,吃起来清香爽口。

烧火做油茶汤

这一看起来你会发现,几乎和唐宋那些风雅之士的吃茶方式也没有什么不同。很多人会难以想象这种吃茶方式,味道会好吗?其实当你品尝到那一刻就会发现油茶汤的美味。这个时候如果我们回想起来唐宋年间的吃茶方式,也许会觉得并不怪异,甚至也不至于像很多人说的吃不了茶了。

制作好的油茶汤

油茶汤可以单独喝,也可以配上各式辅料喝。据说最讲究的油茶汤辅料有好几十种。不过,一般人家常吃的也就几种:炒米、花生米、葵花籽等。传统的喝法是不用勺或筷子,端着碗转着圈喝,讲究把汤和辅料同时喝完,或是拿一根筷子插在碗里慢慢划圈,同时喝汤。

土家族

在土家人有一句俗语:“油茶汤不冒气,巴(注:即烫)坏傻女婿”。因为做油茶汤一般用猪油,做好了之后猪油会浮在表面上,温度极高,但它不像开水会冒白气,看不出来烫。傻女婿们受丈母娘油茶汤款待,为表示捧场,一大口灌下去,轻者舌头烫掉一层皮,重者烫得满嘴水泡。虽然人人都知道这句话,但每每上当的人还是不少,其原因都是因为其制作的油茶汤太香。

女儿城的老人

要想同时把汤和辅汤都喝干净也需要一点技术,用土家人的话说就是“舌头上要长钩钩”。在土家山寨有些老人喝油茶汤时嘴还不用接触到碗,只在碗边上空用巧劲一吸,碗中之物便进入口中,其中趣味,妙不可言。

鲜嫩芽叶

在这里更为重要的原料就是茶叶,作为主要的材料,对茶叶的制作也是很考究的,一般选用头春芽做的油茶汤更为清香,将初采到的茶叶回家蒸制后,晒干即可,不需要什么精制,即可作为简单的油茶汤原料。

油茶汤

蒸制的茶没有那么苦涩,制作出来的油茶汤更容易有滋味,而且保留的营养价值高,现代科学证实,茶叶的非水溶性物质营养,确实没办法溶于水,人也就无法通过茶汤来摄取茶叶的物质,这个时候吃茶也是有了科学依据。再说日本的抹茶也是将整个茶叶磨成细粉后,用温水冲泡饮用,为了保留纯粹的茶和一份平常的心。

蒸制茶

随着制茶、饮茶风尚的变迁,从唐宋时的将茶饼研碎煎煮,至元代时用鲜叶放在锅里蒸制成整片叶子的“散条”(亦称“蒸青散条”)煎煮,至明代时则将“蒸青”进一步改为“炒青”,饮茶方法也由煮饮变为泡饮。渐渐的流传至今也就有了今天的喝茶文化。但是这种吃茶文化,确实在中国的大地上保留下来的也只有在少数民族地区还能看到一些身影,在后面我们将更详细的探寻油茶汤的制作方法。

吃茶

“一碗穿越千年的油茶汤”

来恩施一起吃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