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一下,喝杯茶!”——带你一起探讨江西茶文化

2022-04-29 17:57:15热度:92°C

素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誉的江西,产茶历史悠久,名茶辈出,茶叶贸易活跃。早在东汉之际,就有僧人采茶。《庐山志》载:在晋代,庐山上的“寺观庙宇僧人相继种茶”,庐山东林寺名僧慧远以自种之茶招待陶渊明,吟诗饮茶,叙事谈经,终日不倦。唐代杰出诗人白居易挥写诗句,曾描绘“前日浮梁买茶去”的情景。至宋元,公元1162年,江西隆兴府(今南昌)年产茶278万斤,主要品种有双井,西山白露,鹤岭等名茶 (引据《茶史》)。元朝时,江西九江已是我国的第一大茶市,当时九江茶商云集,集中售茶买茶者,你来我往,川流不息。此后,江西一直是全国重要的茶叶产地,茶叶贸易也从全国扩展到海外。因此,江西在促进历代的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勿庸讳言,江西的茶文化的内涵也十分丰富,现从几个方面作一略叙。

一、佛教在江西茶文化中的作用

中国佛教是印度佛教的中国化,而禅宗成为中国佛教史上流传最为久远,影响最为广泛的宗派。慧能开创的南宗禅在安史之乱后,逐渐成为禅宗主流,禅宗在五代、宋初时达于鼎盛,标志是五家禅的相继成立。据说禅宗初祖达摩有偈云:吾本来兹士,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五叶”之中的曹洞、沩仰、临济三宗及由临济分出的杨岐、黄龙二宗皆直接诞生于江西,“五叶”之中另外两枝—云门宗和法眼宗虽不是创建于江西,却也与江西关系密切,可以说,江西是禅宗五宗七派的共同发源地。因而江西禅宗在禅宗史上的地位非同一般。

“茶禅一味”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之一,江西的茶文化,同样与佛教源远流长。江西的产茶的起源,即与佛僧关系密切,首开茶树培植之先河的即是寺院的僧人。据《庐山志》记载 ,东汉时,庐山僧侣劈岩削谷,取诸崖壁,间栽种茶树,焙制茶叶。另有史书记载,“庐山植茶始于慧远”。晋武帝太元六年(381)晋代高僧慧远于太元九年(384)在江州刺史桓伊的帮助下创建了东林寺。之后不久,东林寺香火鼎盛,很快闻名遐迩,成为全国八大道场之一,庐山也一度成为全国佛教第二中心之所在。

慧远大师在此一住30年,直到圆寂。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慧远大师一边聚集僧徒,讲授佛学,创建白莲社,倡导净土宗;一边开山植茶,开江南僧人种茶和饮茶之历史先河,比中唐之时山东泰山降魔师提倡僧人饮茶早了三四个世纪。可以说,慧远大师是庐山佛教茶乃至中国魏晋时期佛教茶的创造者和提倡者,他把世俗的生产方式移入佛门,使得禅林经济普遍得到发展,于是寺院栽茶、制茶大规模兴起。在他的影响下,庐山各寺院也纷纷劈岩填谷栽植茶叶,大兴僧人饮茶之风,有力地推动了庐山的茶业生产,为庐山饮茶文化注入了佛教文化的基因,江西名茶庐山云雾最早就是江西庐山、云居山的寺院僧众培育出来的。

饮茶成为禅僧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也成为禅事活动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一些重要场合,如佛教节日、朝廷御赐法衣、名号时,往往要举行盛大的茶宴。茶也早已渗入到江西僧人的修行方式中。约八世纪中叶,江西马祖道率先在江西倡行“农禅结合”的习禅生活方式,鼓励弟子自给自足,其弟子百丈怀海在江西奉新百丈山创《百丈清规》,由此还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禅门茶礼、茶宴。《景德传灯录》卷九《潭州沩山灵祐禅师》记载了一则故事:普请摘茶。师谓仰山:“终日摘茶,只闻子声,不见子形。请现本形相见。”仰山撼茶树。师云:“只得其用,不得其体。”仰山云:“未审和尚如何?”师良久。仰山云:“和尚只得其体,不得其用。”师云:“放子二十棒。” 这个故事通过“摘茶”中“撼茶树”的动作描绘,阐述的了沩仰宗的创始人沩山灵祐和仰山慧寂师徒,利用普请的场景探讨佛教禅理中“体”和“用”的一对概念。从此,在江西寺院形成的一套茶礼、茶宴迅速在中国传遍开来。

二、名标青史的江西名茶

名茶的形成,除了具备优越的自然条件、生态环境和精心采制加工外,往往还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江西名茶在历代茶史上都占有一席之地,《宋史·食货志》(卷一百八十四)曾载,在东南各地六十六州二百四十二县中,有紫笋、阳羡、日铸、谢源、黄龙、双井六个极品名茶,江西就有“婺源之谢源,隆兴之黄龙、双井”三种。历史上的名茶,唐洪州有西山之白露(李肇《唐国史补》)、宋有婺源茶(《大观茶记》)、元代有虔州泥片茶(今江西赣县)、袁州金片茶(今江西宜春)、明代有袁州云脚茶(今江西宜春)、洪州白露茶等,现分述之。

江西修水宁红茶。唐太宗统一天下时,兵至江西义宁州漫江(今江西修水),翌日重病缠身卧床不起,当地百姓以变色茶药(发烤红茶)奉饮,唐太宗饮尽数杯后,身轻如燕、病除健康,便赐此茶为“宁红”,以喻百姓安宁、吉利之意。上元初(公元760年),茶仙陆羽曾步入漫江品味“宁红”,咏诗一首:返照空堂恨,月夜思故人。今宵宁红至,山月何有边。“双井茶”是宁红茶绿茶中的一个品名。黄庭坚是江西修水人,曾写了众多赞美它的诗。像:“我家江南摘云腴,落石岂霏霏雪不如”(《双井茶送子瞻》)等。经黄庭坚的大力推荐,使此茶成为名极一时的全国名茶。五代毛文锡《茶谱》就有“洪州双井茶,创造极精” 的记载。欧阳修称赞它:穷腊不寒春气早,双井芽生先百草。白毛襄似红碧纱,十片茶养一两芽。长安高贵五候家,一啜犹须三日夸。欧阳修又在《归田录》记:自景祐以后,洪州双井白芽渐盛。近岁制作尤精,束以红纱,不过一、二两,以常茶数十斤养之,用辟暑湿之气。其品远出日注(会稽名茶)上,遂为草茶第一。杨万里《以六一泉煮双井茶》中“日注建溪当退舍,落霞秋火梦还乡。”将双井茶置于建溪之上,足见双井茶之地位。其他像吕南公、司马光、陈师道、王庭珪、陈渊、洪适等宋代诗人都有歌颂双井茶诗篇。至清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0年)宁红茶名益著,种莳殆遍乡村,制法有青茶、乌龙、白毫、茶香、茶砖各种(引据《义宁志》八卷)。光绪三十年(1904),宁红的珍品太子茶被列为贡品,故又有贡茶之称。

庐山云雾茶。庐山种茶始于晋代。九江在唐代就已成为茶叶著名的经营口岸。云雾之名始于明代,《本草纲目》中已将其列为名茶。其形为一叶一芽,芽叶均嫩,条小而紧、白毫显露,汤色清澈,香醇无比。老一辈革命家朱德品云雾茶后,欣然命笔挥毫写下赞美诗:“庐山云雾茶,味浓性泼辣,若得长时饮,延年益寿法。”

婺源茗眉。婺源县早在唐代就已栽培生产茶叶,已有1200多年历史。婺源盛产绿茶,享有“茶乡”美誉。唐载《茶经》,宋称绝品,明清入贡。1915年曾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茗眉茶是在婺源茶传统制作工艺的基础上,于1958年由婺源茶厂研制成功的新产品,属绿茶类珍品之一。其外形弯曲似眉,故而得名,身被白毫,色泽翠绿、汤色较重,留香持久。

南城麻姑茶。产于江西省南城县西南10公里处的麻姑山区。麻姑山素有“洞天福地,秀出东南”之誉。其产茶的历史有一千多年。据《南城县志》载:麻姑茶的制作盛于唐代。关于其来历,当地有一个美妙动人的故事:相传东汉时,有一仙女麻姑曾云游仙居此山修炼,春时常采摘山上茶树的鲜嫩茶叶,汲取清澈甘美的石中浮液,烹茗款客,其茶味鲜香异常。

遂川狗牯脑茶。始制于明代末年,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在清嘉庆元年(1796)茶农梁传溢(一作梁为镒)夫妇,在狗牯山侧的石山梗中开辟茶园数亩,采取祖传的工艺制作茶叶,其茶品质极佳。后来遂川茶商李玉山采用狗牯脑茶树鲜叶制成银针茶,于1915年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受到高度评价,并荣获金质奖章和特等奖状。于是遂川狗牯脑茶便成为饮誉世界的名茶。

此外,还有浮梁工夫红茶、井冈翠绿、上饶白眉等,可谓品名繁多、驰名中外。在中国茶文化史上熠熠生辉,留下光辉灿烂的篇章。

三、相得益彰的茶具与水

欲获得饮茶的良好品茗氛围,营造出和谐的品茗环境。品茗所用器皿的外形、色泽、釉色、纹饰理所当然须备文化品昧,而其泡茶所用之水,也理当十分讲究。只有茶与水、茶与茶具配合到位,配以清雅的品茗环境,方能相得益彰。

“器为茶之父”,茶具的制作材质繁多而以陶瓷为主。江西生产的陶瓷茶具历史悠久,在距今近二千年的东汉墓葬中,就出土了有用于贮茶的青瓷器系罐、煮茶的陶炉、饮茶的青瓷钵。但在唐代以前,陶瓷茶具以江浙一带盛产的越窑青瓷与河北生产的白釉邢窑瓷两大窑系为代表,只是到了宋代,福建建阳窑茶盏和江西吉州窑的黑釉茶盏才取代了“南青北白”的主流地位。从明代起,景德镇更成为“天下窑器所聚”的制瓷中心,因此,在明清时期,以江西景德镇为主生产的白釉瓷取代了盛极几百年的黑釉茶盏而成为陶瓷茶具的主流。江西陶瓷茶具数量众多,丰城的洪州窑、赣州的七里镇窑、吉安的吉州窑以及景德镇窑等,都是名闻中外的产瓷窑场,生产了大量的精美茶具。其中的佼佼者当数吉州窑的黑釉茶具及景德镇的陶瓷茶具。

世界著名瓷都景德镇集天下名窑之大成,汇全国技艺之精华,成为与宜兴相并列的世界闻名的两大陶瓷系统之一。宋代景德镇的影青瓷,“天下共宝之”,宋真宗时命景德镇供御瓷器,并要求底款打上“景德年制”款, 由于皇帝喜爱,以至于“当时则效,著行海内,天下咸知景德镇”,“景德镇”也由此取代新平镇而成为这座城市的城名,可以说影青瓷是为其生产地赢得皇帝年号命名城市名称的殊荣的瓷器,这些瓷器中,茶具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至明清时,景德镇瓷,独领风骚,其茶具小巧玲珑,胎质细腻、釉色光润、画意生动。其彩瓷美丽眩目,甜白瓷精美绝伦,青花瓷淡雅滋润与茶的清丽恬静和谐一致,具有独特的美感,因而青花茶具也声名鹊起。清人王世性曾在《广志绎》中记载:(这里的瓷器)遍中国,以至海外彞方,凡舟车所到,无非饶器(景德镇古代属于饶州,饶器则是指饶州出的瓷器) 。当时,络绎不绝的国外商人,把景德镇精美的瓷器运出海港,景德镇因之而扬名世界。

宋人兴斗茶,对茶色要求极高、贵纯白,为便观色,茶具尚黑,致使黑瓷窑场蜂起。在宋代烧制黑釉茶盏的窑场中,江西省的吉州窑也是较重要的一座。据元末明初刊本的《东昌志》记载:“至五代时,民聚其地。耕且陶焉。由是井落墟市,祠庙寺观始创。周显德初,谓之高唐乡临江里磁窑团,有团军住之。及宋复盛,景德中为镇市,制监镇,司掌磁窑烟火事,辟坊巷六街三市。时海宇清宁,附而居者数千家”,于此可知,吉州窑创烧于五代而兴于宋,在南宋更形成了规模极大的民间窑场。由于吉州窑当地瓷土高铝高钾高钛量,因而白度不高,白中泛黄,为掩饰胎色的不足,吉州窑工巧妙地利用一系列独具特色的釉彩装饰技术,运用丰富的装饰手段,烧制出物美价廉的各种器皿,主要有木叶、剪纸贴花、玳瑁、窑变花釉以及剔花、绘花等,其中木叶、剪纸贴花最具特色,因其独特的纹饰深受茶人喜爱。

而在吉州窑变化多端的釉色装饰中,最具有独创性的当数独具特色的“天目釉”了。“吉州天目”中,茶盏名品众多,木叶天目即为其代表作之一,其多为宋代典型的斗笠碗,口大,足小,敞口浅腹。斗茶时搅动茶水,观察茶色,叶子纹理随着茶水注入,芳香飘溢诱发茶人的缕缕思绪,想着菩提树,使人们在涤尘却烦的境界中感悟生命与自然的美好;玳瑁纹也是吉州天目的代表之一,玳瑁就象龟的甲壳,天然浑成,再现自然神韵;鹧鸪纹就是鹧鸪颈上的斑点,五彩缤纷,鲜艳夺目,僧惠洪:“点茶三味须饶汝,鹧鸪斑中吸春露”;兔毫茶盏,其口较小腹深,盏体饱满端庄,外壁釉色凝重,与内壁放射状兔毫相映成趣,兔毛细长柔嫩,并带有细点光亮,十分精美,宋徽宗称之曰:“盏以青黑为贵、兔毫为上”、宋代诗人也有不少咏兔毫盏之作:陈蹇叔诗云:“鹧斑碗面云萦字,兔毫瓯心写作泓”、黄山谷云:“兔毫金丝宝碗,松风蟹眼新汤”、蔡襄试茶诗曰:“兔毫紫瓯新,蟹眼清泉煮。”吉州窑还有一项创新,就是把民间剪纸的实物,直接运用于陶瓷生产的过程中。吉州窑独创的黑釉剪纸贴花工艺,使得瓷器釉面上酱黑色剪纸因色泽的流动显得生动自然,画面构成不拘一格,因器布局、纹样多样。

“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水是茶的色、香、味、形的体现者,古往今来,人们在“论茶”时,总忘不了谈水,明人许次纾《茶疏》中说:“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茶也。”6所以古人烹茶,无不尽寻名泉佳水。张又新《煎茶水记》记载他曾亲尝天下宜茶之水,然后将天下水分为二十,并排叙诸水名次先后,其中前十等中,江西水就占有四处:庐山康王谷水帘水、庐山招隐寺下方桥潭水,洪州西山瀑布水、庐山龙池山岭水7。其中庐山康王谷水帘水名列第一,从此庐山谷帘泉水就有“天下第一美泉”之称。谷帘水位于庐山大汉阳峰南麓,当地植被繁茂,雨水通过植被缓缓渗入土层,再慢慢经砂岩过滤汇聚成泓碧水,从涧谷喷涌而出,倾泻入潭,故而水质特优。自陆羽品泉之后,谷帘水名声大振。苏轼有“龙焙今年绝品,谷帘自古珍泉”之词。南宋李纲有“甘泉多自名山出,世名谷帘为第一”。

其他名人学士,诸如王安石、秦观、孔仲武、朱熹等都慕名访此,品泉试茶,留下许多美妙诗句,公认谷帘泉水“甘腴清冷,具备诸美。”宋王禹偁还专门为此写了《谷帘泉序》“水之来,计程且一月矣,而其味不败,取茶煎之,浮云蔽雪之状,与井泉绝殊”8,认为谷帘水最宜试茶,不仅味好,而且沫饽云脚如浮云积雪,故在特别重视沫饽育华的古代尤被珍视。庐山招隐寺下招隐泉因被陆羽品评而被称为“天下第六泉”,又因陆羽曾在此品泉著书而被南宋周必大称为陆子泉,“六泉”水因而更加名声远播,吸引了无数名人雅士,来此品茗观景。清代诗人屈大均作诗称:“二十四潭作一桥,惊泉喷薄几时消?一山瀑布归三峡,小小天风作海潮。”用六泉水烹庐山云雾茶,成为庐山一绝。

四、丰富的江西民间茶文化习俗

在中国人眼里,文人、学士、僧人、士大夫才是茶文化的主流。他们在饮茶中,渗透着自己的精神内容,获得深刻哲理和高深思想。这时,其解渴醒脑的实际功用已放置在次要地位,而主要用于增进修养、助人内省、养廉雅志励节等功能。“早晨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当茶走进大众生活之后,他们全然不顾陆羽《茶经》所鄙弃的饮茶之法,在千百年的实践生活中,形成自己本地独特的饮茶风尚,笔者称为大众茶文化,而最能体现大众茶文化的仍是一些至今仍然保留着的民间饮茶习俗。

江西地方民风醇朴,老表热情好客,你若从哪家门前过,既使互不相识,主人见了也会打招呼:“歇一下,喝杯茶罢!”真的坐下来,茶也果真会端上来,倘若路过你家门口歇脚,喝不到茶,人们认为女主人不懂礼节,不贤惠。在赣南,普通的家庭里,一般都备有一大一小两种茶壶。圆柱形的大茶壶用来泡大茶(较粗老些的茶青所制),每天早上都要泡上满满一壶茶,供家人喝一天。小茶壶的造型较精致,用来泡小茶(细嫩些的茶青所制)招待客人。在赣南不论亲疏,来者是客。客人进门,主人一边请上坐,一边忙拿小茶壶去洗,加上几只小巧玲珑。透明或印花的玻璃杯,然后撮把茶叶放入壶内,冲好开水,等上几分钟便可以往玻璃杯中“筛茶“(即斟茶),茶满八分,递与客人。主客之间,边饮边谈,其乐融融;在赣中北,往往是客来敬茶,叫做“打茶”,佐以点心,主人适时给客添加开水,如此几巡,直至茶足食饱为止;在赣东北,有“擂茶”的习俗,即将生米、生姜、生茶叶混合擂成,并可随个人喜好添加一些如芝麻、花生米、爆米花等配料,这种茶,一方面可以用于治病,另一方面,也是用于待客的一种重要礼节。家里来了客人或逢年过节办喜事,主人都将捧出香辣可口的擂茶,人手一碗,也佐以一些自制的土产点心,只到客人吃饱喝足,方宾主尽欢。

日常生活之外,江西人在许多重要的节庆或红白喜事中,也有不少与茶相关的茶事。在江西修水,征婚男女分别叫“崽哩”“姑哩”他们相亲取决于“三杯茶”。第一杯茶是待客茶,姑哩(女)要泡好茶端来,崽哩(男)可尽管喝,但在端茶之际,姑哩须细心观察崽哩,如不中意,第二杯由其母或其嫂端来,,男方自然会意,喝完第二杯后便起身告辞。如中意,姑哩则端出第二杯茶,崽哩可喝尽,姑哩端出第三杯茶时,崽哩需作出决定,如不中意,口再渴,也不能喝了,婚事就此罢了,如中意,就饮尽,双方亲属则皆大欢喜。

在江西农村婚礼中,虽比往日大为简化,但迎亲那天,在男女双方聘礼与嫁礼中,仍撒置茶叶,以示爱情冰清玉洁、坚定不移。入洞房后,有的地方夫妻还要喝“夫妻交杯茶”以示夫妻同心协力、白头偕老。   

江西的农村至今还有这样的习俗,人死后,往棺木里放置茶叶,希望亡灵喝茶之后,进了天堂,以免坠入地狱,这种茶叫“天堂茶”。

江西茶文化历史悠久,气氛浓郁,从一开始就与佛教结下了不解缘,随着历史的变迁,名茶品种繁多,陶瓷茶具精美绝伦,饮茶水品绝佳。时至今日,作为产茶大省的江西,茶早已渗入到江西老百姓生活的各个方面,热情好客,淳朴善良的江西人,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使得茶文化成为江西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明]万邦宁《茶史》,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115册第31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2.吴宗慈《庐山志》,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

3.[宋]释道元撰《景德传灯录》卷九,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282册第45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4.[五代]毛文锡《茶谱》,见[宋]陈景沂撰《全芳备祖后集》,《文渊阁四库全书》第935册第530—531页。

5.[清]王士性《广志绎》,见《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251册第685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6.明许次纾《茶疏》,见《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79册第779页。北京大学出版社。

7.[唐]张又新《煎茶水记》,见《丛书集成新编》第47册第652页,台湾新文丰1985年版。

8.见《全宋文》巴蜀书社1988年铅印本,第4册432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