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怒父母养出来的孩子,后来都怎么样了?

2022-04-28 01:18:20热度:100°C

 

易怒父母养出来的孩子,后来都怎么样了?

来源:凤凰新闻客户端

11:15

最近在家,每到晚上10点左右总能听到邻居对儿子的叫骂声:

“一个这么简单的数学题,你为什么总能做错?”

“都几点了,作业还没做完?”

“你这兔崽子,天天让我生气发火,迟早要被你气死!”

每一声叫骂里,夹杂着邻居满满的怒火。

邻居这个儿子我是认识的,以前见他机灵可爱,但这段时间再遇见他和妈妈时,总觉得他没有往日的精神和自信。

作为旁观者,我特别心疼他。

或许在父母眼里,孩子难教不省心,表达一下自己恨铁不成钢的愤怒情绪没什么问题。

但他们忽略了,自己常常生气的样子会给孩子造成多大的影响。

作家村上春树说:“孩子就像一棵小树苗,家庭环境就是浇灌的水。”

易怒的父母,永远养不出幸运的孩子。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一次节目中,“虎妈”原梦圆讲到:

儿子小时候学习一般,发育迟缓,注意力也不集中。

焦虑无比的她每天盯儿子写作业陪读,一发现儿子稍有懈怠就直接动手打。

谁知道越严厉,越打,儿子成绩反倒越差,一路跌到中下等甚至倒数。

后来认真反思,并结合专家的意见后才意识到:

原来自己给儿子造成太大的精神压力,导致7岁多的儿子智商检测出来只有三岁的水平。

这或许也是大多数父母万万没想到的地方。

自己的失控情绪,残酷的教育方式,果真会让孩子变得更笨。

美国哈佛大学的泰彻教授团队曾对长期生活在父母愤怒之下,遭受父母语言暴力的年轻人进行脑部扫描,发现:

他们大脑里的韦尼克区(主控语言加工)和前额叶(负责记忆、逻辑)间连接减少,语言理解能力随之降低。

后来,又发现同样处境的孩子,大脑海马体(形成记忆)和胼胝体(连接左右脑的神经纤维束)体积缩减,记忆力明显不足,左右大脑开发也受到影响。

结合这些研究结果,有理由相信:孩子的健康发育,和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关。

父母爱发脾气,动不动就大吼大叫,养出来的小孩比普通小孩更笨一些。

如果总是控制不住情绪,肆意宣泄,孩子就像暴露在一个毫无防御的暴力空间里。

无法正常生长,更谈不上能够像其他人一样按着正确的轨迹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长期生活在一种过分激烈的情绪氛围中,只会破坏孩子的智力发展,越来越糟糕。

教育学者尹建莉提醒无数父母:

“你对孩子发的三分脾气,会对孩子造成七分伤害。”

的确,不管父母有意或无意,只要表达情绪的方式不对,肆意对孩子发火,大吼大叫。

孩子感受到的,只会是“我不够好”、“我不对”这样的自我认知。

因为他根本无法从最亲近的人身上获得爱和温暖,很难建立起健康的亲子关系。

父母的坏情绪,不仅破坏了他成长的健康土壤,还会给孩子留下一个错误的模板,影响他的后半生。

不管父母有意或无意,只要表达情绪的方式不对,朝孩子肆意发火,大吼大叫。

有人说,什么模子出什么坯,易怒的父母容易养出暴躁的孩子。

想起《调解面对面》的儿子小陈。

早年父母关系不和,常常吵架,家里总是搞得鸡飞狗跳。

架吵完了,爸爸扭头就走离开了家,妈妈满肚子火没地方撒,就直接发泄在他身上。

有时拿皮带抽他,抽到他浑身发紫,最严重时还对他动刀,威胁他的人身安全。

那时还小,只觉得妈妈很吓人,不愿意和她亲近。

可当他开始骂人越骂越凶,拿起刀叛逆不听话时,他变成了另一个“妈妈”。

即便他无数次厌恶妈妈对他所做的一切。

但妈妈的暴脾气,正潜移默化地遗传到他身上。

《学前儿童的冲突解决》一书明确指出:

当儿童看到成年人在应对问题时,使用的这些不恰当行为,他们会很容易把这些不恰当行为,理解为是可以被人接受的行为。

尤其是孩子不谙世事,如同一张白纸接受父母的教养。

父母错误的表达情绪的方式,暴戾的行为,会让孩子误以为自己也应该这样,将他指向错误的未来。

经历过的人多少有这种体会: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太容易被负面情绪带偏了。

明明不愿意让孩子成为自己的“情绪垃圾桶”,脾气不好的时候又忽略掉这一点。

所以教育专家不断强调,学习如何控制情绪是父母一生的必修课。

而这需要从三方面做起:

1、识别情绪,区分哪些问题和孩子无关。

心理学有个名词叫“踢猫效应”。

指的是对比自己弱的对象发泄不满,从而引发连锁效应。

有时候事情和孩子无关,却因为自己心情不好,看什么都不好,劈头盖脸就对孩子责备谩骂。

这对孩子的伤害不可预估。

因此,情绪波动没那么大时,冷静思考一下上一次对孩子发火具体是因为什么原因,或者最容易触及到自己生气的点是什么。

多反思,多尝试搞清楚背后的原因,慢慢做区分。

这样等下次负面情绪快来的时候,就有意识懂得要控制住自己,不把孩子当成发泄对象。

2、常常告诉自己“没事的,放松点”,跟坏情绪说“不”。

现代父母养育孩子很容易陷入焦虑、紧张的模式之中,有各种各样的担心忧虑。

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赵昱鲲为此提醒千万父母:

“你眼中的老虎,也许只是野猫。”

放松点,多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告诉自己“没事的,能解决,缓一缓再说”。

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给坏情绪多留一个化解的出口,这样面对孩子时,自然也不会有那么多负能量,控制情绪相对容易一些。

3、情绪来了,把自己“关”起来。

也许有父母会问,知道要控制情绪啊,但实在太难,总有控制不住的时候。

的确,人非圣人,哪有时时刻刻管得住自己。

所以最后一招,就是提醒自己,当自己有情绪又不想波及到孩子时,赶紧找一个地方“躲”起来。

刻意和身边亲近的、无辜的人保持距离,减少自己事后内疚懊悔的机会,这也是提升自己情绪管理的关键。

独处中,合理宣泄负面情绪,再慢慢平复下来,努力成为“情绪的主人”。

这么做,对自己和孩子都好。

心灵作家黄淑文说:

“没有人生来就会做父母,每个人都需要学习,需要把自己还原成一颗种子,重新长成自己。”

也许曾经的我们,习惯对孩子发火,常常把亲子关系搞得很僵,不小心伤害到孩子的成长。

但过去就让它过去,最重要的是未来。

要记得,一切的亲密始于温柔、和善的爱。

父母的情绪稳定,是家庭最宝贵的风水,是造福孩子后半生的宝藏。

从今天起,做一位“情绪的主人”,不断提升自己的自我管理力。

相信孩子见证到这一切后,感受到的都是父母最深刻的爱,和最幸福的年少人生。

作者 | 哎呀妈,高校教育心理学教师,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愿用自己的心和笔,开启孩子们的心灵世界。

主播 | 简宁,世界如此喧嚣,愿用声音给你这一刻心灵的安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