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说」(谍战类)刺与刀-谁的上海第3章沉沦的上海

2022-04-27 12:31:42热度:135°C

第三章:绝望 奢靡 沉沦的上海

上海的夜色是个很奇怪的世界。有的空气很阴沉灰暗、有的有些血腥,还有的飘散着香粉的味道。由于租界条约的限定,即使日本兵打进了上海,作为占领军,控制的区域却也并不是上海全境。黄浦江沿岸的公共租界和法租界虽遭包围而还未被进占,市政之权仍操在租界的工部局手中。这一区域,对外交通保持畅通,对内交通也逐渐恢复,形成自由商业市场内贸进出口完全自由。其范围包括东至黄浦江,西至法华路、大西路,北至苏州河,南至肇家浜的地区。有个著名的记者陶菊隐曾这样记述道:苏州河一水之隔,一边是炮声震天,一边是笙歌达旦,每当夜幕降临,租界内彻夜通明的电炬,透过幽暗的夜空,与闸北的火光连成一片,映红了半边天。对这个光怪陆离、天堂与地狱只差一条河的世界,人们便起了个恰如其分的名字,叫做‘孤岛’。的确,在日本占领军铁蹄下的中国人,无论是在‘岛’内,还是‘岛’外,无时不刻都在感受到死亡的威胁,以及亡国的屈辱。命运就如苍茫大海上的一隅孤岛,惊骇着潮起浪落,不知道哪天就会葬身在风浪之中。所有的人都被困在一个“孤岛”上。“岛”的面积只有机枪子弹的射程那么远,而危机却像东海般浩瀚可怖。整个上海城的日常生活都处于极其颓废的状态,即使是暂时掌握权力的那群人,也会感觉生活索然无味,根本不值得期待。所有的理想都显得那么的虚妄,只有绝望才是真实的。

陶隐菊先生

有的人在抗争,用鲜血表以中国人明志;有的人对前途早已绝然失望,今朝有酒今朝醉,只求醉生梦死中不亏待此生。当然,前者的志士们从来都是人类中的稀有品。生命第一的思想还是牢牢掌握着大多数人。就在炮火的硝烟还没有散尽的时候,繁荣的幽灵居然在废墟和尸体上很快复活。

由于租界与国外的海运通航无阻,加上与内地交通的恢复,各地的豪门富户携带大批钱财来沪避灾后,过着骄奢淫逸的寄生生活,更给市场造成了虚假繁荣的景象。上海的百货业主既供应中、低档适合广大市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商品,又有适合“富豪避难者”所需要的高档奢侈品,所以整个零售商业竟然空前兴旺。小百货业原集中在南京东路、广东路、金陵东路一带,这时发展到霞飞路、西藏路、静安寺路、同孚路等。这些地段的小百货商店比战前增加了1~3倍。报业做出了一个统计,零售同业竟有千余户,比战前增加了1倍左右。租界内的几条商业街上新店林立,招牌如云,其中,金陵路商号有277家,西藏路商号有242家,静安寺路商号有378家。在零售的小百货市场上,几乎天天早晚顾客盈门,人如潮涌。

上海的六大百货公司营业空前兴旺,商家为进一步招徕吸引顾客,大肆装修门面。金陵东路的小吕宋百货商店把商场的地面全部翻新,采用厚玻璃内装电灯,每晚灯火辉煌,走进店堂宛如步入水晶宫。著名的永安公司几乎每天平均营业额达百万元以上。每天从开门到打烊,顾客始终络绎不绝。下午更是拥挤,商场内人如潮涌,柜台旁挤满了顾客。平均每个职工一天内要接待顾客五六十人,忙得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还经常要加班。

人们几乎无法预订到一个房间,以致若要看一场周末电影也得预先订票,夜总会则鳞次栉比。而租界内的洋人,如美国人与英国人的生活似乎与战的模式完全相同,而且其饭局、跳舞以及饮酒的次数均比以前更多了。大部分人受雇于大公司,其薪水则用美元或英镑结算,所以随着中国货币的贬值,他们的生活似乎愈加美满。然而,上海最广大的,普通的老百姓在暗中却饱受着不断蔓延的亡国之痛,正如一个家庭中有人生了病,便预示着整个家庭的大混乱一样。”

“孤岛”的所有繁荣都是畸形和糜烂的,甚至是令人绝望的。财富只与极少数人有关,其余的都是待宰的羔羊。“孤岛”时期,物价长期上涨,投机活动猖獗。尽管生产迅速恢复,效益好于战前,但是很多工厂还是借种种理由将工人工资按战前的70%~80%发放,劳工阶层的境况实际上趋于恶化。战前,上海工人生活费支出中,食物和房租分别占53.2%和8.3%,而此时,由于物价高涨而实际收入停滞,食住开支占到了总支出的82%以上。以前花100元买的物品,如今得花365元,与物价的上涨相比,工资的涨幅几乎是看不见,或者说是根本没有的。申报纸用无奈嘲讽的口吻报道如下:“物价像被吹断了线的风筝,又像得道成仙,平地飞升。公用事业的工人一再罢工,电车和汽车只恨不能像戏园子和旅馆挂牌客满。铜圆银币全搜刮完了,邮票有了新用处,暂做辅币,可惜人不能当信寄,否则挤车的困难可以避免。生存竞争渐渐脱去文饰和面具,露出原始的狠毒。廉耻并不廉,许多人维持它不起……”

因为是唯一的“和平区”,又缺乏适当的管制,租界内的投机活动到了近乎疯狂的地步。从1939年起,上海的股市就失去了控制,投机者们将战争概念股炒到不可思议的高价,货币兑换率随着每一个谣言而上蹿下跳。沪上流行一句顺口溜:“工不如商,商不如囤。”上海在绝望中糜奢,在绝望中沉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