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8点见丨今年6次飞行任务完成“天宫”在轨建造最新进展速看
2022-04-27 00:01:36热度:84°C
2022-04-27 00:01:36热度:84°C
新闻8点见,多一点洞见。每天早晚8点与你准时相约,眺望更大的世界。
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位航天员返回地球后身体状况怎么样?中国空间站今年完工要经过哪些步骤?未来中国航天有哪些新探索?4月17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逐一介绍了这些情况。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研究员黄伟芬表示,三名航天员已经返回了北京航天城,正在按计划开展后续的恢复工作,他们的身心状态很好。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任务完美收官,阶段任务目标全面实现,为我国空间站组装建造和长期运营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郝淳表示,根据任务计划安排,2022年将实施6次飞行任务,完成我国空间站在轨建造。6次任务分别为:
5月发射天舟四号货运飞船;
6月发射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3名航天员进驻核心舱并在轨驻留6个月;
7月发射空间站问天实验舱,与天和核心舱对接;
10月发射梦天实验舱与核心舱对接,之后空间站三舱形成“T”字基本构型,完成中国空间站在轨建造;
随后将发射天舟五号货运飞船和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神舟十五号飞行乘组由3名航天员组成,与神舟十四号航天员在轨轮换后,在轨驻留6个月。
另外,据介绍,明年我们计划发射我国首个大型空间巡天望远镜,开展广域巡天观测,将在宇宙结构形成和演化、暗物质和暗能量、系外行星与太阳系天体等方面开展前沿科学研究,有望取得一批重大创新成果。阅读全文>>>
去年年底,美国星链卫星曾两次接近中国空间站,产生碰撞风险。发布会上,新京报记者就如何做到精准测量控制、确保空间站安全稳定运行进行提问。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空间站任务总师孙军介绍,科研人对空间站平台设备和航天员健康等状态进行全时监测,同时也对空间环境、空间目标碰撞等情况加强监视和预警,采取必要的规避措施。2022年2月以来,我国已向全世界公布空间站运行轨道,供世界各航天实体进行碰撞预警计算。阅读全文>>>
“太空出差三人组”返回地球的第一件事竟然是隔离?不过航天员的隔离与疫情防控的隔离有许多不同之处。对于要不要隔离这件事,在世界航天刚起步的时候,争议不断。随后的事实证明,从美国到苏联,“不隔离”产生了任性后果。航天员到底怎么隔离,一起来看。
新冠疫情暴发两年有余,人们对于病毒的恐慌程度相比疫情初期明显下降。然而,全球新增确诊的数量却没有明显放缓。疫情今年能结束吗?防疫能“躺平”了吗?4月13日,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称,“还远未到放松警惕的时候”。
当地时间2022年4月12日,韩国首尔,民众进行新冠病毒检测。图/IC photo
自去年12月以来,奥密克戎引发了全球最大的一波感染潮。统计数据显示,仅2022年以来,全球新增确诊病例就超过2亿例。
全美取消口罩令仅一个月后,美国费城将再次迎来强制口罩令。当地时间4月18日起,费城逾160万居民在进入室内公共场所时必须再次戴上口罩。费城成为美国第一个因为病例再次上升而实施口罩令的主要城市。
进入新冠大流行第三年,疫情仍在加速蔓延。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统计数据显示,全球累计确诊病例超过1亿例用时一年有余,从1亿例增长至2亿例用时六个月,从2亿例增至3亿例用时五个月,从3亿例增至4亿例用时仅34天,从4亿例增至5亿例用时两个月左右。
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全球健康与传染病研究中心流行病学专家埃德温·迈克尔表示,“新冠大流行可能会进入一个振荡期,即它不会完全消失,而会周期性地反弹——间隔期长度则取决于一个群体免疫力的强度和持续性,以及新出现的变异体的传播性。”迈克尔称,只要新冠病毒不进化成一种更危险的形式——从进化上来看这不太可能,我们可以通过周期性接种疫苗和保护好最脆弱群体,持续忍受并与大流行共存。
迈克尔认为,在恢复“正常”社会生活和防控疫情之间寻求平衡,最佳途径是将接种新冠疫苗加入到接种流感疫苗的安排之中,大约每6-12个月接种一次。他指出,这将控制新冠病毒的传播,减少引发重症和死亡的风险。但是,“仍需对病毒进行持续的基因组监测,以在必要时更新疫苗”。
4月13日,世卫组织新冠大流行突发事件委员会召开会议讨论认定,新冠大流行继续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建议各国随时做好应对准备。阅读全文>>>
近日,吉林和上海分别宣布要在确保防疫安全基础上,有序推动企业复工复产。一手抓防疫,一手抓生产,不是一个简单的事。如何在抗疫的这场“持久战”中平衡二者?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4月13日,一汽红旗蔚山工厂启动生产。新京报资料图
据报道,日前实现社会面清零目标的吉林宣布,在确保防疫安全基础上,稳妥有序、精准支持企业复工复产;4月16日,上海市经信委也发布《上海市工业企业复工复产疫情防控指引(第一版)》要求,在确保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落实闭环管理,有力有序有效推动企业复工复产,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吉林和上海的这轮疫情,持续时间均超过了一个月,社会各方面都承受极大压力。如何在做好防疫的同时,创造条件支持企业稳妥推进复工复产,是摆在眼前的一道难而必须直面的课题。目前两地的一些做法,无疑释放了积极信号。
疫情持续、反复对产业链、供应链的冲击显而易见。以汽车产业为例,近期国内多位汽车厂商负责人的“叫苦”,引发了不少关注。吉林和上海,恰好是我国汽车产业重地,汽车产量在全国占比合计超过20%,同时还拥有众多国内外知名车企的生产或研发基地。为配合防疫,这些汽车及零部件生产企业大多都选择了停产。
汽车产业链承压仅仅只是一个缩影,包括物流、半导体、外贸等其实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应该看到,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现实语境下,任何一个地方的“停摆”,都难免牵一发而动全身,都将或多或少波及全国甚至全球。特别是在封控防疫状态持续较长时间后,其负面效应必然被进一步放大。
必须承认,一手抓防疫,一手抓生产,不是一个简单的事,其考验的是精准防控的能力,也是防疫之下发展经济产业的智慧。但这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必答题。且越是在防疫持续之下,越要把“防疫生产两手抓”摆在突出位置,不断维持好最优的平衡。阅读全文>>>
随着数字人民币的试点,几大热点问题引发学界和业界广泛讨论。搞数字货币必须立法先行?是否要发行更多数字货币?近日,中国金融学会会长、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分享了他的观点。
在4月15日-17日举行的2022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上,周小川再度围绕“关于数字货币的几点问题及回应”发表主旨演讲。
对于“搞数字货币须立法先行”的说法,周小川表示,这个愿望是好的,但是还在研发、创新过程中不可能把立法都搞那么清楚了。
周小川称,法律上也没有要求数字货币必须先有国际标准才能做,虽然我们希望国际组织能起到一定作用,特别是在跨境支付标准中起到引导和建立秩序的作用。
有人问,央行是否应该加快发行并更多地发行数字货币?特别是在当前国际环境和地缘政治背景下,希望数字货币在这方面能起到一定作用。
周小川说,“我个人觉得,货币印多少可以自己决定,但是否能出去流通取决于应用,取决于人家是不是拿这个东西在用。”周小川表示,国家虽然可以赋予货币强制性的命令,可能导致货币的地位有所提升,但最终还要看市场。
另外,谈到当前地缘政治不稳定情况下备受关注的SWIFT,周小川首先厘清,SWIFT并不是一个跨境的国际支付系统,它不是一个金融交易组织,而是通讯组织。支付之前需要有很多通讯,这些通讯在走SWIFT,最后的支付和清算都是按照币种走各国的系统。
他指出,如果将SWIFT大量地作为制裁工具,那受制裁一方就会尝试寻找替代的通讯渠道来完成贸易。无论是支付系统还是支付通讯系统,如果用于某种冷战的格局,对于双方都会有损失。阅读全文>>>
编辑 侯韵佳 校对 卢茜
上一篇 : 新闻背景:今年以来美国发生的主要枪击事件
下一篇 : 上游新闻·每日热赛【4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