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河南人不懂茶论起茶文化,我们谁也不服!

2022-04-26 07:53:52热度:131°C

固有印象里,河南人普遍给人感觉较为粗犷,喝酒可以,论喝茶,在云南、福建、四川、苏杭等地的夹击下,似乎没什么存在感,但这的确是低估了河南人的喝茶热情。除了信阳,郑州、平顶山、安阳、开封等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喝茶偏好,不仅如此,史上最会喝茶的人恐怕就是俺们一个河南老乡。

王又又 | 文

提起“喝茶”,别光想到江南、福建

河南的喝茶热情也很高啊

前段时间,春茶上市,河南各地的喝茶爱好者蜂拥而至信阳。本着喝一口少一口的态度,大家格外珍惜春天和信阳山水的馈赠。

在河南,提起喝茶,大家首先想到的便是信阳,但在全国范围内,提起喝茶恐怕很少有人会想到河南。

记得过去看冯小刚的《非诚勿扰》时,葛大爷饰演的秦奋和徐若瑄饰演的未婚妈妈相亲于西湖河畔。茶馆内,熙熙攘攘的人声下,是苏州评弹的清丽。自此,江南人的风雅长存脑海,提起喝茶,评弹之声先起。

后来见福建人喝茶,那叫一个讲究。铁观音大红袍正山小种……不同的茶对应不同的水温,洗茶、分茶,一丝不苟。相比福建的精细,四川的喝茶就随意多了。

前两天追剧,《北京女子图鉴》中的女主从北京回到老家乐山后,和闺蜜约茶馆喝茶。画面一摇,一个简单茶棚,四方桌,竹靠椅,大茶壶备着,小茶碗端着,俩人磕完瓜子吃豆花,简单惬意。

通常,提起喝茶,人们普遍想起的都是福建、云南、苏杭等地。这些地方因盛产名茶,所以茶文化丰厚,喝茶是一项很普及的生活传统。总之,鲜有人会将“喝茶”一词与河南做出联想,尽管河南有信阳毛尖做后盾,但仍势单力薄。

然而,这实在是低估了河南人的喝茶热情。

河南很多地方,至今还保留着管喝水叫喝茶,管水瓶叫茶瓶、水壶叫茶壶的特定称呼。有的地方甚至不吃早饭,直接用喝茶代替,待庄稼汉们喝够了茶,方下地干活。

走在郑州街头,大石桥、紫荆山,人民公园……处处可见拎着玻璃杯遛鸟下棋的大爷。这些大爷不讲究名贵的茶,也不讲究特别的水,毛尖茶也好,茉莉花碎茶也罢,就是开水随意一冲,直接闷杯里,拧紧盖,拎着上街。浸着泛黄茶渍的玻璃杯,半杯茶叶半杯水,大爷们随时口渴随时喝。

相比群众自发的聚堆儿喝茶,我们河南也有传统的茶馆。平顶山有个叫三郎庙的地方,整街都是茶馆。进村的道路边都挂着“茶”字招牌,周围乡村邻里的人闲了都来这喝茶。

砖垒的火上煨着一溜烧黑的铁壶,随着准备着伺候客人。人们下棋打牌,谈论婚嫁,都在茶馆解决,三郎庙也因此得名“茶媒之乡”。

但有人说了,这种粗犷豪放的喝茶法,看起来与喝水毫无差别,这只能说明河南人爱喝茶,并不能说明河南人会喝茶。

但这就说错了,在我看来,恐怕史上最会喝茶的,就是俺们一个河南老乡。

一个被日本人奉为“大神”的河南老乡

这个河南老乡叫卢仝(tóng),济源人,是初唐四杰卢照邻的嫡系子孙。

我相信,猛地提他很多人都不晓得这是谁,甚至,连他名字都读不对,然而,就是这么一个人,却和“茶圣”陆羽齐名,被人奉为“茶仙”。

明 丁云鹏 《卢仝煮茶图》局部

陆羽一部《茶经》传世,功莫大焉,那卢仝有什么,何以担得起“茶仙”封号?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爱喝茶的人,鲜有没听过这《七碗茶歌》的吧,能写出这样诗句的人,靠的可不是一点小才华,并且,能将喝茶时所有的观感递进讲的如此贴切通彻,也绝非一般人所能办到。

不仅如此,卢仝的《七碗茶歌》在日本也十分流行,他的“喉吻润、破孤闷、搜枯肠、发轻汗、肌骨清、通仙灵、清风生”甚至演变成日本茶道

可日本人到底有多推崇卢仝?在卢仝老家,还有一个因卢仝而免遭涂炭的传说。

抗日时期,日本人来到卢仝故里的村子。从东面进村的日本人先对村子进行了扫荡,杀了三人。紧接着,从南面进村的日本人又准备对村子进行第二次扫荡时,看到村中“卢仝故里”的字碑,一时停了下来,然后向石碑鞠了三躬,然后带着队伍转身离开。

至今,在卢仝老家河南济源的九里沟景区,还有玉川泉、品茗延寿台、卢仝茶社等名胜供人瞻仰凭吊。

河南各地的喝茶大法

其实,河南人爱喝茶真的不是瞎吹,不同地域之间还有不同的喝法。

就拿开封来说,开封人喜欢用戏就茶。在开封有很多戏曲茶楼,进去不要门票,点茶点戏即可。但这还算不上稀奇,稀罕的是宋朝时的开封,那喝起茶来才叫一个风雅。

分茶

去年,我在朋友圈里见到一幅画在碗里的画,淡绿色的汤底,白色拉花,一个头戴斗笠的渔翁泛舟湖上,像是抹茶和拉花咖啡的结合体。后来我才知道,这叫“分茶”,是宋朝时的一种喝茶法。

宋朝有两种茶,一种是“草茶”,一种是“片茶”。草茶是散的,片茶形似茶砖,但无论是哪种茶,喝茶时都需要人把茶叶烘干捣碎,碾成粉末,再将粉末放入茶盏,用热水冲之,拿一支小扫把似的茶筅将茶粉与水充分搅拌融合,然后再喝。

这种喝茶法,就是点茶。听起来,是不是觉着和日本抹茶有点像?没错,其实日本抹茶就是“点茶”来的。

点茶

至于分茶,其实就是宋朝的茶艺表演。点茶时,茶粉与水充分搅拌融合是一项技术活,技术好的茶盏上会浮有一层细密的泡沫,根据这层泡沫,做出漂亮的图案,就是分茶啦。

作为宋朝的文人雅士,不会点茶、分茶,简直没办法社交啊。“唐宋八大家”曾巩的弟弟曾布,曾官至翰林,就是因为不会点茶,没能搅拌出那层泡沫才被人嘲笑“尔为翰林司,何不解点茶?”以至于事后,曾布发奋,努力学习点茶。

而开封,作为北宋的都城,点茶、分茶自是没少上演。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关于茶的记载多达33处,2016年,开封还被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授予了“中国茶文化名城”的称号。

除了开封,安阳人也爱喝茶。安阳人喜欢喝茉莉花,喝法同郑州老大爷般豪放不羁,几乎家家都曾有一个泛着黄褐色茶渍的大茶缸,这颜色,十有八九都是“猴王”茉莉花染出来的。

河南茶界一哥——信阳,喝起茶来也和其他地方不一样。信阳人几乎人人喝毛尖,几百上千块一斤的毛尖,玻璃杯一泡就是半杯,有的恨不得一杯全是茶叶。

这种泡法出来的茶,喝不惯的人只觉着又苦又涩,喝的惯的人就觉着浓淡刚好,口舌生津。但对于我这么肤浅的人,只有一个感受,“哇噻,恁奢侈!”

和这种奢侈相对的,是河南林州。林州是山区,经济不发达,在过去,是出了名的贫困,由于物资太过贫乏,民间甚至有“林县疙瘩头,炒菜不用油”的顺口溜。

当然,顺口溜只是顺口溜,林州人在对待朋友上还是很真诚的,家里来客人了,客人杯里是茶叶,自己杯里是柳叶。

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文化的不断交流,各个地方喝茶的形式也不像以前那么单一。天南海北,世界各地的茶我们都喝得到,喝茶成为一件越来越个人的事情。

喜欢毛尖喝毛尖,喜欢普洱喝普洱,喜欢抹茶也可以喝抹茶,所以,千万别用固有印象去评判一个地方,河南的气质是较为粗犷,但别说河南没有茶文化。

(图片来源于网络)

豫记版权作品,转载请,或者微博私信“豫记”,投稿请发邮件至yujimedia@163.com

豫记,全球河南人的精神食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