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健才:卖茶叶蛋的朱奶奶|朗诵:晓风

2022-04-26 03:42:07热度:91°C

 

原标题:夏健才:卖茶叶蛋的朱奶奶|朗诵:晓风

卖茶叶蛋的朱奶奶

文/夏健才  朗诵/晓 风

01

前不久,好友张友余先生赠我一本新出版的人物摄影作品集《镜缘》,他通过镜头记录了40年间盐城各行各业、各种人物、不同时期的精彩瞬间,其中有一整版的篇幅,报道了“茶叶蛋奶奶——朱翠珍”,艰难生活的逆境者,城市夹缝的生存者,平凡人物的闪光点,使这个城市有了温情的烟火。

看到朱翠珍的照片,我不由一惊,这不是我的亲戚“大姨娘”吗?

02

四十多年前,还是一名中学生的我,跟随我的四叔父、四叔母坐轮船,从建湖来到盐城做客,那感觉就像“陈奂生进城”,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和惊喜,看什么都是陌生和新鲜。

当年的叔父叔母都是人民教师,他们来盐城办事,就顺便去小海路看看叔母的姐姐。而她,就是我故事中的主人公朱翠珍,我们叫她大姨娘。

到了中午,大姨娘风尘仆仆地从港务处码头下班回到家,见到家里来了亲戚特别高兴,赶紧买回不少菜,又张罗着到邻居家借碗碟桌椅。她一边开心说笑着,一边锅上锅下忙碌着。

那具有时代感的场景,就像电视剧《渴望》中的刘惠芳,朴实无华,勤劳善良。多少年过去了,无论是那顿饭,还是大姨娘的形象,皆令我终生难忘,成了我心里永恒的甜蜜的记忆。

03

2006年,我们迁居到盐城。那年腊月二十八下午,家属再三催着我去商业大厦买双新皮鞋过年。虽然是大雪纷飞,买年货的人仍络绎不绝。

在一个围着很多人的小摊位前,我们夫妇俩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正在忙碌着,茶叶蛋、玉米棒,摊位上氤氲着浓浓的热气和玉米香。

透过人潮的缝隙,我似乎觉得这位老人很熟悉——咦,这不是叔母的姐姐吗?我连忙上前叫一声:“大姨娘,您好啊!”她猛一抬头,看到是我,很是诧异和喜悦。

这一别二十多年过去了,此刻的大姨娘腰驼背弯,满头白发,脸上写满了沧桑,简直让我有点认不出来了。

我鼻子一酸,随手把口袋里准备买鞋的六百元钱掏出来,递上五百元给大姨娘,留下一百元准备自己春节零用。大姨娘推让着怎么也不肯收。

旁边摊位的人好奇地问:“朱奶奶,这是您什么亲戚?”

“我二姨娘的侄子。”

我接话说:“我也是您的侄子呀!”

老人说:“你们年轻人挣钱不容易,我不能收你们的钱。”说着,还拿纸袋装上两根玉米棒和几个香蛋要送给我们。

邻摊的大妈说:“朱奶奶,晚辈孝敬你,你就收下吧。”可大姨娘却坚决不肯收,无奈之下,我只好强行丢下钱,急忙跑开了。

那年的我,新鞋子虽然未买成,家属也陪我冒着大雪白跑了一趟。我起初还生怕家属抱怨,不料她却对我说:“看到大姨娘那么大年纪还在风雪中摆摊,叫人心里酸溜溜的。你今天的钱送得值得,虽是远亲,但看出了你的善良与人品。”听到她如此夸我,我心里甜润无比。

04

朱翠珍1932年出生于江苏建湖县建阳镇,她是旧社会过来的人。9岁时,父亲因病去世,母亲含辛茹苦地带着四个未成年的孩子。朱翠珍在家排行老大,懂事的她总是帮着母亲操持家务,起早贪黑耕作农田,10岁时就挑起沉重的秧草担子,跑十多里地去卖钱,用微薄的收入补贴这个风雨飘摇的家。苦难的生活实在是难熬,翠珍的母亲难堪重负,实在觉得委屈了,就跑到丈夫的墓前,一哭就是半天,四个孩子也团在一起陪着妈妈哭。懂事乖巧的翠珍总会跑到村庄里,求乡邻们把妈妈拉回家。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那个年代,家里重活脏活都由十来岁的翠珍姐姐带着干,她成了家里家外的一把手。

待她长到17岁时,祖父作主,把她许配给盐城一姓周的远方亲戚家做媳妇。当年朱家的孝顺女,一下子又成为了周家的贤惠媳。朱翠珍婚后没两天,便拎着竹篮子盛着满满的烧饼油条,在大街小巷叫卖,年年月月,风雨无阻。每天从凌晨四五点出发,到中午卖完才能回家。

婚后不久,已怀孕的朱翠珍因为过分劳累,再加上懵懂无知,流产了竟浑然不知,仍顶着寒风在雪地上奔走,一路流着鲜血。等把烧饼卖完后,脸色苍白的大姨娘拎着空篮到家,有气无力地瘫倒在地,心细的婆婆觉察到这一切,不由地抱着她失声痛哭……

05

为了多挣点钱,养活上有老下有小的大家庭,二十几岁的她,瞒着家人,跑到港务处报名,当上了一名搬运工。搬运工真正是玩命的力气活,有时要在几十吨重的铁驳船上“起舱”,用肩膀扛起的都是上百斤麻袋,就像杂技演员走钢丝似的,艰难地行走在狭窄的独木跳板上,把沉重的货物一一搬运到岸上,稍不留神就会栽到河里。忙起来的时候,到了饭点只能啃两个馒头应付着。待一天结束,按照吨位计算工资。自古以来,这活儿都是男人干,但这个要强的女人,常常挣得比男人还多。

有一天,朱翠珍背着上百斤的麻袋,走在独木跳板上时,不知是饥饿还是体弱,双目直冒金星,突然眼前一黑,一下子栽倒在河里面。苦命的朱翠珍被工友们救上岸,虽经抢救治疗,还是落得腰部和右脚终生残疾。

朱翠珍自此失去了干重活的劳动能力,偏偏在纺织厂做修理工的丈夫又不幸因病去世。面对5个年幼的子女和一贫如洗的家,生活的重担并没有压垮这位坚强的母亲。窘境中的大姨娘利用自己会做茶叶蛋的特长做起了小生意。起初,她在胜利剧场和盐城老汽车站附近,流动着卖茶叶蛋。盐城老车站门前粥摊特多,个体客运户、售票员要赶早班抢客,一些乡镇企业推销员为节省时间,都争相前来买她的茶叶蛋,晩上也有上夜班的师傅买了加班吃。由于她的茶叶蛋个头大、火工足、味道好,所以有许多回头客,还有预订货。有时附近交警岗亭早晚加班的警察也常来光顾。老人家善良大方,见到所有人都是一脸笑,特别和蔼可亲。遇到有客人身上不方便,差个几角几分,她也不计较,总是笑着说:“算了,下次再说。”

她就这样成为了“吃蛋客”最喜欢的奶奶,这摊点也成了盐城建军路上的一道风景。

她对东方红桥边三八岗亭的女交警特别有好感,她说不管天气多冷多热,人家都始终穿戴整齐、面带笑容维护交通秩序,真是不容易。她时常用小盆将热乎乎、香喷喷的茶叶蛋送上岗亭,还微笑着说:“今天奶奶请客,不收钱。”

当年,早晨赶集的农民、上学的孩子、上班的工人及赶客运汽车的旅客,还有下夜班的兄弟姐妹们,他们匆匆路过朱奶奶的摊位时,都会习惯性地买点热乎乎的茶叶蛋、玉米棒头。老人家总是热情真诚,货真价实,童叟无欺。

由于行动不便,加之有时交通秩序混乱,她曾三次遇上过车祸。有一次,整整昏迷半个月才苏醒过来。身体稍好一点后,又出来摆摊。她卖茶叶蛋,一卖就是二十多年,直到年老抱病,无法动弹。

就是这样一位辛苦操劳、坎坷凄凉、为生计奔波的老妈妈,即便这样,她还时常去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接济那些更为困苦的无助者……

06

一个偶然的机会,盐城老报人顾旭民先生无意中向我讲述了对卖茶叶蛋的朱奶奶的几段记忆:

三十几年前,盐城老街上有不少卖茶叶蛋和熟玉米的小摊子,盐城人记忆最深的就是朱奶奶的摊子。朱奶奶的摊子正常是在商业大厦和竹林商业城之间的巷囗,有时也在建军路和解放路的其它道囗。老人家特别热情厚道,她的煮玉米除了香气扑鼻,囗感还特别粘糯。冬天为了保温,外面还用塑料袋包起来,热乎乎地冒着白气,深得小朋友们的喜爱。每天下午我去幼儿园接孩子放学,都要绕道去朱奶奶那,买个热气腾腾的熟玉米给孩子垫垫肚子,解解馋。

1993年元旦,我参加《盐城晚报》创刊工作,特别忙,每天都是夜里两点钟付印后才能下班,骑摩托车回家途中感到特别冷、特別饿。那个时候也没有外卖什么的,只是,每到下班时间,我心里就会觉得很温暖,因为我知道,在南门桥北头,朱奶奶有热的五香茶叶蛋在等我。凛冽的隆冬之夜,空荡荡的大街,我坐在凳子上,卸去了疲惫,一个人逸逸当当地剥着热腾腾的五香茶叶蛋,这也成了我每晚下班后例行的享受。

有一次不知何故,一直拖到近夜里三点钟才下班,我心想这一次得空着肚子回家了。可当我快到南门桥时,摩托车灯老远就照见一个身材矮小的老奶奶,面朝北迎着寒风在等待。这不是朱奶奶吗?我赶紧停车,问朱奶奶天这么冷怎么还不收摊?她哆嗦着说:“我就晓得你没下班,你们天天这个样子太辛苦,快坐下来趁热吃蛋吧。”我的鼻子一酸,眼泪差点掉了下来。我说:“我就站着吃,您快回家吧。”她说什么也不肯,坚持把小凳子推给我坐。

我剥茶叶蛋的当口,朱奶奶一边收拾东西,一边跟我聊天。她告诉我,最近天太冷,十点钟以后就没什么生意了,你是最后一个。我听出来了,就为我一人,每天夜里朱奶奶要在寒风里多蹲两三个钟头。我一时语塞,只是喃喃地说一句:“明天我不来吃茶叶蛋了。”朱奶奶赶紧说:“不碍事,不碍事!”

直到现在,每次经过南门桥,微弱的灯影下,那个矮小驼背而温暖的身影仍会常常浮现在眼前。

顾旭民先生至今还记忆犹新地向我娓娓叙来。

07

在老人家的言传身教下,其善良的秉性,朴实的家风,也潜移默化地传承给了孩子。大姨娘的二儿子周维亮当年在读初中时,一同学因与班主任老师发生矛盾,年幼莽撞的同学竟然挥起斧头直接砍向猝不及防的老师。千钧一发之际,周维亮亳不犹豫,奋不顾身地冲上前去制止,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一斧,保住了老师的生命,自己却因头部重伤导致严重昏迷,经抢救后侥幸保住一命。后来,他被地方政府授予“见义勇为”好青年。1987年12月,中央电视台《金色盾牌》栏目还作了专题报道,并授予他《金色盾牌》奖章。

这些记忆的瞬间,一幅幅串联起来,成了完整的情节,在我心头反复播放,一下子惊醒了我。我急于想知道这位可敬可爱的“茶叶蛋奶奶”——我心中的大姨娘的近况。

我随即拨通了在苏州的四叔母手机,告知我渴望能见到大姨娘的心情,没想到,电话那头却传来低沉的哽咽声:“大姨娘刚刚过世没多久……”

这位坚强的女性,伟大的母亲,已于2021年8月24日离别人世,享年90岁。

我心目中的大姨娘,集中典型地展现了中国女性的善良、勤劳、自强。她没有明星那样的耀眼,也没有那些空洞单调的高唱,她只是为了他人默默地奉献着,用自己的奋斗,用自己的生命,书写着我们这个社会大写的“人”字。

再次端详照片中慈祥的老人家,想起她的音容笑貌,想起她的苦难与艰辛、善良与坚韧,热泪一下子模糊了我的双眼……

(本文图片摄影/张友余)

作者简介

夏健才,曾用名夏健。从事文化宣传工作四十余载,自幼受父辈传统文化的熏陶,是一位热爱生活、珍惜缘份、喜欢文学、酷爱摄影的基层文化工作者。多年如一日,坚持业余写作,坚守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曾在国家、省(市)级报刋媒体上发表过三百多篇(幅)作品。算是在人生道路上留下一些或深或浅足迹的有心人。年届花甲志犹存,以心记录新时代。

朗读者简介

晓风,原名陈国军,主任播音员。辽宁省首届金话筒获得者,辽宁省十佳主持人。现为锦州电视台制片人,播音指导。曾主持过几十档广播电视栏目。由晓风创办并编导主持的电视栏目“晓风聊天”连续三年获辽宁省播音主持一等奖、省社教类节目一等奖......

醉里挑灯文学平台简介

醉里挑灯文学网由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曹艳春女士创办于2006年10月,系非盈利性纯文学公益网站,发源地中国散文之乡阜宁,被评为“盐城市十佳文明办网先进网站”,汇聚了全国各地众多的作家、诗人和文学爱好者,目前注册会员已逾十万人。

醉里挑灯文学论坛于2014年7月开通,每日择优推送网站和邮箱原创投稿。赞赏金额50%奉作者稿酬,50%用于平台建设。

2017年4月注册成立醉里挑灯朗读者协会,诵读团队被评为“盐城市首届十大优秀阅读组织”。

2019年5月出版发行《醉里挑灯》文学期刊。

醉里挑灯文学网网址:

www.9000xp.com

主编:yan1976zi

副主编:jls703

编辑:林慧妮 |  校审:曹艳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