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是否发酵对茶的口感是否有影响?

2022-04-25 20:54:59热度:157°C

说到茶叶的发酵,首先需弄清茶叶加工里把氧化(oxidation)和发酵(fermentation)都统统称为发酵。除了黑茶类的发酵的确是fermentation,其他茶类的所谓发酵其实都是茶多酚的氧化(oxidation)。

看到这个问题,立马想到两年前写过篇文章正好关于此。所以从evernote里又挖出它来。因为对茶多酚的氧化更为熟悉和有体验,所以以下重点说关于氧化的所谓发酵。至于fermentation之于茶叶滋味的变化,简单说来,茶叶的苦会淡化,口感会由涩变顺滑些。

------------------------------------------------------------------------------------------------------------------------------------------

茶多酚的氧化实在不应该仅仅只是个枯燥抽象的化学反应 。

因一把偶然被丢弃在车后备箱的茶,我开始重新琢磨这个原以为熟悉得没什么好说的反应。半年前的云南茶山,正是采茶忙时,同学的妈妈采制好那一日的茶,回家路上,顺手采了点茶放在汽车后备箱,回到家,茶已阴干,部分褐变。之后数天偶然泡来饮,竟是一种奇异的香。之后我也尝了那仅仅够三四泡的茶,是一种苹果香加花香的香气。

成就这一偶然香气的,正是在那一温度,那一湿度,那一特定状况下发生的那一程度的茶多酚的氧化反应。

上一段落用了好几个"那一",这些个"那一"在农产品的制作上是很难被每次都再现的,因此制茶是一个难以标准化的过程。如同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世界上也不会有制作得完全相同的两批茶叶。

就算以工业标准化的方式去制茶,控制好一定的温度湿度等条件,也难以制作出两批完全相同的茶叶,因此,才有“拼配”这样为保证每个批次的茶叶外形滋味接近,而进行的将品质不等的茶混合调剂到一个特定标准的工序。而在中国,拼配是少数品牌大厂才进行的标准化生产。而传统制茶,则全凭天时、地利,以及制茶师傅的手艺。

回到茶多酚的氧化,这其实不是一个产物单一的反应,不同温度湿度,以及反应所进行的时间长度的不同,其氧化的程度就会不同,所产生的芳香物质、滋味物质也会随之不同。而不同的芳香滋味物质,或者相同物质以不同比例协同在一起,所带来的嗅觉味觉体验又是全然不同的。

正是在这个前提之下,才有了六大茶类中的红茶青茶(即乌龙茶类)、白茶,不同程度的茶多酚氧化赋予了他们不同的香气滋味。白茶有微微的氧化,红茶几乎是完全的氧化,介于"微微"与"完全"之间的青茶,便有了无限的可能,因此青茶世界的品类是那么的丰富,各品类之间的差别之大——氧化轻的如轻发酵的清香型铁观音,氧化重的如外形几乎可以被误以为红茶的台湾白毫乌龙(也称东方美人或彭风茶)。

你可能会奇怪于一直说茶多酚氧化的此文,为何转到轻发酵和重发酵。此“发酵”即是茶多酚的氧化,是一回事。你可能又会疑惑,想到如普洱熟茶之类的黑茶,也会提到发酵这一工艺,它是否也是茶多酚的氧化呢?答案是否定的,黑茶的发酵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发酵,因为有微生物的参与。

而此文的茶多酚氧化,也被称之为“发酵”,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发酵。如你实在难以想象这个化学反应的话,想想被削了皮的苹果在空气中的氧化,茶鲜叶也类似,被从茶树上採下之后,也会氧化褐变,不过茶叶的神奇就在于:氧化过程中能产生多种令人愉悦的芳香物质和成就美好滋味的物质,而且他们不是转瞬即逝的,而是可以被固定下来的。

试想一下,若茶叶没有这一反应,六大茶类少了三大类,而且少了青茶类那些氧化程度不同所成就的可能性,茶世界的乐趣一定会少了不止一半!

当然有的 普洱生茶和熟茶的口感就差别很大

当然有变化,甚至可以说,中国茶品种里一大部分的丰富性都是来自于不同程度、不同工艺的发酵。茶的发酵方式的不同本身就是我们区别茶叶品种的基础依据。“发酵不同”带来的口味差异要明显大于产地和茶树品种等因素

以栽培于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小叶茶树说

无发酵的:绿茶

半发酵的:武夷岩茶、铁观音、台湾乌龙、单枞……

全发酵的:各种红茶

你看,这些茶之间的差异大不大~

而普洱茶里,当年生茶VS.堆渥发酵的熟茶,未发酵VS.完全发酵,这口感差异有多大~

普洱熟茶VS.印度红茶(大吉岭、阿萨姆等),同样大叶茶树,地域差异不大,都是完全发酵,但发酵工艺不同~口感和风格差异巨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