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老岩茶厂,喝过期岩茶,游九曲溪,李麻花的2021依旧故事满满
2022-04-25 10:08:33热度:116°C
2022-04-25 10:08:33热度:116°C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继续前文的盘点。
武夷山的街景,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叫花花绿绿。
进入三姑后,满大街都是鲜花在开放。
走在路上随意一瞥,花圃里满是红的、紫的、粉的、黄的、橙的花。
颜色很艳,色彩饱和度极高。
一路开车过去,非常壮观。
最开始的时候,麻花实在想不通,这大红大紫的配色,实在可怕。
就不能像福州三环那样,全种上三角梅。
再不然,栽一行齐整的粉花美人树,也比这大胆撞色来得好啊。
后来,就慢慢想通了背后的道理。
这些大红、橙黄、艳紫,看似艳俗。
但不可否认,这非常喜庆。
一年三百六十五日,开车都在路上,都让人看着有过年过节的气氛。
对这片升级为国家公园的景区而言,没有比这些艳丽鲜花装点,更能表达欢欣与喜悦之情了!
《2》
这两年,武夷山的旅游行情来得比往年淡。
七月份去武夷山时,天气酷热,灼日高悬。
这么热的天,来场漂流也不错。
于是,在看焙茶的间歇,特意去九曲溪来了场漂流。
从南次入口,乘旅游中巴入内,去往码头。
就在指示牌同侧,还有显示此处往左可去往燕子窠。
自燕子窠受访后,名气可谓节节高。
从新加的这块簇新指路牌,可见一斑。
漂流时,沿着九曲溪,不断往前。
一路上都是好风景,让人舍不得眨眼,生怕错过什么。
水清可见溪鱼,投一把饵料,鱼儿们拍着水,争先抢食。
这些溪鱼们,个头不大,精瘦有力,一看就是锻炼有素,是游泳的一把好手。
快要靠岸抵达终点时,看到了那个代表武夷山旅游的地标——玉女峰。
细高的石柱,身形若少女,亭亭玉立在水中央。
网上有人说,玉女峰可产肉桂。
但这远远立在湍急九曲溪上的玉女峰,究竟其顶上有没有产茶,其答案一眼就能看出。
漂流靠岸后,穿过宋街,经万春园,去往止止庵。
就在止止庵的山门前,有一处岩壁,密密麻麻地刻满历代名人的石刻。
随手一拍,极为壮观。
将这处拍摄点,称为武夷山的网红岩壁,也不为过。
入止止庵后,因为此处较偏远,游人少至。
且庵内也没有看到修行的人士,极为安静。
最让人记忆深刻的,不是入门不久的指示景点“胸有成竹”。
而是里面一处内室门口,左右各有一根雕龙的金丝楠木门柱,实心的。
即便身处僻静之处也不掩夺目的光彩,很是大气!
《3》
提到武夷山的景点。
有一处非官方的景点,是无数岩茶爱好者心中的朝圣地——牛栏坑。
牛栏坑易走,马头岩难登。
去往牛栏坑时,从坑口的红亭处,一路往前,穿坑而过。
一路几乎都是平路,通畅得很,没有陡阶和险坡。
很多次,坐在胡歌家里喝茶时,兴之所至,就可以去牛栏坑遛个弯。
用武夷山胡歌的话来说,他家到牛栏坑,也就是踩一脚油门的工夫。
翻一翻之前的老照片。
2016年、2017、2019、2020……
这些年,麻花究竟去过多少次牛栏坑,说实话,这次数自己也数不清了。
今年早些时候,我们再次来到牛栏坑口。
当时,阿萝看着不远处那只丑萌的青蛙,不由得感慨。
“我之前来的时候,这里还没那只青蛙。”
这倒也是,这些年,牛栏坑的变化,其实蛮大了。
先是多了很多广告牌,后来又拆了。
“牛肉”大红后,路两边多栽了好几行茶树,路变窄了,后来景区管委会出马,才还牛栏坑的一路通畅。
穿过红亭处不久的小路,在18年春茶季拍的图片里,还是一片泥泞的小路,后来铺成了一条漂亮的石子路。
由此往前,不远处还能看到牛栏坑的又一个经典地标,当年老茶厂留下的断壁残垣。
平日没有做茶时,牛栏坑内还算一派静谧。
傍晚的时候过去,能听到众鸟归巢的叽叽喳喳声,幸运的话还能邂逅到白鹇。
而春茶季不同。
春茶季的牛栏坑,热闹得就像菜市场,过来闲逛的,带山采茶的,直播宣传的,游人如织。
也就只有一早过去,才能避开庞杂的喧嚣。
不过,早去也有早去的好。毕竟,晨光熹微的牛栏坑,又是不一样的风景。
清晨七八点,叶片上凝聚着露水,这时候,肯定是不能采茶的。
任谁再有本事,也不能打包票称,自己能将露水青做得完美无缺。
做茶这件事不能赶早,而是得恰到好处!
《4》
某次在喝茶时,提起牛栏坑那处老茶厂旧址。
现在远看过去,只剩一面断墙了。
胡歌一听,眼睛放光。
其实,正岩这带有老茶厂旧址的,远不止牛栏坑。
“据我所知的,就有好几处,有空带你们逛逛去。”
于是,应邀前往。
顶着酷暑天的高温,一头扎进茫茫大山深处。
从早上七点多入内,下午三四点才出来。
接连走访了三处旧址。
第一处旧址,只剩一处地基,远看是一片废墟。
随手一拍,像极了考古发掘现场。
第二处旧址,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
不过,这片厂址的地盘更大,修有山门,进去后,里面非常狭长,还能看到一间没倒塌的土房,内里别有洞天。
第三处旧址,是距离最远的,据说也是保留最完整的。
奔波半天,到溪边吃了干粮和泡面补充体力后,继续往前走。
往前,往前,再往前,手机已经没信号了,彻底失联。
更要命的是,自带的瓶装水已经渴极喝完了。
不过好在这一片,人迹罕至,还能找到水源。
随手在一条小溪洗了手,洗了脸,擦了汗,解了暑气。
再灌满一瓶水,豪气地一饮而尽,再装一瓶带走。
当时已经顾不上多想,只感觉,天然山溪的味道,喝起来特别清甜!
一路跋涉后,才看到那座据说正岩内保留最完整的老茶厂。
远远地就能看出这是一座木质结构的建筑。
推门入内,更是满满的70年代风情,仿佛时光在此处凝固。
由于平日里,还有工人进来管理茶山,暂时在这里驻足午休。
所以能看到,杂七杂八摆着不少土豆、地瓜、油盐酱等简单生活品。
但穿过长廊,是一片当时的员工宿舍,里面除了放置杂物外,别无一物。
随意闲逛,有发现墙面有不少挑青工在此处写的打油诗。
有积极乐观的。
“挑青上坡很辛苦,工资只有六十五,工资低点不要急,和气生财回家去……”
也有吐槽老板的。
“带山老板没良心,三个枝腿扣五个。”
闲逛一番,倒是特别有意思。
《5》
话说那天,失联在这座废旧茶厂里,大有一番与世隔绝,回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错觉。
并且,还是三伏天。
坐在老旧的木质长廊,日高人渴漫思茶。
一番摸索,还在这废旧茶厂里,找到一包茶。
包装简陋,装在黄色塑料袋内,猜过去是挑青工或管理茶山的工人,带上来的。
打开看,全是碎末,目测是筛下来的碎茶边角料。
但闻着没有怪味,就大胆煮来喝了。
这样一杯过期茶,味道谈不上多好,换做平常肯定是看不上的。
但此一时,彼一时。
在这样的环境里,能喝到一杯略带茶味的水,已是再好不过。
这番忆苦思甜的体验,又能有几回?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