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藏书《茶书集成》赏析与收藏
2022-04-23 18:29:01热度:89°C
2022-04-23 18:29:01热度:89°C
古有《茶书六种》:南宋审安老人的《茶具图赞》,明代陆树声的《茶寮记》、屠本畯的《茗芨》、许次纾的《茶疏》和徐献忠的《水品》,清代刘源长的《茶史》。而今华宝斋首次将陆羽《茶经》、《茶书六种》以及清代陆延燦的《续茶经》合编成《茶书集成》,以食读者。
陆羽(约733-约804),字鸿渐,唐朝复州竟陵人。唐代茶学家,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唐朝上元初年760年),陆羽隐居苕溪(今浙江湖州),撰《茶经》三卷,对茶的性状、品质、产地、种植、采制、烹饮、器具等皆有论述。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他对茶叶有浓厚的兴趣长期实施调查研究,熟悉茶树栽培、育种和加工技术,并擅长品茗。他开启了一个茶的时代,为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陆羽所著《茶经》三卷十章七千余字,分别为:卷一,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卷二,四之器;卷三,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是唐代和唐以前有关茶叶的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是陆羽躬身实践,笃行不倦,取得茶叶生产和制作的第一手资料后,又遍稽群书,广采博收茶家采制经验的结晶。
在《茶经》中,陆羽除全面叙述茶区分布、茶叶的生长、种植、采摘、制造、品鉴外,有许多名茶首先为他所发现。《茶经》的内容包括:
一、之源,概述中国茶的主要产地及土壤、气候等生长环境和茶的性能、功用;二、之具,讲当时制作、加工茶叶的工具;三、之造,讲茶的制作过程;四、之器,讲煮茶、饮茶器皿;五、之煮,讲煮茶的过程、技艺;六、之饮,讲饮茶的方法、茶品鉴赏;七、之事,讲中国饮茶的历史;八、之出,详细记载了当时的产茶盛地,并品评其高下,记载了全国四十余州产茶情形,对于自己不甚明了的十一个州的产茶之地亦如实注出;九、之略,是讲饮茶器具何种情况应十分完备,何种情况省略何种:野外采薪煮茶,火炉、交床等不必讲究;临泉汲水可省去若干盛水之具。但在正式茶宴上,"城邑之中,王公之门","二十四器缺一则茶废矣。"最后,陆羽还主张要把以上各项内容用图绘成画幅,张陈于座隅,茶人们喝着茶,看着图,品茶之味,明茶之理,神爽目悦,这与端来一瓢一碗,几口灌下,那意境自然大不相同。
宋代的饮茶方法与唐代相比,已发生了一定变化,主要是唐人用煎茶法饮茶逐渐为宋人摒弃,点茶法成了当时的主要方法。到了南宋,用点茶法饮茶更是大行其道。但宋人饮茶之法,无论是前期的煎茶法与点茶法并存,还是后期的以点茶法为主,其法都来自唐代,因此,饮茶器具与唐代相比大致一样,只是煎茶的鍑(釜),已逐渐为点茶的瓶所替代。北宋蔡襄在他的《茶录》中,专门写了“论茶器”,说到当时茶器有茶焙、茶笼、砧椎、茶钤、茶碾、茶罗、茶盏、茶匙、汤瓶。
《茶具图赞》是南宋审安老人(真名董真卿)的著作,写于咸淳五年(1269年),是我国第一部以图谱形式写茶事的专著。他用白描画法画了宋代斗茶所用的十二件茶具,称为“十二先生”,并按照宋代官职的名字,替每一件茶具起了姓名,说这些官员(茶具)都是要替皇帝(品茗者)服务。
《茶具图赞》中十二件茶具分别是:韦鸿胪(茶笼)、木待制(木椎)、金法曹(茶碾)、石转运(茶磨)、胡员外(茶杓)、罗枢密(茶罗)、宗从事(茶帚)、漆雕秘阁(茶托)、陶寳文(茶盏)、汤提点(汤瓶)、竺副帅(茶筅)和司軄方(茶巾)。
“茶具”最早是专指采制茶叶的器具,同时,饮茶的器具被称为“茶器”。这种称呼方法从陆羽的《茶经》开始,一直沿用到北宋年间。审安老人撰写《茶具图赞》,才将品饮茶叶的器具改称为“茶具”,一直到沿袭到今天。《茶具图赞》的赞语给十二件茶具赋予了个性,不只让人了解宋代人对官员的品德要求,达到了“以器载道”的目的,也把流行于宋代的茶具样式、形制、及功能保留了下来,将茶的物质性与文化内涵作了趣味性的结合。表达出:儒家和道家在待人接物、利世济人方面的道义,给茶具赋予深刻的文化内涵。
徐献忠(1483—1559)明松江府华亭人,字伯臣,号长谷。嘉靖四年举人。屡应会试不第。官奉化知县,节用平税,减役防水,增学官之田为膏粥费。谢政后居吴兴。与何良俊、董宜阳、张之象俱以文章气节名,时称四贤。工诗善书。著书数百卷,门人私谥贞宪先生。有《百家唐诗》、《六朝声偶集》、《吴兴掌故》、《水品》等。
《水品》本书共约6千字,前后分别有田艺蘅序及蒋灼跋。《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载:"是编皆品煎茶之水,上卷为总论,一曰源,二曰清,三曰流,四曰甘,五曰寒,六曰品,七曰杂说;下卷详记诸水,自上池水至金山寒穴泉。目录列三十四名,而书中多喷雾崖瀑,万县西山包泉,云阳县天师泉,潼川盐亭县飞龙泉,遂宁县灵泉五名,盖目录偶脱。又,麻姑山社功泉,目录在铁筛泉后,而书则居前,亦误倒也。其上卷第六篇中,驳陆羽所品虎邱石水及二瀑水,吴松江水,张又新所品淮水,第七篇中驳羽煮水初沸调以盐味之说,亦自有见。然时有自相矛盾者,如上卷论瀑水不可饮,下卷乃列山气太盛,不可饮。天台桐柏宫水条,又谓涌起如珠,甘冽入品,恐亦一时兴到之言,不必尽为典要也。旧本题曰水品全帙,立名殊不可解。考田崇衡(按,当作"田艺蘅") 下写全帙字,传写者误连为书名也。今从旧跋,仍题曰水品焉。"《水品》集各地泉水资料甚富,是其特色所在。
《茶寮记》为明朝晚期陆树声((1509年-1605年))的著作。陆树声高风亮节、淡泊名利,入官籍六十余年,在其位不过十年光景。他一生嗜茶,更有恬退耿介之茶人本色,故而《茶寮记》首则“人品”即强调人品需与茶品相得,最宜“高流隐逸,有云霞泉石、磊块胸次间者。”此说远承陆羽“茶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的观点,乃是廓然无碍、自然虚静的中国茶道精神之核心。此种精神影响到茶人陆树声,他能九十七岁高寿,想来该有茶的功劳吧。
屠本畯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茗芨》:是屠本畯作品集里难得的一部关于茶的书,书中大胆提出品茶论点,与过茶人对品茶观点十分的不同,他认为品茶的人德性、习惯、生活方式、年龄以及对煎茶的行为、动作等都应按一定的正常品食法则来进行才合乎逻辑和茶道要求。
如果背其道而行之,那很可能是一种莫明其妙的“道法”。书中对茶、茶食、茶水、茶人等各方位茶道元素作了相应的科学构思,有的地方直指要害,如:“煎茶非漫浪,要须人品与茶相得,故其法往往传于高流隐逸,有烟霞泉石磊块胸次者。”
许次纾是因为《茶疏》专著享名于世的。许次纾(1549年-约1604年),字然明,号南华,是明朝的茶人和学者。许次纾因为有残疾没有走上仕途,终其一生不过一介布衣。他的诗文创作甚富,可惜失传大半,只有《茶疏》传世。许次纾深谙茶理,嗜茶,在《茶疏》中写道:"余斋居无事,颇有鸿渐之癖",说自己和陆羽的喜好一样。每年春茶新上时,他一定要去浙江长兴、吴兴一带,长兴顾渚有茶园和他的故交,许次纾去那里与故友一道细啜新茗、品议茶事。
《茶疏》论产茶采摘炒焙烹点诸事,凡三十六条,被后人评为"深得茗柯至理"、"与陆羽茶经相表里",这是很高的赞誉。《茶疏》成书于1597年,全文约6000字,因为许是浙江人,熟悉绿茶的产制,对炒青绿茶的加工记述得比较详细,尤其在产茶和采制方面论述得较前人深入。而他最突出的一个贡献,是促进了后人对茶的文化内涵的理解。他指出了饮茶的境,不要在作字、观剧、大雨雪等不宜饮茶的时间品茗。这些提法有文人的意趣所在,不无道理,直至今日,饮茶讲究氛围也还是茶馆努力的一部分,茶馆的设置安排,也常见人为的茂林修竹、小桥画舫,座间佳客高谈阔论、课花赏壶,多少都照着许次纾描述的境界安排茗事。这也证明了许次纾为中国茶文化定义的中国式茶境,有很强的生命力。此书内容涵盖:产茶、今古制法、采摘、炒茶、芥中制法、收藏、置顿、取用、包裹、日用置顿、择水、贮水、舀水、煮水器、火候、烹点、秤量、汤候、瓯注、荡涤、饮啜、论客、茶所、洗茶、童子、饮时、宜辍、不宜用、不宜近、良友、出游、权宜、虎林水、宜节等。
刘源长,字介祉,淮安人。明朝末年诸生,著有《茶史》一书。另著有《参同契注》、《楞严经注》等书。有子刘谦吉,是康熙三年(1664年)进士,十四年刊刻《茶史》。《茶史》成书于清康熙八年(1669)前后,有康熙十四年(1675)刘源长之子刘谦吉刻本。其曾孙刘乃大于雍正六年(1728)重刊,卷端题墨韵堂藏版。凡二卷,约三万三千字,卷首录有各著述家及陆羽事迹,而后大抵杂录诸书编纂而成。
《茶史》上卷记茶品,分茶之原始、茶之名产、茶之分产、茶之近品、陆鸿渐品茶之出、唐宋诸名家品茶、袁宏道《龙井记》、采茶、焙茶、藏茶、制茶。下卷记饮茶,分品水、名泉、古今名家品水、欧阳修《大明水记》、欧阳修《浮槎山水记》、叶清臣《述煮茶泉品》、贮水、汤候、苏虞《十六汤品》、茶具、茶事、茶之隽赏、茶之辨论、茶之高致、茶癖、茶效、古今名家茶咏、杂录、志地。
《续茶经》清代最大茶书的一部,也是我国古茶书中最大的。作者陆廷灿。陆廷灿,字幔亭,嘉定人,曾任崇安知县(现武夷市)。在茶区为官,长于茶事,采茶、蒸茶、试汤、候火颇得其道。它洋洋10万字,几乎是收集了清代以前所有茶书的资料。之所以称《续茶经》,是按唐代陆羽《茶经》的写法,同样分上、中、下三卷,同样分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最后还附一卷茶法。《续茶经》把收集到的茶书资料,按10个内容分类汇编,便于读者聚观比较,并保留了一些已经亡故的茶叶之家消息,茶书资料。所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说:“自唐以后阅数百载,产茶之地,制茶之法,业已历代不同,烹煮器具亦古今多异,故陆羽所述,其书虽古而其法多不可行于今,廷灿一订补辑,颇切实用,而征引繁富。而《茶书集成》将中国历代茶书著作汇集于此,堪为中国茶文化之瑰宝。此书采用纯手工宣纸印刷,以其质柔、着墨力强、印刷网点清晰、洁白均匀、抗虫蛀和老化,供长期保存等优点。华宝斋采用自己研制成功的独特的制版工艺在古籍宣纸上影印,酷似原作又胜原作。各类孤品得以传世,为收藏佳作。现略作思维导图一张,为书之纲要,为阅读此书提供方便。
人类历史数千年,伟大文明如星罗棋布。中华文化,历经磨难,始终延续,矗立东方。书,即是续火之薪;古籍经典,传续着千年中华文脉。人与书的相会,使得中华文化不仅绵延不息,且代有圣贤。但在今天,古籍经典不仅百不存一,且重锁深藏,大众已是难得一见。
嫏嬛书房,蓄力于中华文脉的传承传播,续书香门第之文脉,促进新时代“新人文”风气陶冶与养成。倡导元典阅读、书香生活方式(空间设计、陈设、图书选配、书房课程),传播“书房文化”、传承经典著述。
投稿交流/商务合作,欢迎联系
◎:lhsf0123
◎电话:
◎公众平台:嫏嬛书房
一座地处北京二环的书房
触摸原典,当下即是千年 |《中华善本百部经典再造》丛书
上一篇 : 聊茶叶
下一篇 : 婺源茶,一片神奇的东方树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