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山东亿元村山坳里的女儿茶,到底有多“香”
2022-04-23 11:50:04热度:94°C
2022-04-23 11:50:04热度:94°C
深秋时节,山色多姿,层林尽染,女儿湖畔三两游人,或徒步,或自驾,似乎要赶在入冬前尽收这最后一缕秋色。
小津口南侧的女儿湖(刘家庄水库)(资料图)
在女儿湖西岸,一条3.5公里长的柏油路蜿蜒盘旋,它南起南麻道,北至小津口,连接着女儿湖南北两岸。女儿湖畔,除了游人向往的湖光山色,还有数千亩依山而建的茶园,茶园里的茶农关心的,是即将到来的寒潮。
“这几天寒潮就过来,气温可能降到零下,得抓紧给茶园扣棚。”11月3日上午,看过天气预报后,泰安市泰山区省庄镇小津口村党支部书记李金山赶紧交代大伙,一定要抢在立冬前给茶园覆膜御寒。
小津口村位于泰山东麓的山坳里,东、北两侧靠着大青山,西面迎着泰山主峰,南面濒临女儿湖。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的温湿性小气候,为茶叶生长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得益于此,小津口村产的泰山津口女儿茶在国内茶叶市场小有名气。也正是借助逐渐发展壮大的茶产业,小津口村被农业农村部评为了2021年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
虽然地形独特、气候优越,但1994年之前女儿湖畔并无茶园,小津口村还只是个名不见经传的贫穷小山村。
小津口村有8600多亩地,其中绝大部分是丘陵山林地,具备良好水浇条件的耕地仅有五六百亩。因此,玉米、地瓜和各种果树成了当地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原来人均年收入几百块钱,山上也没条像样的路,进出村子都难,村里光棍一大堆。”李金山说。父母给他起名“金山”,也正是幻想有朝一日,背后的大青山能变成子孙们发家致富的大金山。
小津口茶园里准备越冬的茶树。
20世纪90年代,泰安林科院联合省庄镇政府搞“南茶北引”产业示范,坐落在山脚下的小津口等几个北部山区村庄成为示范点的绝佳选择。然而,当年刚分到地不久的村民根本不愿种茶。
“很多村都把上面发的种子倒了,当时大家都觉得饭刚刚吃饱,谁会喝茶;再说肚子里刚有点油水,这时候种茶喝茶岂不是把油都涮没了。”李金山说。1993年,镇上引导周边村庄种茶,只有小津口村硬着头皮接下了这活。
小津口村能种茶并非村民多么情愿,而是因为老支书田启安的威望。
为了拿出种茶的地,田启安要求全村每家每户都拿出一分耕种条件好的口粮田。当年,李金山初中刚毕业,他清楚地记得,父母对拿出好地种茶这事并不情愿,“村里让拿水浇地,村民半分都不舍得出。”
李金山在茶园介绍津口女儿茶。
虽说很多村民不情愿,最后小津口村还是凑了40多亩地,种上了女儿茶。
1994年春天,小津口村的山坡上披了一层绿油油的茶树苗。今年60多岁的老党员田启德就是当年小津口村第一批种茶的村民。作为村委委员,田启德不仅要带头出地种茶,他还负责跟着从外地请来的师傅学习种茶和炒茶技术。
“茶叶好不好喝,炒茶技术很关键。”如今,田启德还留有两三亩茶园,不过给别人代炒茶叶成了他的主业,“代炒1斤茶能提20多块钱。”
“第一批茶叶效益很好,当时每亩能产五六百斤鲜叶,五斤鲜叶出一斤干叶,平均亩收入达两三万元。”李金山说。茶叶分为春茶、夏茶和秋茶等几种,其中春茶产量少,口感好,价格最高,“好茶叶能卖一千多元一斤。”
种了几辈子地瓜和玉米的村民怎么也想不到,种茶能有这么高的收入,没几年小津口村的茶园就突破了千亩。
随着茶园面积的扩大,小津口村几十家茶厂像雨后春笋般冒出来,村集体创办的津口女儿茶厂也于1996年正式成立。泰安城里,津口女儿茶的清香飘入了大街小巷,也飘进了爱茶人的心里。
村民在采茶。(资料图)
“现在,除了各种成本和发展资金,集体茶厂的收入全部上交村集体,每年交三四十万元左右,村民的合作医疗和保险就是用这些钱出的。”李金山说。为提高村民种茶积极性,集体茶厂的鲜茶叶收购价比市场价每斤高出5-10元,“夏茶鲜叶的市场价在每斤10元左右,我们能高出5块钱是很大的让利,这等于给村民便变相分红。”
如今,小津口村集体不仅有自己的茶厂,还流转了周边2000多亩地建了集体茶园。
“年龄大的村民基本都来茶园打工,每人每天能挣100块钱左右。”李金山说。从管理茶园到采摘鲜叶,再到炒茶、卖茶,在茶产业链上,小津口人都有活干。老支书田启安的儿子田延勇不仅在村里种了几亩茶园,还在泰安市里开了家茶叶店,卖津口女儿茶成了他的主业。
津口女儿茶展览馆。
“村里有不少年轻人在家种茶、卖茶。”李金山说。因为茶叶上网,小津口村早在2017年就成了泰山区第一个淘宝村。
如今,在小津口村的带动下,大青山周边已经发展起6000多亩茶园,一个个原本闭塞贫瘠的小山村旧貌换新颜,小楼林立,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而在山水相映的女儿湖畔,更是茶园环绕,游人如织,清香的泰山津口女儿茶早已泡出了乡村振兴的新“味道”。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祝超群 通讯员 温永泉 付刚 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