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萦绕最潮州道如水,在茶中
2022-04-21 19:01:34热度:92°C
2022-04-21 19:01:34热度:92°C
茶
道
● ●
道如水,在茶中
翻开文字记载,古时的茶道好像只与文人雅士有关,普通百姓有些遥不可及。唯独在潮汕,茶道能进入千家万户,在寻常百姓家中根深叶茂、繁花似锦起来。
潮汕人做事不急不缓,不像广州人上海人那样整天步履匆匆。三二好友、同学、同事,工作之余,可以茶烟袅袅,甚至工作之中,也是茶炉升腾的。最典型的莫过肉菜市场,肉贩子可以在剁肉的垫板边放一套茶具,边做生意便忙里偷闲喝茶。这是潮汕才有的独特饮茶之道。
“昨夜东风吹碧树,酒醒春晚一瓯茶”,这样的日子舒适自然,人生再无他求,有茶的日子清心寡欲。百姓只知有茶,道在其中未必需要以名识之,他们只是生活,从哲学的层面看,这样便足够了。
宋代诗人梅尧臣在诗中讲到:“茶爽添诗句,天清莹道心。”茶不仅只是止渴的作用,进而,尚有文化的功能,这种演绎便是精神方面的提升。文化的功能潜移默化,世代相传。潮汕工夫茶道一方面归功于文化人的完善,茶道也是经过不断的演绎而成为今天这样的模式。宋人斗茶喝茶,有资料称是茶叶碾碎连茶末一块喝下去,如今看来几近梅州的擂茶。从元人起才开始煎煮茶叶。而工夫茶臻于完善的是明代,从选茶择水到茶具器皿,直至煮茶烹法,都有详尽的记载。工夫茶源自福建,在潮汕发展兴盛,成为潮人的文化,与潮汕的人文地理不无关系。潮汕人崇文,韩愈来潮汕八个月,江山从此都易姓韩。千里迢迢被贬来到潮汕的韩文公,在这偏远的“蛮荒之地”倒是找到了自己的知音——大颠和尚。他们品茶聊天,对世事的共同认知,让这位被誉为“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文公找到内心的解读。潮汕这一方神奇的土地,正因为这里是其时的蛮荒之地,历代朝中与奸佞之臣子相抵触而被贬的高官文人来到这里,在这里植下了根深的儒家文化,使得潮人骨子里的儒家理念根深蒂固,重礼、谦让、含忍而包容,儒家思想已融入他们的血脉之中,代代相传。
即便是当今在外的“潮二代”“潮三代”,在家庭的熏陶下,也对潮汕怀着深深的情结,或许因为潮汕地区有着包涵工夫茶在内的独特人文吧,这独特的人文有其灵魂贯穿着。
窃以为,所谓“道”就像灵魂,茶道,应该如一女人:有血有肉,有灵魂,有精神层面的生动的“人”。所以,喝茶的潮汕人才会如许地对表演性的茶道嗤之以鼻。就像看到一女人,涂脂抹粉,打扮得花枝招展,虽然看似漂亮,但没有半点文化和修养,没有灵魂,只有躯壳。从表演层面看,我倒要赞许日本茶道的表演者,他们不在乎年龄的长幼,看那些老者的表演,气正修和,淡定神闲。看他们表演茶道,更像打太极,积聚的是毕生的修炼和功力。
所以,本土的潮汕人极少看表演性的茶道,茶道表演是给外地人看的。
那么,若要说茶道,潮汕的工夫茶道,在潮汕文化的传承下,也需有程式化的一套去承载它。我不喜欢用“十八式”这样烦琐重复的数目去界定,实际上,饮茶能用到的招式必须能为冲出好茶服务,若与冲出的茶无关,那所谓茶道——或是茶艺表演也就失去其意义。
但我们依然需要用文字的传承来承载茶道的“道”之所在。那还是回到文字赋予的招式上来。从第一式的“备器候用”至第五式的“孟臣沐淋”,我们可以省去每个动作的烦琐解读,只留下洗杯子的环节——即“孟臣沐淋”,壶中注水叫“凤凰三点头”,熟练于冲茶的潮汕人能在这个环节里开出一朵“笑迎宾客”的花:茶杯放在茶瓯里,放上盖瓯,用开水高晒,水冲击盖瓯,盖子与瓯里的茶杯和瓷壁碰撞,发出“咯咯咯”的响声,像一个女子盈盈的笑声。《红楼梦》里描写凤姐出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便是这么一种瓷质的声音吧!这么先声夺人,让观者觉得趣味盎然起来。
接下来,洗好茶具,开始“乌龙(或观音)入宫”,“悬壶高冲”了。茶烟袅袅,主角才开始登场。紧接着“春风拂面”,在潮汕人这里,刮沫淋盖,这个环节是必不可少的。而我注意到外地人冲茶,包括潮汕的茶道表演,都不懂得很好地把第一冲涌出来的泡沫刮掉,再把盖淋干净。这便是“道”在人心的修为了,熟谙茶道者的冲茶之道,那些茶叶表面的尘垢都在此时清洗干净。至于“玉液回壶”“ 重洗仙颜”“若琛出浴”,若不懂得如何刮沫淋盖,甚在刮沫淋盖的时候未能把握水在茶里的时间,都会把这一冲茶给泡砸了。所谓“若琛出浴”不过给茶洗了个澡,所以倒进茶里面的水要很快地过滤倒掉。若如表演的靓女那样慢条斯理,水都把茶的“肉”给泡了出来了,如何还能接下来的冲茶程序?
而“关公巡城”“韩信点兵”讲究的更是时间和火候。水在茶里,约莫多久,这没法用数字来限定时间的。依茶的类型、瓯里茶的数量,有时可以一秒、两秒,或许是呼吸停顿的瞬间,这是每个把茶者需用心、用经验去把持的,与教程无关、更与师道的传授无关。最恰当的时机便是开水能让茶叶开始舒展,这时便可冲出茶汤。“关公巡城”的速度也不急不缓,不怕洒在茶盘上,至于韩信点兵,也要熟稔有余,才不会让茶水滞留在瓯里而浸坏了茶叶。有时见把茶者唏嘘着手,放下茶瓯停歇温度,说明这是冲茶新手,潮汕人从咿呀学语开始练就的不怕烫的工夫,在这冲茶的环节中必须一鼓作气,直至瓯里的茶汤倒尽,若杯子已注满茶汤,那也不怕浪费,剩下的茶汤只有倒掉,这样茶叶才不会泡坏。
放下茶瓯,这下阵阵茶香萦绕,扑鼻而来。人们尽可“喜闻幽香”、“鉴赏汤色”,然后“细品佳茗”了。
潮汕人的日常工夫茶中,并没有公道杯,没有茶漏这些器具,也甚少用茶夹。要知道,在关公巡城和韩信点兵的熟稔演绎中,已经均匀分茶,喝茶讲究热,忌讳铁器,用公道杯和茶漏使茶的热量大打折扣。茶漏里的铁纱网,跟茶有化学作用,也是不科学的。茶洗、茶盘、茶壶、茶瓯、茶杯……这些足矣,现今工具的繁复也是为了表演内容的丰富而已,而与“道”无关,“道”关乎修养和技艺,关乎灵魂的积淀。
在潮汕土生土长,一直生活在潮汕这方故土,又喜与茶道中人谈艺,同样的茶,深谙茶道的人冲出来味道才能恰如其分,把茶的精华尽展露,就像尽展美女的风采一样。
茶道融合的不仅是传统儒家的理念,更有佛教、道家的文化,在历代的诗词中,茶与僧人、与道士息息相关。“小鼎煎茶面曲池,白须道士竹间棋。”(李商隐);唐代诗人皎然的《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中也描述:“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
茶道以茶的修身融入人们日常的生活方式,是灵魂上的历练和修学。道如水,在茶里运行,演绎着人间的至善和包容。茶道的精神还延伸到茶室内外的环境、甚至诗词书画,若此,发扬茶道,无异于提升国民的素质,营造和谐温馨的社会环境。
文|插画 鄞珊
主办单位
中共潮州市委宣传部
中共潮州市委网信办
承办单位
潮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潮州市广播电视台
协办单位
潮州市作家协会
潮州市摄影家协会
《韩江》编辑部
潮州市小小说学会
支持单位
后来文学工作室
编辑:网信潮州
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上一篇 : 永顺莓茶——“茶中之王”知多少
下一篇 : 又见人间四月天!在三明馥郁茶香中享受茶风茶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