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管山村一片茶叶带动一个产业一个产业富了一方农民

2022-04-21 11:04:44热度:82°C

春风一笑绿山冈,喜见银芽处处芳。随着气温逐渐回升,江苏丹阳管山村的千亩茶园近日迎来了又一年的采摘季。来自安徽淮南的采茶工张玉珍戴着口罩,和54位同乡一起穿行在茶垄间,采茶工们灵动的双手在茶树间来回舞动,娴熟地将一片片嫩绿新芽采摘下来,放进身上的茶篓,整个山间弥漫着茶叶的清香。

“为了采茶、防疫两不误,村委会3月19日就派大巴车把采茶工们接到了丹阳,在严格落实三天隔离政策后,于3月24日正式上山采茶。”管山村村委会副主任管永红告诉记者,目前,管山村拥有茶叶种植面积近1000亩,种茶产业已成为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支撑,而远在14年前,管山村还是一个“靠山吃山”的贫困村。

发展“茶”经济

带动村民“富”

“我们管山地处丘陵地带,老百姓种不出粮食,2008年以前,全村四分之一以上人口都是靠采石为生。”管山村党委书记管德荣告诉记者,开采矿石虽然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收入,但却破坏了当地生态环境,“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回想起当时的村庄环境,管德荣直摇头。

2008年,管德荣经过多次学习、调研和考察,本着“宜矿则矿、宜林则林、宜茶则茶”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关停了村里所有采石宕口,开始发展以“种茶”为主、苗木为辅的高效绿色产业,以实现效益互补、生态平衡。

“丘陵地形种不出粮食,却是种茶的好地方,而且在这之前,我们管山村民就已经对种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管德荣介绍,管山村下辖的尚庄自然村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盛产茶叶,并且掌握着喷灌、滴灌等先进灌溉技术,当时规模就有200-300亩。于是,管山村以此为样本,于次年成立了丹阳首家村级土地股份合作社,利用村里的荒田、荒地以及闲置劳动力,不断继承和扩大茶叶生产,并通过合作社、企业和村民抱团结链的形式,打通村民的脱贫致富路。

“从发苗到田间管理,再到包装销售,合作社都提供一条龙服务,每亩茶园的利润达到了五千元!”村民张小军在村里承包种植了100多亩茶叶,谈起种茶带来的效益,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磨炼“茶”工艺

唱响品牌曲

随着茶叶的前端种植逐渐步入正轨,茶叶加工的硬件需求日益凸显。管永红告诉记者,原先茶叶加工车间是由村委会的几间房屋改造而成,茶叶生产也是靠村民手工制作。2012年,合作社引进了一套烘干设备,实现了茶叶的半机械化生产。然而,随着种茶规模不断壮大,每到茶叶采收旺季,社员们往往都要通宵达旦地作业,原有设备也逐渐变得“疲惫不堪”。是继续“老牛拉破车”加工生产、还是迅速提档升级?成为摆在村委会面前一道亟需解决的难题。

“2018年左右,村委会借助‘茶博园’名义,对茶叶生产车间进行了重建,今年年初,这片占地14亩的全新茶叶生产车间正式投入使用,随后而来的是一套价值30多万元的全自动茶叶生产设备。”管永红告诉记者,茶叶从山上采摘下来后,直接送到这里加工,从摊放到杀青、理条、成型、烘干等所有加工步骤,在这里都能一气呵成,每天最多可以加工五六百斤茶叶,不仅大大提升了茶叶生产效率,茶叶的品质也得到进一步提升。

管永红告诉记者,为了打响茶叶知名度,合作社还专门注册了“管山云峰”商标,管山茶叶也因其特有的清香,成为周边炙手可热的商品,曾荣获镇江市“三山杯”名优茶评比一等奖。

做好“茶”文章

打造生态乡

随着管山茶叶越来越出名,不少外出打工的村民也纷纷回乡创业就业,“茶叶一年只收春、秋两季,相比于外出打工,还是在家惬意。”今年55岁的村民管汉文在合作社从事制茶工作已有十个年头,茶忙时候,他就在合作社打工,闲暇时间他会去附近打点零工,每年保底都有2万多元的收入。像管汉文这样的村民,在管山村的茶叶合作社有近30名。

“事实证明我们的选择是对的,通过发展茶产业,村集体经济收入提升了30%,老百姓都说,不仅腰包鼓了,环境也越来越美了!”管德荣告诉记者,下一步,村委会将以茶产业发展为经济基础,整合现有的樱花园林及其它季节性观赏花卉,瞄准乡村旅游,将山地高效农业、特色生态产业有机融合,努力探索“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生态农业发展道路,不断拓宽茶农增收渠道。

每日学习

供稿|吴琪 陈珊珊 奚栩瑾

制作|周迎校对|葛颖慧 谭晔 尚颖审核|凌芝投稿邮箱|jsty365@163.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