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老县城的“茶炉子”!

2022-04-21 00:03:23热度:71°C

 

我的杂谈“老县城的“茶炉子”还弄了个把把优秀奖感到诧异,只不过是叙述了过去的过去罢了,请您欣赏一下我的“老县城的“茶炉子”

上了岁数的大荔城的老人,都能记得六七十年代(上世纪)的“茶炉子”。那个时候,街道上东西大街最起码有10多个茶炉子,家家都是被黑煤炭熏得黑不溜秋,多数都是在门外打个草席棚棚,就是茶座了,几个老汉坐在一块,品着正宗的安化砖茶,咥上一盘小果子、谝东谝西。一会儿谝到“曹操83万人马下江南”、一会又扯到 “火焰驹”李彦贵把水卖,有时还为一些咸淡是争的面红耳赤。茶喝着、喝着,一会兴趣上来,一声呼喊,叫茶炉子小伙计到隔壁的食堂端一盘杂盘,吆七五六就开始了。你甭说,三个老友一会儿就把一瓶那年头最流行的“驴拉车”吹了“喇叭”,到后来,有了“同州特酿”酒,在茶炉子也也跟上红了起来,这写都是我记忆中家的经历。

那个时候,大荔县城的大街上,就有10多家老汉开的“茶炉子”,车水马龙。最有名的还是南大门的四家茶炉子,其中姓吴的茶炉子红火的很,到这里喝茶,有种鸟语花香的感觉,他把鸟笼挂在茶炉子,叽叽咋咋,真像是给喝茶的奏乐哩。吴老汉除了卖茶养鸟之外,还爱养个麻雀。有年春季四月,碰上刚出窝的小麻雀飞不动被老吴抓住,放到笼子开始喂养。人们常说,啥都能养,就是麻雀和野兔养不熟,其实不然。他每天捉些小虫和小米喂养,不到一周时间,麻雀翅膀硬了,能飞起来。他用手用力扔出去,嘴上吱吱一叫,小麻雀忽地一下就落在他的手中。出门上街,牠爬在肩上,从而也打破了麻雀养不成的说法,这些都是一些题外话。

在县城南门口,老吴和老李他们两家的茶炉子人气很旺,每天人来人往。只听到风匣拉的噼里啪啦,一壶一壶的用“安化砖茶”烧的酽茶,喝起来那才叫过瘾,生意到还是不错。当年茶炉子门面都开的不大,只能拉开三四张桌子,每逢赶集跟会,就显得生意兴隆。这里往南边的大路是当年民国时期修的“大华公路”,当地洛河南边的30多个村庄群众每天用担子挑、驴拉车拉,进城卖他们地里产的新鲜蔬菜,所以,每天办完事喝茶歇脚成了家常便饭。

过去开茶炉子,讲究的是水,那年头,这几家茶炉子最早用的是旁边“三眼井”的水,水深甘甜,这可是大宋王朝景德年间所挖掘的,几百年来一直供养着周围群众的吃水。可到后来,有些想不开的妇女,趁黑跑到这里,先把自己的鞋脱下来放到井边,寻死跳井。后来听大人说,放鞋的意思是叫人知道,死了好来打捞。那时候我只有十来岁,有几次跑到这里看热闹。回家后,母亲先不叫进大门,要我嘴上噗噗噗吐上三口唾沫,在用脚在门外顺地上弹上三脚,才叫进门,说这辟邪,怕把淹死鬼引进来,呵呵,回想起来真有意思。那时候,在看涝尸体时,大伙不由得在骂一声,这婆娘,你不想活,可把水一下子弄日塌,叫人以后再也不敢喝啦,从此再没有人吃井水了。在后来,县上为民办实事,把洛河的水从上游引到我们家门口的“莲花池”蓄水,经过沉淀后变成清湛湛的饮用水,比井水甜的多,因而也就代替了井水,沏出来的茶色香味俱佳。

茶炉子的烧水灶独具匠心,烧水灶是长长的,细长的喷火道一般放着三个铁皮大壶烧开水,后边是几把熏得乌黑白的提梁壶密集放在火道上。客人来了,开始烧水,只听得大风箱拉得噼里啪啦。水沸后然后放上茶叶安化砖茶或花茶,用大壶的水一冲,在放到火炉上再一煮沸,再送到客人桌上。那时喝茶比较实惠、便宜,一壶茶是一角钱,喝完再添开水每壶收五分钱。后来慢慢涨到5角钱,这样一天忙不停歇的营生,把这几个开茶炉老汉忙得不得开交,乐在其中。直到夜深人静收摊,每天还能收入不少的辛苦钱。

回忆起那个年代,在茶炉子喝茶确有一番韵味。你看那,赶集跟会完了的老汉小伙们坐在这里,品着茶、一边吃着小果子、点心、麻饼之类的食品,说三道四。天南海北到国事家事,谝得天花乱坠,喝着茶,谝到黄昏。那时候还不兴打麻将,进城跟会的农民玩的时髦就是花上五毛钱,买上一副扑克牌,四五人一滩,玩个“抽王八”“累竹竿”“吹牛皮”,玩到尽兴,带上赶会挣到的卖菜钱,吆着牛车、赶着马车悠悠回家,那才叫享受哩。

后来,随着群众生活条件的提高,和高档茶社的兴盛,街道的“茶炉子”也慢慢地淡出人们的视野,远离了人们的生活。再也不能坐在这里喝喝茶、歇歇脚,取代的成了一些高档的“茶座”“茶艺”成为喝茶、唱歌、娱乐消费的场所。从此,再也跟赶集跟会、进城卖菜,经销自己土产的农民没有了“缘分”,进城办事也就是一瓶矿泉水或“绿茶”解解渴味。怪不得说有个过去经常在茶炉子品惯茶的老汉,多年未进城,进城后还想到茶炉子过把瘾,忙忙活活直奔“茶座”,喊叫服务员上一壶安化砖酽茶、再外带一盘小果子,把服务员小姐听得不知所措,这也只是个对茶炉子怀念的一个笑话段子罢了。(李世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