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县·百茶·百人修水县-宁红茶-梁天柱

2022-04-20 12:45:14热度:52°C

为巩固拓展“百县·百茶·百人”茶产业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先进典型工作成果,宣传典型,主办方于3月23日起,通过对100个依靠发展茶产业夺取脱贫攻坚关键胜利、实现乡村振兴的产茶县,该县的茶叶区域公共品牌或主要茶叶品种,以及100名为该县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茶人进行持续宣传报道,分享、推广茶产业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的作用,为行业改革发展、乡村振兴总结成功经验,做出新的积极探索。

此次获评的产茶县及茶叶区域公共品牌或主要茶叶品种有着强烈的地域特点,主办方结合当地历史文化、地域特点和茶叶特色,为每个获评县及茶,精心撰写了获评词,以诗句凝练其特色,彰显其对推进乡村振兴作出的贡献。

宁红不到不开箱

茗韵秋收第一乡

百县 | 修水县

修水,位于江西省西北部修河上游,居湘、鄂、赣三省九县中心,面积4502.46平方公里,人口87万,是江西省面积最大和九江市人口最多的县。修水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是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的重要策源地。在秋收起义中,修水铸造了“三个第一”的伟大丰碑:即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面军旗在这里设计、制作并率先升起;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在这里组建;秋收起义第一枪在这里打响。全县有林地面积532万亩,是南方48个重点林业县之一,森林覆盖率高达72.8%,放眼望去,到处是迷人的田园风光。修水还是一个诞生文化奇才的地方,北宋“诗书双绝”黄庭坚、近现代“陈门五杰”(陈宝箴、陈三立、陈寅恪、陈衡恪、陈封怀)的故里。据县志记载,自唐宋至清代,修水县共出进士201名。黄庭坚故里双井村仅北宋“一朝、一村、一姓”中进士达48名之多,所以双井又有“华夏进士第一村”之称。

修水是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县、全国特色产茶县、中华文化名茶之乡,是“宁红茶”、“双井绿”的原产地。宁红茶在清朝光绪年间被列为贡品,曾获俄国太子赠之“茶盖中华,价甲天下”奖匾,享有“宁红不到庄,茶叶不开箱”的盛誉。双井绿在欧阳修的《归田录》中将它推崇为“草茶第一”,如今也是江西省八大名茶之一。

近年来,修水县依托九江市修水茶叶科学研究所和九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贯彻“科技强茶、茶业富民”的茶业发展理念,积极推进茶业扶贫,新建百亩以上茶业扶贫示范基地76个、茶业专业合作社191家、直接带动农民脱贫5855户,为荣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作出了突出贡献。

百茶 | 宁红茶

修水茶资源丰富、茶历史悠久、茶文化厚重、茶品牌突出,是“中华历史文化名茶之乡”,是中国最早工夫红茶支派。“宁红茶”始于清初,是“宁红工夫红茶”的简称,因修水县古称“宁州”而得名。1915年,“宁红茶”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甲级大奖章,一百年后的2015年,又再度荣获米兰百年世博中国名茶金奖。

在“宁红茶”品牌的引领下,修水县现有茶园20.1万亩,全县有茶业企业670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家、省级龙头企业9家、市级龙头企业22家,有茶叶专业合作社56个,家庭农场102个,带动劳动力就业8万余个。2020年完成新扩和低改茶园1.2万亩、产茶约1.05万吨。2011年起,修水县在全省率先对各企业的品牌进行大胆整合,借助历史知名品牌的影响力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将红茶品牌全部整合在“宁红茶”品牌内,对企业产品实行“母子”商标管理,2015年“宁红茶”入选江西省重点茶叶品牌“四绿一红”唯一红茶品牌。2019年,规划建设“宁红茶品牌推广中心”,并开展了系列宣传推介和培训活动;加强与全国性茶叶专业社会组织开展品牌建设、宣传、推广活动,有效提升完善了“宁红茶”品牌价值评估指标,“宁红茶”品牌价值评估稳步提升,品牌价值达到25亿元。

百人 | 梁天柱

梁天柱,江西梁天柱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修水县茶叶协会会长。2010年,梁天柱弃医从商,毅然回到家乡投资茶产业,创办梁天柱茶业有限公司。种植茶园近2000亩,高标准茶旅产业综合体基地1200亩,带动公司技术团队攻克产品难关,研制生产出自己公司的品牌产品—梁天柱牌宁红茶,并在全国媒体、高铁等做广告宣传,为提升修水县宁红茶影响力和知名度作出了积极贡献。2020年,公司年销售量达200余吨,产值达1.6亿元,力争2021年产值实现2亿元的目标,在修水县茶企中起到示范引领作用。梁天柱在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始终不忘带动群众发展,与农户建立利益联合机制,坚持“公司+自有茶叶种植基地+合作社+茶农”的发展模式,带动农户3600余户,其中贫困户700余户,实现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同时,为了宁红茶区域发展,在宁红茶产区跨界合作,并积极为修水茶业发展出谋划策。梁天柱的创业精神和经营理念得到领导和同行一致认可,曾荣获修水县十大经济人物、茶产业新星、优秀创业青年、优秀政协委员等荣誉称号。

号:ctfa-cte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