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茶痴”奔波8年,呼吁毛尖生产工艺回归“国标”

2022-04-19 18:33:30热度:123°C

首席记者 刘永生

茶汤“清浑之争”

本质是生产工艺之争

在前不久闭幕的第27届信阳茶文化节上,关于信阳毛尖茶汤是“清”还是“浑”的争论被媒体曝出,这个争论揭示了长期以来信阳毛尖行业的一个分歧,其本质是信阳毛尖的生产工艺之争,即哪一种生产工艺应该被提倡,哪一种生产工艺符合国家标准。

    

从感官品质上说,什么样的茶才是好茶?河南省、信阳市诸多茶界权威专家给出明确的评价,“一杯好茶必须汤色清澈、明亮”“信阳毛尖所有获奖作品,汤色都是清澈、明亮的”。

    

由此,人们想起,1990年6月,在广州举办的国优名茶评审会上,评委们给信阳毛尖的一致评语是“条索细秀满毫,色泽隐翠光润,香气高爽,滋味醇爽,汤色清澈、明亮,叶底嫩绿匀净”。

   

 走了十多年的弯路

信阳毛尖生产应回归“国标”

    

“汤色清澈明亮”,30年前全国名茶评选中评委们的一致评语,也深刻影响了后来信阳毛尖“国标”的制定。然而,十多年来,信阳毛尖行业一度把浑汤茶作为好茶的特征,许多茶界人士认为,这是一种误导,也是信阳茶行业走过的一段弯路。

    

近些年,茶客们把信阳毛尖的特点称为“小浑淡”,所谓“小”是指芽头小;所谓“浑”是指茶汤多白毫;所谓“淡”是指茶汤淡。在本届茶文化节上,茶界各方人士都认为,一杯好茶,应该是汤色清澈、明亮的。信阳毛尖的生产应该及时回到“国标”的正途。

    

上述观点见报后,信阳茶农赵凡国称:“这句话,我足足等了8年。”

    

“茶痴”奔走8年

主张“做一杯清澈的毛尖茶”

赵凡国从事茶叶生产三十年,在河南茶行业中被誉为“茶痴”,这个称号是去年由中国品牌与防伪杂志社、河南省茶叶协会、河南商报社共同授予的。

    

8年前,记者第一次在郑州见到赵凡国时,他就明确提出“凡是浑汤茶,都是违背‘国标’的茶;凡是浑汤茶,都是不合格的茶”的主张,并到各大茶城中“斗茶”,以这种方式请人们品鉴。

    

8年来,赵凡国凭着一股执着精神,以自己过硬的技术和理论,为信阳毛尖正名。他公开的观点是,浑汤茶是生产工艺弊病,茶汤的浑浊度与鲜叶摊放时间、杀青理条温度、揉捻松紧程度等工艺有关。信阳毛尖业界人士都明确表示,信阳毛尖浑汤现象之所以近年来愈发普遍,与生产工艺不到位有关。

    

近年来,赵凡国每年都来郑州呼吁,为信阳毛尖“拨乱反正”,矫正消费者对信阳毛尖茶叶的认知,许多媒体都对他进行过报道。赵凡国认为,好茶的茶汤必须透亮,不能浑浊,必须高香,不能有青草气,必须甘醇爽口不涩,目前流行的“浑汤茶”,绝对不是真正好的信阳毛尖。

    

茶叶行业渐渐回归理性

专家为信阳毛尖正本清源

    

其实,近几年来,把浑汤茶当作好茶的说法,也一直备受茶叶专家和坚守传统工艺的茶农诟病。

    

许多茶界专家为信阳毛尖正本清源,倡导传统的特级信阳毛尖按照“国标”(《地理标志产品信阳毛尖茶(GB/T22737-2008)》)中的评审标准,茶汤应是“明亮”的。

“茶痴”感慨

为信阳毛尖正名的漫长历程虽然圆满地画上了句号,但何时能让消费者知晓,何时能让消费者学会辨别一杯好茶,仍然需要政府、媒体、茶商、茶农共同呼吁。

    

赵凡国说:“要做一个真正的信阳人,做一杯清澈的毛尖茶。”

    

几年来,为信阳毛尖正名的过程中,赵凡国遭到很多人的误解甚至诽谤。但认清一个事实有一个过程,认清一个人也有一个过程,认清一项技术更需一个漫长的过程。赵凡国表示,由于文化水平有限,以往若有语言不当之处,望同行老师、前辈们给予理解和指正。

正宗信阳毛尖茶,邀您品鉴,品鉴电话:

往期精彩回顾每年几百家医院来学习,患者遍布全国各地,河南这个医院到底有啥魔力?106岁老人患白内障失明,多家医院拒绝手术,在这里重获光明!60岁孙子激动万分

女子患胃病寝食难安,她说:“父亲把胃癌遗传给了我,我不想死!”

劝人喝酒,等于劝人去死!没有任何酒局,值得你往死里喝

版权声明      

       ◆ 本文为【大河新健康融媒体】原创内容,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如需转载,请在文章下方留言。

大河健康网

网址:www.dhjk.cn

合作电话:

投稿:wyx5118@163.com

统筹:于素文

编辑:王方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