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叶历史】第六阶段——宋代茶文化发展高峰的延续
2022-04-19 05:51:13热度:112°C
2022-04-19 05:51:13热度:112°C
到了宋代,茶叶的产地扩大,产量飞速增长,相比唐代的制茶技术,发展到宋代以后有了很大的改进。
如将蒸青茶饼,改为了蒸青散茶。使得品饮起来更为方便快捷。
宋代有了系统的制茶技术后,上至朝廷,下至民间,对茶叶的品质要求都更为讲究。
饮茶方式也逐渐发生了新的变化,人们意识到煎茶法的繁琐复杂,而发明了新的“点茶法”,自此点茶成为了当时的一种时尚饮法。
点茶茶艺于唐朝末期出现,到北宋时期逐渐发展成熟,北宋后期至明朝前期达到鼎盛。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据宋代蔡襄的《茶录》记载,宋代的点茶主要特点是,先将饼茶烤炙,再敲碎碾成细末,用茶罗将茶末筛细,“罗细则茶浮,罗粗则末浮。”
水和火皆要求合适,水“未熟则沫浮,过熟则茶沉。”
茶盏要温热,“凡欲点茶,先须熁[xié]盏令热,冷则茶不浮。”
然后进行点茶操作,“钞茶一钱匕,先注汤调令极度匀。又添注入,环回击拂,汤上盏可四分则止。神其面色鲜白,着盏无水痕为佳。”
即将筛过的茶末放入茶盏中,注入少量开水,搅拌得很均匀,再注入开水。
用一种竹制的茶筅反复击打,使之产生泡沫(称为汤花),达到茶盏边壁不留水痕者为最佳状态。
这个时期的娱乐活动也渐渐增多,小说讲史是当时市民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形式,而茶肆就为其提供了良好的场所。
说话讲史者在茶肆中搭台即席开讲,饮茶者一边品茗一边听书。
随着饮茶的普及,宋代关于茶的活动日渐丰富起来,“斗茶”之风迅速在民间兴起。
当时斗茶的胜负标准有两项:一是看汤色,所谓“汤色”就是茶汤的颜色。
若茶汤颜色是纯白,则为上品,因为汤色纯白说明茶叶的采摘、加工都是恰到好处。
若颜色偏青,说明加工时火候不足;若颜色偏灰,说明火候过大;若颜色偏黄,说明茶叶采摘出了问题。
二是看汤花,所谓“汤花”是指茶汤倒进茶盏中在表面泛起的泡沫。
汤花颇为讲究,不仅汤花要保持匀称,在它散尽之后,越晚出现水痕越好。
因此想要在斗茶中获胜,须将茶末研磨得非常的细腻,同时在注水点汤的时候。
力道要把握好,汤花出现之后,久久不散是汤花的最佳效果。汤花紧紧咬住茶盏的边缘,但是绝不流溢,这就叫做“咬盏”。
如果汤花很快散开,或者流滋出来,就会落败。
苏东坡曾诗赞:“闽人品茶天下高,倾身茶事不如劳。”宋代的茶艺所创造的艺术文化价值和氛围有了显著提升。
宋代的斗茶比艺,既促进了茶品的创优,又促进了茶艺水平的提高,以致斗茶比艺的品茶之风盛行全国。
之所以说:“茶兴于唐,盛于宋”,是因为宋代不仅仅将茶产茶饮推到了极盛时期,也是将茶文化进行升华的巅峰时期。
从茶品制作和创作方面,都可以体现到宋代人对茶的品味和造型要求在不断的研究创新。
人们使茶从普通的物质性要求,华丽地转向了艺术文化性质的精神追求,饮茶已成为了一种精神享受。
宋代茶艺文化繁荣,茶业专著传世就有25部之多,为唐代茶著的6倍。
他们对茶及茶艺文化的诗赞,是茶文化的宝贵财富。
反映了宋代茶文化的研究精华,是研究中国茶艺文化史的重要文献。
宋末由蒸青散茶发展为炒青散茶,是制茶技术的一次革命。
明朝延续宋朝开拓的散茶创兴,开始了进一步的深化发展,后续将会如何发生?我们下期再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