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爱喝什么茶?
2022-04-18 22:57:38热度:60°C
2022-04-18 22:57:38热度:60°C
一杯三花茶,众人论天涯。君子鉴大雅,花茶开话匣。上至罪与罚,下到过油炸。淡茶映晚霞,散场去接娃。
要讲清楚成都“三花“的来龙去脉,首先就要从中国的花茶史说起。
众所周知,中国的饮茶记录可以追溯到很久远的年代,世界上很多地方的饮茶习惯都是中国传过去的。中国是茶叶的故乡,同时也是茶叶品种最多的国家,光是茶叶的分类就可以分为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六大类。每个分类下面还有数十个具有代表性的品种。
花茶算是中国茶叶里最具有代表性的品种之一。
花茶,又名香片。它是利用茶叶善于吸收味道的特性,将具有香味的花和茶叶一起闷,待茶叶把花的香味吸收之后再把花的残渣剔除,最后经过其他工艺之后制成花茶。
上面花茶的制作过程说起来很简单,岂知这一过程是茶客们经历了上千年的摸索才逐渐固定下来。
要知道最初人们喝的茶叶并不是我们现在习惯熟悉的模样。在人们培养饮茶习惯的初期,他们习惯在茶叶中加入各种调料以丰富口感。一方面是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的口味都是“尚香料“,以食用更多更昂贵的香辛料为荣。另一方面也是希望用各种香料和果类的味道中和茶叶的苦涩味。
人们最初是如何喝茶的呢?
先民们用糯米膏一类的东西将新鲜的茶叶做成茶饼,然后用炭火直接烘干。在需要饮茶的时候便将烘干的茶饼捣碎,注入沸水调和,再加入葱姜蒜、盐油蜜,甚至橘等果类,一起饮用。这种饮茶的方式风靡全国,自然古代巴蜀地区也不例外。这也为花茶在巴蜀地区的流行埋下了种子。
最初喝茶所用工具颇多
这种喝茶的方式流行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是却因为一个男人产生了改变。这个人就是号称“茶神“的陆羽。陆羽一生好喝茶,且精于茶道。他十分厌恶煎茶时放入各种配料的做法,认为这种喝茶的方法不得茶的本味。
出生于唐代的陆羽一生都在提倡不加其他东西的饮茶方式,但是在唐代却收效甚微。时间来到宋代,宋代民间饮茶法大多承袭唐代,喝茶时仍喜欢加入姜、盐、桂、椒等配料。但是此时宋朝上层人士的饮茶习惯却悄然发生变化,陆羽提倡的“真香、真味“成为宋代饮茶追求的境界。
在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下,首先做出改变的便是善于饮茶的文人雅士们。他们抛弃了“葱姜蒜、盐油蜜“的饮茶方法,转而研究加入各式鲜花。
茉莉花(图片源自网络)
在文人雅士眼里,各种花都有其独特的“花语“,有不一样的代表意义。鲜花和茶一样,香味雅致,在不干扰茶”真味“的前提下,反而能够锦上添花的”增味“。于是文人雅士们孜孜不倦地以鲜花入茶,并自得其趣。《事林广记》中便记载了一种“百花香茶”,这种花茶便是取“木犀、茉莉、橘花、素馨等花,又依前法熏之。”
宋代制作花茶的手法为后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时间来到元明清,有钱有闲的文人雅士们在研究“花茶“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来越精细。
元代著名的画家倪瓒曾在《云林堂饮食制度集》中记载了一种名为“橘花茶”的花茶制法。
“以中样细芽茶,用汤罐子先铺花一层,铺茶一层,铺花、茶层层至满罐,又以花蜜(密)盖盖之。日中晒,翻覆罐三次。于锅内浅水慢火蒸之。蒸之候罐子盖极热取出,候极冷然后开罐子取出茶,去花留茶。用建莲纸包茶,日中晒干。……如此换花蒸晒,三次尤妙。”我看到这段文字的时候,脑袋里出现的竟然是做辣白菜的情景,一层白菜,一层辣酱,再铺上一层白菜,和制作这种“橘花茶”的手法何其相像。可以想象地出来,这种“橘花茶”其中的花香味定是十分的浓郁。
明代时期,有钱有闲的人文雅士们又研究出了“隔花窨(xun)茶法”。这种方法在朱元璋的第十七个儿子,宁王朱权的《茶谱》中有所记载。
“百花有香者皆可。当花盛开时,以纸糊竹笼两隔,上层置茶,下层置花。宜密封固,经宿开换旧花。如此数日,其茶自有香味可爱。有不用花,用龙脑熏者亦可。”
这种“隔花窨(xun)茶法“减少了后续拣花的麻烦,花和茶不再和以前一般混杂在一起,茶汤喝起来便更加的清爽。
花茶在清代还有一个较大的进步是其品种极大地丰富起来。在后来钱椿年和顾元庆所著的《茶谱》中记载道。
“木樨、茉莉、玫瑰、蔷薇、兰蕙、橘花、栀子、木香、梅花皆可作茶。诸花开时,摘其半含半放,蕊之香气全者,量其茶叶多少,摘花为茶。花多则太香,而脱茶韵;花少则不香,而不尽美。三停茶叶一停花始称。假如木樨花,须去其枝蒂及尘垢虫蚁。用磁罐一层茶,一层花,投间至满。纸箬絷固,入锅重汤煮之,取出待冷。用纸封裹,置火上焙干收用。诸花仿此。”到这时成都人最爱的茉莉花已经频繁在各种典籍中出现,但是仍未独领风骚。
花茶的制作工艺在清代并未得到太大的提升,但是却扩大了花茶受众人群数量。如前文所说,花茶都是一些有钱有闲的文人雅士自娱自乐制作而出,再加上一些知名的茶铺自产自销,花茶的产量十分的有限。而时间来到清代,花茶的制作方法普及到了民间,开始作为一种流通的商品商业化生产。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被很多资料都定为中国花茶“商业化大生产时代“。
说完了国人是如何一步步喝上各种花茶的,我们再来看看茉莉花茶在巴蜀地区又做了怎样的努力,以至于后来独领风骚,风靡全川。
如前文所述,茉莉花茶在巴蜀地区的文字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而后在19世纪80年代左右得到飞速发展。从整个民国时期再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茉莉花茶是四川茶馆销量最多,群众基础最广的一种茶。
纵观茉莉花茶在巴蜀的发展史,与其说是茉莉花茶征服了川人,不如说是川人选择了茉莉花茶。
茉莉并不是我国土生土长的植物,它原产于波斯湾附近(今伊朗一带),大约在1700 多年以前跟随海上贸易船队传入我国。如辣椒,番茄一类的“洋植物“命运相同,最开始茉莉花仅存在南方沿海的广东福建一带。直到宋代之后,茉莉花才在全国各地可以见到。茉莉花也是在这时才传入巴蜀地区。南宋罗愿的《奉简李叔勤觅茉莉花栽》中就曾提到,此时茉莉多引种于四川。
值得一说的是,根据明代《群芳谱》记载,当时巴蜀地区还有少见而珍贵的红茉莉品种。这一点在后来的《四川通志》中也有提到,“成都府有红茉莉,与白者香无差别”。
茶园(图片源自网络)
最初的茉莉花也仅仅是作观赏使用,但是那些有钱有闲的文人雅士认为茉莉花的洁白高贵,香气清幽,又尝试着用茉莉花入茶,于是茉莉花茶就诞生了。前文提到的朱元璋的第十七个儿子朱权在其《茶谱》中就有茉莉花入茶的记载,
“今人以果品为换茶,莫若梅、桂、茉莉三花最佳,可将蓓蕾数枚投于瓯内罨之,少顷,其花自开,瓯未至唇,香气盈鼻矣。”巴蜀地区虽然茉莉花的栽种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但是从清代开始“商业化大生产“后,现有的茉莉花产量和品质就远远无法满足制作花茶的需求,于是就有了后来巴蜀地区两次大规模引种的记载。
第一次引种是19 世纪 80 年代,当时四川地区从福建地区引进了新品种的茉莉花尝试栽培。第二次是在民国13年(1924年)前后,龙泉驿的大面铺又从杭州引进新的茉莉种苗试种。这批种苗试种成功之后,迅速在成都周边的红河、西河、石灵等乡镇种植起来。这两次引种对于四川茉莉花茶的发展尤为重要,至此四川终于拥有了自己丰富的、高质量的茉莉花源。
茶园(图片源自网络)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有“三大茉莉花茶之乡“,其中一个便是四川犍为。用四川犍为的茉莉花制花茶已有近百年历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它都是四川茉莉花茶的主要原料供应地。
写到这里问题就来了,茉莉花茶到底有啥子魅力,让川人花费如此多的精力既是引入新品种又是建设原料基地呢?
川地最开始流行的花茶还有白兰花茶、珠兰花茶等品种,为什么最后偏偏是茉莉花茶风靡了全川呢?
若是有心和老成都人摆龙门阵,你会发现茉莉花在其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老成都的茶馆讲究“三个有”:“有茶、有座、有趣”。所谓的“有茶”就是说老成都茶馆提供的茶叶品种很多,一般茶客常喝的茶品都有。成都的一些老茶馆在夏天会备杭菊,冬天会备沱茶。不过这些都是季节性供应,若要说一年四季都常备的品种,还是是成都人最喜欢的茉莉花茶。
老成都茶馆(图片源自网络)
老成都人喜喝茉莉花茶除了爱其鲜灵芳香的味道以外,倒是暗含了成都的人的养生之道。如同成都人冬天爱喝羊肉汤一般,成都人冬天喝茉莉花茶是认为其能增加血液循环,并有驱寒保暖的作用。不管是否有用,这种习惯倒是一直保留下来。而夏天人们常茉莉花茶,则认为其有祛暑降温的功效。老成都人认为喝茉莉花茶容易发汗,汗水蒸发而大量吸热,自然就达到了消暑降温的作用。所以一年四季都喝茉莉花茶的习惯就在不知不觉中保留了下来。
有老茶客传授过品茉莉花茶的一点经验。开汤之后定要先嗅其香味,待鼻腔之间充盈了茉莉花茶的香气之后,再看其汤色是否清澈,后尝其滋味是否“鲜、浓、纯”,最后再看叶底。花茶与其他茶叶品种最大的区别自然是其独特的香味,闻之茶香花香交融,香气芬芳高雅,品之口齿留香且茶汤余香悠长。
在成都的“老茶馆”时代,茉莉花茶是花茶界独占鳌头的翘楚。它以物廉价美著称,曾经一度占了花茶界销售的九成之多,压得白兰花茶、珠兰花茶等品种抬不起头。茉莉花茶中又以“三花”最受欢迎。
老成都茶馆(图片源自网络)
所谓的“三花”就是三级茉莉花茶的简称。
茉莉花茶的品质与茶坯的质量,茉莉花的品质有着直接联系。茉莉花茶根据其不同的品质可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六级、碎茶和片茶等九个等级。其中“三花”刚好就处于价格和味道的平衡点,被老茶客们认为是性价比最高的一个等级。
特级和一二级花茶固然味道好,但是价格也不便宜。会过日子的成都人自然要讲究一个细水长流,一旦嘴巴养刁了,包包里的“子弹”就遭不住了。而四级、五级、六级花茶的味道又太次,并不受茶客们的欢迎。“三花”虽然品质一般,但是尚且还能入老茶客们的口,加之其价钱也算是比较适中,喝茶既如家常便饭,自然也得掂量下个人的钱包。
由于三花的流行,后来“啖三花”就成为了茶客之间的暗号。一句“走,啖三花!”老茶客们自然就懂得起。个人非常喜欢“啖三花”中的“啖”(dan,四声)字。这个“啖”字也出现在成都盛夏流行的“冷啖杯”中。
茉莉花茶(图片源自网络)
既然茉莉花茶曾经如此流行,那么为啥子又逐渐从老成都人的茶杯里消失了呢?
四川曾有数个著名的茉莉花茶品牌,比如说青白江茶厂的香山牌茉莉花茶,筠连茶厂的玉壶井牌茉莉花茶,成都茶厂的三花牌花茶,老君茶厂中的川牌老君眉花茶等等。但是后来随着外来茉莉花茶品牌的进入,人们饮茶习惯的改变,茉莉花茶品质下降等诸多原因,四川众多的茉莉花茶品牌逐渐销声匿迹,从老成都人的茶碗中消失不见。
曾经和一位做茶叶生意的朋友聊过,对于茉莉花茶的消失倒是讨论了一番,有些浅见。
和国内的花茶厂相比,四川地区很多茉莉花茶厂规模都比较小。规模小自然产量和成本都不占有优势。市场占有率的减小,自然加工设备和配套设施跟不上,这就形成了一个恶行循环。
上面这个说法这倒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不过细说起来四川茉莉花茶的没落却有很多细节可循。
首先就是整个茶叶市场在调整,而四川的茉莉花茶却没能跟上市场的脚步。茶叶市场的销售结构是随着消费者的口味随时进行调整的,比如某段时间普洱受到茶客和资本的追捧,自然茶叶市场上生产和售卖普洱的人会增多。在九十年代中期,四川茶叶市场就受过这样的影响。那时候各类绿茶受到追捧,尤其是“名特优茶”的市场被广泛看好,很多生产红茶的地区就纷纷转产。于是众多厂家就将春茶加工为名特优茶,夏秋茶加工为烘青,用作窨花茶的茶坯。这样导致的后果就是此类茶坯苦涩味较重,香味和鲜度降低,自然制出来的花茶口感就有所下降。
茉莉花茶(图片源自网络)
花茶市场走低,销售下降,利润变薄,这时候该怎么办呢?
这时候一些茶厂非但没有修炼内功,跟上市场变化,转而在如何节约成本上下功夫。如果是减少不必要的开支还好,我们来看看当时的企业减少的是怎么样的成本。
四川冬季的气温较低,当时茉莉花种植是十分难越冬的,这样就造成了鲜花供应量不足,所以需要将茶叶运至广西一带窨制加工。九十年代广西到四川的运输成本并不低,那时候很多茶厂为了摊薄成本,就在窨制过程中增大黄桷兰打底的用量,减少鲜花的使用量,从而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更有甚者是直接在成品中掺加素坯。
这种行为是一种什么概念呢?就好比四川人爱喝羊肉汤,有些馆子为了利润会用拼接肉以次充好,有些馆子为了节约成本会直接用“鲜味素”、“浓汤宝”等东西来勾兑汤。
此外有些茶厂会使用单层的塑料袋包装,有些茶厂的存储条件简陋,场地潮湿,导致库存茶叶含水量超标等等,这些节约成本的做法只会导致一个新的恶性循环。茶叶品质下降,茶叶销量下降,茶厂举步维艰,最终茉莉花茶就从独领风骚的位置被拉了下来,逐渐从老成都人的茶杯里淡去,偶尔聊起来也只剩下满满的回忆。
传统上成都人大多习惯喝绿茶和花茶。但成都也有开放包容的城市个性,只要东西好一般都能有市场。
土生土长的成都人最爱喝的还是三花,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基本上茶馆里都是喝三花,成都人还有“啖三花”的说法,说的就是当时成都茶厂生产的三级茉莉花茶,不过80年代后“三花”注册商标,产品也越来越丰富了,再也不是原来三级茉莉花茶的概念了。
成都人喜欢摆龙门阵,三花茶香气浓,经得泡,十几泡还有香味,特别适合成都人坐茶馆摆龙门阵,价格也适中,所以成为成都人最爱喝的茶。
虽然现在茶叶种类也丰富了,很多人最爱的还是三花茶。
白茶这种如果你有茶叶资源的话就可以做啊,毕竟这两年白茶蛮火的,想要尝试的人很多的。并且白茶口感与绿茶有些些接近,对于喝毛尖竹叶青的四川人来说比较能接受吧!
如果你是想开一家正统的茶叶店,个人觉得比较保险的做法还是要卖飘雪毛尖毛峰的~因为茶叶有嗜好性,老茶客肯定都喝习惯了川茶了,他们买白茶啊铁观音这种,很多只是为了尝个鲜,最终还是会觉得川茶才是真爱~当然也有些人可能会就此改变以前爱好的。这就好比抽烟吧,我爹就喜欢四川的娇子什么的,有次我给他买了福建的七匹狼,虽然更贵,也是觉得不习惯……
茶叶了解
上一篇 : 做强川茶出口统一标准抱团发力
下一篇 : 成都茶文化,一碗茶的舒适与安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