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黑茶系列湖南黑茶(二)之“天尖”

2022-04-18 02:57:24热度:144°C

尖,茶树的芽尖,或芽尖做的成茶。如人们常说的毛尖。

天尖,清中晚期天子喝的黑尖茶。大约从乾隆年间开始,安化的黑尖茶就以其独特的风味成为贡品进入宫廷。不过,那时候黑尖茶被埋没在一大堆来自各地的贡茶中,并不出众。

黑尖茶的出名跟一个人有很大关系,陶澍。

陶澍是湖南安化小淹人,早年随父在家耕读,后考取功名,入翰林院御史,眼界大阔。嘉庆九年,他与友人建立“消寒诗社”,汇聚了林则徐、贺长龄、魏源、龚自珍等中晚清著名的“经世致用派”领袖及其信徒,他常邀众人在其官邸举行雅集,品尝从家乡带来的黑茶,探讨国计民生。陶澍从小跟着父辈在黑茶环境里熏陶,自然对家乡黑茶大加赞美,他一反过去“禅茶一味”的空灵写意手法,或无病呻吟的酸文人腔调,而以画工笔般的诚恳详细描述了安化黑茶的采种、加工和品质,感慨茶农的艰辛,被魏源称颂“为翰林能诗,为御史能言”。

陶澍现存四首咏安化黑茶的长诗,收入《陶文毅公全集》。其中一首是这样写的:

芙蓉插霞标,香炉渺云阙。

自我来京华,久与此山别。

尚忆茶始犁,时维六七月。

山民历悬崖,挥汗走蹩薛。

培根阅冬初,摘叶及春发。

冻雷一夜鸣,蓓蕾颖欲脱,

是名雨前香,采之日一撮。

未几渐蒙茸,卓立针抽铁。

是名谷雨尖,香气弥勃勃。

毛尖如鹤毳,挨尖类雀舌。

黄茶号晚出,味厚亦非劣。

方其摘取时,篮筐遍山巴。

晨穿苦雾深,晚焙新火烈。

茶成与商人,粗者留自啜。

谁知盘中茶,多有肩上血。

我本山中人,言之遂凄切。

这首诗几乎就是安化黑尖茶的素描。

“芙蓉”、“香炉”指安化的芙蓉山与香炉山,前者以云雾茶、芙蓉仙茶驰名;后者距陶澍旧居仅五华里,以产雨前香和谷雨毛尖著称。安化茶在北宋建县以前,多为“山崖水畔,不种自生”的野茶;到元明时,茶树开始由野生逐渐向人工培植演进。安化是个“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旱土和庄园”的崇山峻岭之区,茶农每年要在农历六、七月冒酷暑进行中耕,入冬则要松土、施肥、培根,攀悬崖,走陡坡,非常辛苦。

等春雷一响,茶芽萌动,需赶在谷雨前采摘可制“雨前香”珍品。这种茶一天只能采一小撮,一市斤要采三万多个嫩芽尖,可见其辛苦和珍贵。“谷雨尖”是在谷雨时采摘的嫩茶,它尖细如针抽铁,蓬松如蒙耳,同为名品。“毛尖”,则如白鹤的细毛,“挨尖”是芽边的嫩叶,形如雀舌。凡是尖茶,采摘手法要求极高,既要准确与效率,又不能伤及茶树长势,影响来年的芽头收成;因此,采摘尖茶尤其是野尖的人工费也是最贵的。

“黄茶”一般在农历四五月采摘,叶粗色黄,故名,等级稍低。黄茶多为紧压黑茶的原料,压紧后销往甘肃、青海、新疆一带西部民族地区,史称“甘引”。我在上一篇文章中提到,左宗棠曾在安化题过一联“万重梅岭青杉绣,千两黄茶天一香”,其中黄茶指的就是这种加工千两茶的茶叶。

在摘茶的高峰时节,男女老幼齐上山,采回来还要赶制,十分辛劳。“晚焙新火烈”,写的是茶工在七星灶上用柴火烘焙,赶制黑毛茶时的情景。

陶澍人稳重,能干,诗写得好,先后引起嘉庆及道光皇帝的注意,由此官运亨通。曾先后调任山西、四川、福建、安徽等省布政使和巡抚,道光十年官至两江总督,加“太子少保”,兼管两淮盐政。

道光皇帝喜爱地理,尤其喜欢听大臣们讲述各自家乡的风土人情,以此拉近君臣关系。有一次陶澍回京述职,道光又问到他家乡安化的情况,陶澍就说起离家不远的资江里有一块像印章样的方形巨石横在江中,颇有中流砥柱的风范,人称“印心石”;陶父是个读书人,有所寄托,就将自己的茅屋命名为“印心石屋”,以鼓励陶澍建功立业,陶出来做官后,也将自己的官邸称作印心石屋。说者无意,听者有心。第二天,道光派人送来一幅字,上书“印心石屋”以示勉励。这件事轰动朝野,皇上给陶澍送字的消息不胫而走,大臣们一连几天纷纷上门祝贺,把陶澍忙得团团转。正忙的时候,又听门外敲锣打鼓,人欢马喳,出门一看,内务府的人抬来一块巨匾,上刻四个鎏金大字“印心石屋”。

原来陶澍接了道光帝的字幅后,忙上表感激之情,表示要把皇上的御书刻在家乡的山石之上,让当地百姓也感受皇恩浩荡。道光一听要刻在山上,就觉得那幅字写小了,拿来大笔又写一幅,还觉不过瘾,再找来内务府的官员,把它刻成匾得了,好事做到底。感动得陶澍眼泪哗哗的,羡慕得百官心潮嘭嘭的。不久,道光又称赞陶澍家乡的黑尖茶,并将其列入皇宫日常用茶,岁岁入贡。从此,入宫的安化黑尖茶被称为“天尖”。真可谓,寒门一跃入龙门,他乡恍然作故乡。

不过,供应朝臣们的黑尖茶比天尖要低一个等级,以示阶级分明,时称“贡尖”。至于老百姓喝的黑尖茶,相对叶大粗老,统称为“生尖”。

天尖鲜叶一般清明或谷雨前后采摘,按一定配比加工成一级黑毛茶。天尖茶至少有500余年成熟的制作工艺,和黑茶其他品种一样,前期要经历杀青、揉捻、渥堆、烘焙过程,其中独特的七星灶烘焙一定要用松柴旺火,它是制成黑茶的关键性工序。经过烘焙的天尖毛茶形状规整,色泽黝黑均匀,再经高温汽蒸软化、拼堆、包装灌篓、压制定型、插丝透气、凉置等工序方为成品。

天、贡、生三尖制作工艺基本一致。新茶一般伴有松香,转化三年左右渐渐消退。色泽乌黑油润,条索紧直,汤色黄红明亮。入口醇和绵厚,味正无杂,回甘迅速,并且随着时间推移,它会和老酒一样越陈越香。天尖采用竹蔑篓远古包装工艺,吸收自然竹黄清香,透气通风,有助于茶叶在蒸制后继续发酵完善。

天尖概括起来就是,雪峰山脉的山尖,大叶乔木茶树的嫩尖,再加上皇族享用这一特性,占据了社会阶层的金字塔尖,天尖即说 “立三尖”。

1819年农历10月,陶澍从四川任上回家祭祖,路过鹞子尖(安化与新化交界处的山尖)的茶亭休息时,观云蒸霞蔚,山岳磅礴,即兴题诗一首:

盘旋直上五云高,

千里河山一望遥;

我本玉皇香案吏,

置身莫讶立烟霄。

这诗大开大合,脱形而上,几乎就是陶澍一生的写照。陶澍从安化山中走出,在朝中盘旋而上,达到了先人没有企及的高度,京都与乡村似乎并不遥远。尤其是“我本玉皇香案吏”一句,充分表达了自信与心愿,要知道,那时他还只是个小小的“川东兵备道”,后面还有20年的人生旅途呢。“置身莫讶立烟霄”则反映了他平和、从容的为官心态。您说,皇帝要看了他这诗,能不开心吗?

不说陶澍,我们再细读这首诗,它似乎又是“天尖”的写照。天尖从明代早期问世,穿越历史风霜,达到了当时社会价值的顶峰;岁岁入贡,拉近了山乡与皇城的距离;我本玉皇香案吏,我本,分明有“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的味道;置身莫讶立烟霄,就算皇帝喝的茶,不也是采自旷野,由粗糙的老手加工,依船运,靠马驮吗?故说宠辱不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茶,人,事,冥冥之中似有感应。不得不信,或说,不信不得。

文 / 新浪博客:黑茶二两拨千金

图 / 茶百科存放的2010年天尖

------------------------------------

订阅茶百科微平台:茶百科 或 quanzicha

○茶百科私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