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竹林与绿水青山背后的经济账

2022-04-18 02:00:54热度:66°C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卜羽勤 上海报道

高手下棋时,常常走一步看十步,讲究顾大局、谋大势。

城市发展亦是如此,有危机感、有领先意识,才能不断推陈出新,在目标之上再走一步。

山从天目成群出,水傍太湖分港流。在长三角的地理中心、浙江北大门之处,湖州作为“两山”理念的发源地,正在试图探索一条绿色低碳共富发展之路。

2022年3月30日,湖州再度梳理已有的生态共富基础、案例与政策,期待通过“实践-理念-实践”的发展逻辑,提升自身实力、借助他方技术和智库大脑,推进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建设。

回望湖州近年来的经济发展历程,其中出现频率最多的词语之一,一定是“首次”。

制定出台全国首部地市级绿色金融促进条例;打造全国首个“碳中和”银行体系,率先实现全市域银行环境信息披露;率先探索转型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创新“碳效贷”“碳价贷”“光伏贷”“碳汇贷”“零碳车险”等五大系列碳减排金融产品;创立全球第一座毛竹林碳汇通量观测塔(系统)……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指导下,从500亿元到3500亿元,湖州GDP总量突破每个千亿元之间的时间间隔分别为7年、6年和4年,渐次缩短。

要来探秘湖州的绿色共富之路建设,让我们先来看一片竹林。

空气变金银

初春时节,安吉近百万亩的竹林郁郁葱葱。

湖州安吉县,位于长三角腹地,天目山脉自西南入境,分东西两支环抱县境两侧,是我国著名的竹乡。“七山一水两分田”,描绘的就是这里。安吉以全国1.8%的立竹量创造了全国10%的竹业产值。

除了投身传统竹业,安吉还想让竹林的空气转化为经济收益。

2021年12月28日,安吉县举行了全国首个县级竹林碳汇收储交易中心——“两山竹林碳汇收储交易中心”启动仪式,正式、全面开启竹林碳汇收储交易试点。

据了解,首笔108.6万元的竹林碳汇收储金发放给了以山川乡大里村为代表的5个已增碳汇实验村,第一次真正实现了“空气变金银”。

安吉县目前共有毛竹林87万亩,如果均按照《竹林经营碳汇项目方法学》进行经营,那么每年就可以产生碳汇33.93万吨。如果能够加大流转力度,同时在林业基础设施等方面加大投入,亩均碳汇将会有很大的提升。据浙江农林大学专家团队预测,在一定的经营水平下,亩均碳汇(新增固碳量)可以达到0.8吨或以上,届时,仅竹林碳汇这一项,就可以新增碳减排量超过70万吨/年。

这样算下来,按照0.39吨/亩/年的碳汇和当前平均50元/吨的价格来计算,每年可以为村集体带来1696.5万元的额外收入。

通过植树造林、经营林地可以做大绿水青山的底盘,而碳汇交易的试点探索既体现了碳汇价值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也为增加当地居民收入带来一条可观的道路。

这一安吉样本也受到了外界的关注与肯定。据悉,国开行已明确将为安吉“两山转化-竹林碳汇共富项目”提供全方位的开发性金融支持:拟为项目提供不低于100亿元的大额、低成本、长期限信贷资金,切实为项目涉及的全域毛竹林林权流转、集约作业经营、基础设施建设解决资金难题。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成员、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共同主席、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马骏此前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也关注到,目前我国的一些地区,如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湖州市和金融机构已经推出支持转型金融的第一批指导性文件。

“两山”理念实践

碳汇收储交易试点的背后,是以“两山”银行为代表的一批“两山”理念的实践。

作为“两山”理念诞生地,湖州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在生态。

2020年4月,浙江全省首个“两山银行”试点实施方案在湖州市安吉县出台,同年6月挂牌成立全省首家“两山银行”。2021年6月,湖州召开全市“两山银行”建设现场推进会,在全市域推进“两山银行”建设工作。还是这一年,湖州率先在全省成立市级“两山银行”联盟和“两山智库”,集结各方“大脑”,推动成果共用、资源共享、项目共建、品牌共创。

据悉,2021年,仅安吉“两山银行”就共计转化项目22个,吸引社会资本投资近30亿元,提升村集体收入2000余万元,解决村民就业2160人。

杨国忠是埭溪镇庄上村的农户,主要从事乡村工程建设。但是,工程前期需垫入大量资金,他既缺乏自有资金,又没有资产抵押,如何能借得资金?

在湖州,家庭生态资源被量化到授信额度中。在家庭资产负债表的建表标准中,创新将农户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海域使用权等生态资源要素纳入资产负债表中资产类的参考标准。

杨国忠拥有的30亩茶叶山、5台茶叶机器等这次派上了用场,在吴兴农商银行根据最新市场交易价格进行评估后,仅仅一天时间,48万元流动资金贷款就到了他手中。

从全市范围来看,湖州绿色信贷余额占全部贷款的比重达到21.4%,高于全国平均14个百分点。

不仅是加强绿色信贷比重,如何让产品卖得好也是不少农户普遍存在的问题。

湖州在推出覆盖全市近7万户农户、17.7万亩生产基地的“两山农品汇”品牌,带动相关农产品普遍增收10%以上的基础上,还立足区域发展定位、生态资源特色,探索“一县一特色”的生态产品库等,通过专业化指导、标准化管理和品牌化推介,极大提升农业生态产品质量与销量。

项目、技术和人都来了

不破不立。

生态基础好,湖州在绿色发展之路中的探索中也经历着一轮轮的革新。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据悉,近年来,湖州全市上下对破坏环境的行为“零容忍”,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淘汰落后产能、关停矿山企业,否决或劝退800多个环评不达标的项目,并在全国率先探索河长制、绿色GDP考核等制度。

坚决保护生态环境的姿态和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的良好营商环境,让更多的人才、项目、技术愿意来此发展,也给先进制造业的承载创造了新的可用空间。

以南太湖新区为例,仅通过“两山银行”平台,就收储低效企业用地2655亩,整合提升后招引落地一批绿色程度高、产值效益好的项目。

今年3月30日,湖州召开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推进会,发布绿色低碳共富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其中提到,“站在新起点上,全市上下将以实施生态强市战略为抓手,以绿色低碳共富综合改革为牵引,深入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生态惠民三大任务,加快打造‘一区五高地’,努力把湖州建设成为绿色低碳先行标杆、美丽中国展示窗口、生态文明国际典范。”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一区五高地”中,有两项都强调了技术的重要性,即低碳技术创新高地和绿色智造变革高地。

据了解,当前湖州要以西塞科学谷为重点,打造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主平台,力争今年成为浙江省技术创新中心、2024年获批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要依托G60科创走廊/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发挥南浔、德清的桥头堡作用,建设未来技术转化导流区,让技术流融合生态流,催生产业流和经济流;抢抓机遇,打造成为全国绿色智造名城。“碳效论英雄”改革,迭代升级工业“碳效码”应用平台,争取省工业碳效改革创新中心落户湖州。全面实施未来工厂攀峰计划,以产业大脑+未来工厂为重点,落实梯度培育机制,力争每年新增省级未来工厂2家以上、早日实现灯塔工厂零突破。要推动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从试验区向示范区迭代等。

更大规模的生态文明智囊团也来到了湖州。3月30日,新时代生态文明国际交流中心在湖州成立。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生态保护修复规划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竹林碳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浙江省生态环境厅、浙江大学等分别与湖州签订合作协议。

绿色低碳共富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生态惠民,最终要落到生态为民、绿色共富。在持续拓宽“两山”转化通道中,湖州探索形成了农场经济“鲁家模式”、现代农业“星光模式”等生态价值转化新模式,还创新性地形成农家乐、洋家乐、渔家乐等多种生态发展模式。

2021年,湖州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67983元和41303元,收入比为1.65:1,远低于全省、全国水平。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自湖州这片土地上诞生已经近17年。

掌握先进理念,才能比别人棋先一招、先走一步,再在不断的实践中总结理念,并赋能新一轮的实践。

浙江省委书记袁家军曾反复强调,“没有走在前列也是一种风险。”对湖州的生态文明建设来说,没有走在前列是一种巨大的风险。面对生态文明建设新赛场,湖州绝不能淹没在“鲜花与掌声”中,必须“自己跟自己较劲”,只能第一,不能第二。

在进入“十四五”的第二年,湖州给自己提出了新要求,要通过绿色低碳共富综合改革,建设出一条生态文明新路。

湖州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坚定不移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之路,奋力建设绿色低碳共富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湖州”的奋斗目标。我们推进新时代湖州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紧紧围绕这一奋斗目标,把“绿色、低碳、共富”作为走好生态文明新路的三个关键词,用系统理念解锁生态文明“前端密码”,形成“实践-理论-实践”的压倒性优势,不断巩固地位。

对于湖州,建设生态文明(美丽湖州),是一个举全市之力的大事。不仅党政一把手任双组长,还将市委生态文明办从生态环境局剥离放到了市委办公室,并对人员力量做了强化,从而构建生态文明理论研究、顶层设计、实践创新、经验总结的闭环工作体系。

这也释放出一个更加强烈的信号:湖州正在自加压力、多维出击、高举高打,以期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共富中继续发挥好桥头堡引领作用。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