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河自治县发现贵州目前最古老人工栽培型茶园

2022-04-17 02:58:37热度:83°C

茶叶中国10月29日讯 2008年5月,贵州省茶科所专家在沿河自治县塘坝乡榨子村马家庄发现一片古茶园,茶园呈现规则的几何形状,间距统一,朝向一致,几经考证,茶科所专家认定此茶园为人工栽培,树龄在千年以上,是目前贵州发现的最古老的人工栽培的茶园。一石激起千层浪,该茶园的发展、演变,期间的价值体现和历史渊源藏在哪里?几年来,笔者几经走访马家庄,寻访高龄老人,窥探古茶园的历史典籍,几趟下来,积累了一定的素材,后在务川文联一位朋友的帮助下,在《务川志》上找到了一些佐料。提取这些古茶园的素材,不管是历史的引索还是民间的误传,这些资料,就算是把历史的集体记忆,当作现实的广泛认同。

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土家人懿德相友率部平定西南蛮夷,收复巴渝大片蛮夷割据之地,实现西南安定祥和。因征渝有功,军威显赫,宋真宗赐皇命四道,将他功升宣抚使司,行参将事,责令镇守思州腹地,统治着今黔东北、渝东南几万平方公里的地盘。

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懿德相友心宿故乡,呈求皇命,携妻田氏回到思州,在洪杜县洪岩村(今天塘坝乡红竹村)修洪岩皇城,皇城地处高山之顶,三面环山,古树轧虬,占地500多亩,全部用石头铸成,配以碉堡、瞭望口、烽火台等,经过战争洗礼的懿德相友,造成的风格与他的经历和地位相配,据传“土皇城”可谓耗资颇巨,气势不凡,千斤巨石铸就城墙,相传,巨石太大没有办法堆砌,懿德相友特地到湘西请神人麻邀子来赶石头,所以,不到3年,整座占地500多亩的皇城一蹴而就,虽全是用当地石料建造,却显示着当时工匠精湛的水平。

懿德相友妻子田氏祖籍云南澜沧江边的景迈,祖祖辈辈居住茶马古道上,自小有喝茶品茶之习俗,随夫来思州时,不曾忘带来茶苗三车(马车)。一日,在皇城脚下的榨子马家坝发现一大片泥色红润、云雾袅绕的土地,认定是种茶的好地方,便将茶苗三车按照“左进三行,右退三列”的排列方式,种茶300亩。

次年,300亩茶园浅芽初露,田氏专程从云南澜沧江请茶师对茶叶进行加工,翠绿的新芽,散发出来独有的清香,撷取几叶,置于杯中,汤色青绿,香气袅绕,回味甘甜,田氏连赞此茶乃茶中绝品,茶叶工匠师也连称赛过家乡云南景迈的古茶。

第三年,田氏的茶园进入丰采期,种茶的皇城脚下的榨子马家坝也因为有了茶,引起四邻八乡人们的关注,不谙世事的村民对这个细叶的茶树产生了好奇,田氏为了回馈村邻,同意周围村民在茶园间苗回家种植。每年清明时节,田氏吩咐置大锅几口,烧水泡茶,馈赠路人,人人有份。一时间,路过此地的商人、农民、小贩络绎不绝,原本人迹罕至的榨子马家坝因为有了茶而掎裳连襼,马家坝每日马声嘶鸣,喝茶猜拳,评书说戏,三教九流出入此间,吆喝不断,好不热闹。久之,这里就成了通往后坪的最大驿站,也是那时候皇城最热闹的集市。至今,榨子村马家坝这个地方至今仍叫马家庄由此得来。

中国茶文化史上有“茶兴于唐,而盛于宋”的定论,然就时代而言,北宋是最具特色的。北宋京都汴京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品饮之雅好举国皆崇,茶文化堪称精绝。宋代的饮茶之风继唐 之后深入到社会各个阶层,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从皇宫、官府的欢宴到亲朋之间的聚会,从各种场合的送往迎来、交际应酬到人生喜庆的礼俗,无处没有茶之清风洋溢、香气飘拂,斗茶、茗战更是情趣盎然,格韵高雅。随着饮茶在社会生活中所处地位的日益重要,宋代茶书的撰述也大大超过了唐人,有20多种,其中不少都成了流传至今的经典,如:赵佶的《大观茶伦》、蔡君谟的《茶录》等。有关茶的诗文、杂著、书画也空前增多。饮茶不仅成了人们物质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进入了上层社会的精神生活,成为文学艺术的主题之一。

思州也出好茶,懿德相友甚是欣慰。

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懿德相友到北宋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参事,将当地的茶叶和大米进贡给皇帝宋真宗,宋真宗品尝后啧啧赞叹,称米乃珍品,茶为贡茶。

那时候,作为茶风炽盛的另一个突出表现茶馆的慢慢兴起。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以及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都描述了东京汴河两岸茶坊生意兴隆的繁荣景象。宋代的茶风、茶道盛行天下,京都开封曾是全国界茶文化的中心。马家庄作为皇城茶圃第一驿站,茶馆的出现就再正常不过。如今,在榨子村马家庄,依然能发现高大的石墙和石门,古老的茶杯和茶具,这些历史文物,就是历史的见证和文字表述的契合。

就因为德相友的进茶献米,引得皇帝宋真宗的垂青,北宋年间,朝廷每年都要下圣旨征集懿德相友的茶叶和大米。

从此,皇城上下每年忙得不可开交,清明采茶,秋后征米,进奉皇室。因进茶叶和大米有功,懿德相友也得到了宋真宗的大加赞赏,被封为“黔郡之首”以示褒奖,其妻田氏也被诰封武略将军零夫人。

据北宋的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记载:思州以茶为土贡”,唐《茶经》更是有“茶之处黔中,生思州……”唐代陆羽《茶经》云:茶之出黔中,生思州……往往得之,气味俱佳。”这样的历史描述和记载,不正是对榨子村千年古茶园有理有据的论证?至今,塘坝乡金竹梯田产的大米仍有“金竹贡米”之美称,不知道这样的称谓是历史的契合还是另外一种沿袭?历史回到公元2008年5月,贵州省茶科所专家在塘坝乡榨子村马家庄发现一片古茶园,茶树树龄均在1000年以上,茶园呈现规则的几何形状,间距统一,朝向一致,茶科所认定此茶园为人工栽培,树龄在千年以上。专家组还在榨子村其他地方发现同等茶龄的茶树散布分落4600多棵,发现其中一棵最大直径0.87米,树高6.4米,树冠铺陈面积达30平方米,树龄古老和树干粗大在全国实属罕见。专家考察一致认为,这是目前贵州发现的最古老的人工栽培的茶园,该茶园的发现,对贵州茶树栽培史和古代茶文化的研究有重要史料价值,对生态茶园建设有巨大地推动作用。

该茶园是不是北宋“黔郡之首”懿德相友的历史传承和再现呢?这其中值得玩味,更耐人寻味的是,当年田氏为发展壮大茶园,间苗给当地的群众回家种植。

今天,人们除了在榨子村发现连片规则的古茶园外,还在其他村民的屋檐坎脚、田间地块,发现零散分布在全乡的古茶树达到8000多棵,这样的暗合不知是不是对当年那段历史最好的印证?千年前的那份美丽的情醉,在千年后,这个梦正在照进现实。(伍策 作者:陈述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