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半日之闲,可抵十年尘梦

2022-04-16 12:23:57热度:74°C

 

茶用

相传在遥远的古代,神农在森林里转了一天寻找可吃的谷物和草药,疲惫的他已中毒89次。

就在即将毒发身亡之时,一片叶子飘落他的嘴中,他嚼了嚼又恢复了活力,这就是发现茶叶的过程。每片茶叶都要走很远的路,才能变成茶杯中的一滴。

中国茶类繁多,统分为六大茶类:绿、红、黑、青、白、黄。喝茶是一种生活方式,饮茶方式也多,蒸煎煮泡各种。

茶文化博大精深,每种茶都有自己的特性,历史上的不同时期茶叶的用途,可以分三个阶段。

5000年前的神农时代,人们利用生叶煮着喝,把茶叶拿来当药用。

3000年前的周朝,开始人工栽培茶树,从生嚼到煮食,茶叶可以和粮食一起煮“茶粥”。

2300年以前的秦代,茶开始当茗饮,比喝白水解渴,牧区将茶掺入牛奶共饮。

2000年以前的西汉,开始商业化,成都成为我国茶叶最早的集散中心。

1500年左右的东汉,开始制作茶饼,以便运输。

茶饮

唐代主要饮茶方式是煎茶,并出现了以煎茶为行业的商业活动。

煎茶是把茶饼碾碎,筛选茶末,在风炉上架起茶鍑,放入水,起火支烧,待水第一沸时加入适量盐花;

第二沸时,舀水放入熟盂备用,以竹夹搅拌茶鍑中的汤水,然后用茶则量茶末入鍑煎煮;

第三沸时,将舀出的茶汤倒回茶鍑中,避免茶汤过老。此时用茶勺从鍑内舀出茶汤,酌入茶碗饮用。

宋代开始,饮茶由煎煮改为“点注”,团茶研碎经“点注”后成茶汤;同时当时盛行斗茶,由于饮茶习惯和茶俗因素,影响了唐代青瓷茶碗的审美标准,取而代之的是茶盏。

元代,团饼茶式微,散茶大行其道。散茶真正流行是在明代洪武二十四年以后。散茶不再需要碾箩后冲饮,前代流行的碾、磨、箩、筅之类的茶具皆废弃不用。人们饮茶的注意力主要侧重在“香”和“味”。

宋代崇尚的黑釉盏也退出历史舞台,因为明代的茶以青翠为胜,用雪白的茶盏来衬托青翠的茶叶,极尽茶之天趣,代之而起的是景德镇的白瓷。从此,壶、盏搭配的茶具组合一直延续到现代。

清代延续明代习惯饮用散茶,但茶具形状多变,色彩多样,再配以诗、书、画、雕等艺术,把茶具制作推向新高度。

茶具

传统饮茶方式丰富多彩,“茶道六君子”指的是茶则、茶针、茶漏、茶夹、茶匙、茶筒,材质一般为竹木,竹制品气质清雅,木质品质感纯然,与茶香相得益彰。每种器具都有特别的作用。

茶器筒为盛放茶艺用品的器皿,放置“六君子”中其它五件茶器的容器,一般为圆筒状,也有很多通神造型各异的精美茶筒,如曲线形,葫芦形。

茶匙又称为茶扒,形状像汤匙,主要用途是挖取壶内泡过的茶叶。也有人用茶匙搅动壶中的茶叶,使茶叶受泡均匀。

茶漏则置于茶壶口上,倒茶汤入壶,防止茶叶掉入壶外。

茶则又称为茶勺,是盛茶入壶所用。在取茶时与茶匙配合使用,将茶匙的茶叶拨入茶壶,拨茶的过程就是事茶者衡量茶叶量的一个过程,所以在事茶者眼里,茶则也是一种量器。

茶针又称为“茶通”,主要功能是疏通茶壶的内网,被茶叶堵住时用来疏浚,以保持茶壶的壶嘴出水流畅。或用来把茶叶拨均匀,碎茶在底,整茶在上。

茶夹又称为茶铲,茶夹功能与茶匙相似,可将茶渣从茶壶中夹出。也常有人拿着它夹着茶杯洗杯,防烫又卫生。

除了“茶道六君子”外,泡茶时还有其他工具可能会用到,比如:茶盘、茶席、茶巾、茶垫、养壶笔、茶滤网等。泡茶讲究的是清雅、方便,使用什么工具全凭个人喜好。

随着历史的发展,茶文化内容越来越丰富,茶器也不断创新发展。大凡讲究品茗情趣的人,都认为好茶好壶犹似红花绿叶相映生辉。

闲暇之时,静静品一泡工夫茶,把身份放一边,把贪欲放一边,喝盏中清茶,尝惬意时光,得半日之闲,抵十年尘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