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苦不涩”不是茶老班章甜茶、苦茶的说法到底是不是骗人的

2022-04-16 05:35:20热度:127°C

之一

 前几年写书,迷信专业,每写一本茶书自己要啃专业茶书至少2000万字,结果发现,越读越糊涂。举个例子,现在的百年老茶有哪个专业老师用专业知识去说明真假了?没有,一个也没有。甚至明明知道是假的,也没有人愿意说。因为说明了,第一得罪领导,第二得罪老板,红包少拿是一回事,职称上不去,职务也跟着下降。再举个例子,干仓湿仓本来是江湖的说法,目的是为了诋毁别人的是“湿仓88青”。至于平时大家所说的干仓湿仓,是指干净不发霉之意,这不是代表说干仓或者湿仓是种工艺。但是,专家按照江湖的说法搞出了干仓茶湿仓茶的对比试验,湿度、温度、工艺,完全忽略,让人越看越糊涂,估计专家自己也糊涂。当然,专业茶书未必没有用,至少让人眼界宽了,原来萎凋是红茶工艺,怪不得喝到好多老茶出红茶香。再一则,至少满嘴里能蹦出几个专业名词,个个都变身茶人。有一次,一个茶艺师说了一堆专业名词,我直接听不懂,叫她说人话,她说就是茶有点涩。你看,我们现实的社会,喝茶变成多么绕的一件事。只不过,这些东西实在是毫无作用的,总不能喝一口茶,这个茶多酚是多少,这个氨基酸是多大,这个咖啡碱有几克。市场就喜欢这样的表达方式,越是听不懂,大家越觉得高雅。茶书的作用大抵如此。真实的市场却不是,绝大部分就是经验在起作用。否则,你无法解释唐代陆羽写的茶叶怎么就成为了“茶经”。

之二

前一段,小黑劝我下了个抖音,刷了几天抖音,发现都是美女占屏,是美女点赞就多,观察了两天,发现就是摆摆姿势,观者也如云,我搞不懂为什么这么多人会看,我也喜欢看美女,只不过,活生生的才好看啊,有交流才会生动啊,都一副韩国回来的模样,又有什么好看呢?接下来几天就不一样了,逐渐都是茶叶相关的视频跳出来,大数据真是厉害。有些视频做的真的是很好,让人生出高手在民间的感叹,记得有一个视频谈古树茶,说普洱茶的味苦味涩,在于协调,这就不简单。只不过,谈得好的视频未必就有人欣赏,恰恰点赞率并不高。 另外一个视频,则是相当火爆。其中有一段,谈老班章是甜茶还是苦茶,讲茶的人在视频中斩钉截铁地说:“茶叶都是苦的啊,茶多酚、儿茶素、单宁都是苦的啊,茶叶怎么会不苦呢?”我好奇,单宁不就是茶多酚的另一个名称吗?茶多酚是酚类物质的一个总称,很多植物里面都含有类似的成分,所以,也有茶学专家认为“茶多酚”应该就叫“多酚类”,单宁,则是一个译名,现在就叫茶多酚。茶叶的主要成分就是茶多酚、氨基酸、生物碱这三样,其他如色素、蛋白质、果胶、糖类等等等等。之前我也迷信不学这些东西不能喝茶,现在发现背这一堆东西,除了唬人,毫无意义。这些东西供研究用的,茶客喝茶一点用的都没有,甚至会误导自己。举一个例子,山上的收茶客可以干掉任何一个专家,为什么?因为得真金白银掏钱,耍嘴皮子,笔杆子都没有用。一口喝不到位,价格就是差十倍。茶叶就是一种经验之谈,至少,民国之前的茶学经典都是如此。该君接着再言:“什么老班章苦茶、甜茶,都是骗你的,都是苦的,不苦不涩不是茶。”下面欢呼成一片,点赞一片,留言一片,敢说真话的大师啊。事实上,真的是“敢说瞎话的大师”。不苦不涩不是茶,很多老茶客都会说,尤其山上的收茶客都会以此为收茶的标准。然而,收茶客口中的“不苦不涩”与上面大师的说法有所不同。收茶客口中的不苦不涩是指滋味的厚薄,厚薄与滋味的浓淡还没有关系,是指茶叶的本质,有底子为厚,无底子为薄,厚即有苦有涩,然而,这种苦、这种涩都是入口即化,也就是大家说的化得开。茶叶讲“化”,这是科学仪器无法检测的,所以,看成分数据来喝茶与实际喝茶,差别相当大。而一味的甜茶,则汤薄水寡,甜则让初学者认为就是口腔的舒适度。所谓的不苦不涩不是茶,是指茶叶的协调性好,而不是说好茶就是要苦重、涩重。按字面去理解茶叶的审评,错之千里,永远也找不到好茶。再来谈具体的苦茶和甜茶的说法。既然是喝茶,是拿茶叶和茶叶对比,比如云南茶和福建茶比,易武茶和老班章比,冰岛茶和老曼峨比,如此,才能茶叶的知道苦、甜、酸、涩。如果非要拿茶叶和甘蔗比,当然,老班章的甜茶和苦茶就是骗人的,甚至古树语境之下的“化得开”更是骗人的。

预售0点涨价

入手扫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