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所新展《灵魂捕者》群展开幕茶趴邀请

2022-04-16 02:06:40热度:84°C

茶所高兴地宣布我们将于2021年10月12日开启我们的新展览《灵魂捕手》,此次展览由王彧涵策划,展出了宋琨、马轲、李继开 、康海涛、韦嘉、陈可、 娄申义、赵延斌在内的8位艺术家的绘画作品。展览持续到11月14日。地点在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4号陶瓷一街 茶所

传说中 “灵魂”是附在人的躯体上作为主宰的一种非物质的东西。周国平教授有过诸多对灵魂的论述,最重要的当属“灵魂的独行”,因为“灵魂的行走只有一个目标,就是寻找上帝,灵魂之所以只能独行,是因为每一个人只有自己寻找,才能找到他的上帝。”这句话也不费解,人类的个体不同,人生的目的也不相同,即便有大同性和相似性,也会因个体的差异而存在差别。“灵魂的独行”是哲学命题,而我们通常是用文学、艺术、宗教甚至是科学的方法来解析。

在《灵魂捕手》展览中,8位艺术家不局限于将“灵魂”这个抽象概念作为表现对象,而是将“捕捉灵魂”作为表达的方式和语言,他们通过枯燥的千百次重复的笔触来捕捉“灵魂”的闪现,他们聚焦于灵魂与私人记忆、灵魂与死亡、灵魂与空间、潜意识及想象中。

“捕捉灵魂”虽然可能是一个瞬间的动作,但需要长期的,持续的对自己和周遭环境的关照, 一些人已经忽略或时常忘记,但这几位灵魂捕手从未停止。就像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对圣地亚哥的描述“他身上的每一部分都显得老迈,除了那一双眼睛。那双眼啊,跟海水一样蓝,是愉快的,毫不沮丧的。”

陈可 帽子 纸本水彩 39.5 x 54.4 cm 2013

康海涛 反光 纸板丙烯 58×74cm 2017

李继开滚石上的男孩布面丙烯 100 x 80 cm 2020

李继开 云与棉花 布面丙烯 70 x 70 cm 2017

娄申义 水漂纸本丙烯 78 x 58 cm 2014

马轲 无题 布面丙烯 70 x 140 cm

宋琨 禁忌-唇封 No.1 绘画装置,布面油画,镭射皮带, 亚克力罩 40 x 30 cm 2018

宋琨 千吻之深 No.11 布面油画 45 x 65 cm 2011

韦嘉 無名 纸本丙烯 37.5 x 24.5 cm 2020

赵延斌吹 绿箭口香糖纸 丙烯 4.9 x 8.9 cm x 6 2020

关于策展人

王彧涵

王彧涵,1993年生,现居北京。毕业于苏富比艺术学院,获艺术管理硕士学位。偏锋画廊总监。

关于艺术家

陈可1978年生于四川省通江。1998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于附中,200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本科,2005年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毕业,现工作生活于北京,中国当代青年艺术家。作品广泛在世界范围展出,并被英国伦敦Franks-Suss 收藏,BSI 瑞士基金会 Sigg Collection,意大利Lorenzo Sassoli de Bianchi,中国深圳美术馆、中国上海民生美术馆等机构收藏。

在早期作品里,她常常描绘一个可爱而孤寂的女孩身处于超现实的时空当中,以略带不食人间烟火的姿态,或者对抗着颠倒的现实,或者抒发着对时光易逝的感怀。2011年起,陈可以弗里达、梦露等女性为原型的作品,开启了她全新的绘画题材,并更为主动地汲取东西方古典绘画中的养分,形成了渐趋成熟的绘画面貌。2017年,她开始创作一系列与父亲的真实情感相关的作品,更加直接地将自身的人生经验与体悟投射于作品之中。

康海涛1976年生于重庆,现生活、工作于成都。

康海涛从2000年以来一直在探索关于“夜景”系列的油画创作,注重细节的刻画,所描绘的对象多是身边熟悉的一些场景和日常事物, 如一片树林,一道门,一些简单的房子……作品借鉴了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积墨”手法,塑造出宁静、陌生而神秘的画面氛围。

在创作“夜景”系列的同时,康海涛也继续着抽象绘画上的探索。他的抽象作品从一片空白和虚无出发,创作过程近乎冥想,与“夜景系列”的强烈形成对立,他既不面对一个既定的视觉客体,也不面对任何心理体验(有意识或无意识的),甚至都不面对画面上某个阶段出现的意象。他的抽象画在不断地肯定与否定中依靠直觉和灵性去完成最终的呈现。在康海涛的日常工作中,“夜景”与“抽象”系列是同时进行的,两者互为补充,互相契合,达成一种存在的完满。

康海涛曾多次参加香港、美国、韩国、捷克、意大利等地的国际展览。他的作品被龙美术馆、上海二十一世纪民生美术馆、武汉美术馆收藏。

李继开1975年生于四川成都。1999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2020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获博士学位。现任教于湖北美术学院。

李继开是70后艺术中“新卡通一代”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绘画向来以灵性的笔触和诗化的气质著称。他不仅延续了90年代“政治波普”在图像上的变革,将其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并能在图像叙事、观念表达上使作品具有一种“新绘画”的特质,将图像与自我的主体意识与“冥想者”的气质有机的结合起来。2000年开始画“小孩”,从幸福理想、白日梦、冥想、神经质,一直到跟一些具体的事物较劲和建立亲密感,表现了70后这一代人内在的精神历程。“小男孩”既成为了李继开的自画像也成为了他介入时间、童年、当代社会、梦境的入口,画面既有上世纪普遍的落寞感伤,也有鲜活的新表现主义色彩。

李继开曾广泛参展于英国、新加坡、德国、日本、荷兰、美国、西班牙等地的国际展览。他的作品被龙美术馆、何香凝美术馆、今日美术馆、广东美术馆、武汉美术馆、新加披MoCA等国内外重要艺术机构及私人收藏。

娄申义1973年生于浙江上虞。1993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附中;199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1997年开始先后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附中和中国美术学院壁画系。现工作、生活于杭州。

娄申义199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近20年来,他通过不同媒介和绘画语言进行了极富多样性的艺术创作,在他近期的绘画中,将炫丽的色彩与简单明确的笔意相融,形成了的个性十足的直观画风,以看似轻松的无差别视觉体验昭示出自由率真的艺术理念。

马轲1970 年生于山东淄博,1994 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绘画 系,获学士学位,1994 至 2002 年任教于天津美术学院油 画系,1998 至 1999 年借调文化部赴东北非厄立特里亚援 教,2005 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获得硕士学位。现生活、工作于北京。

马轲没有把自己限制在单一的思维过程中,也没有考虑更 宏大的叙事。相反,他转向更分散的现实,并试图表达其 复杂性。他的绘画呈现出一种被建构的现实,一种被认为 理所当然、沮丧的“现实”,类似于一种精神上的寓言。在他最近的作品中,艺术家将他的“现实感”浓缩成一个 神秘的、无法解释的领域。

宋琨1977年出生于内蒙古包头,2006年毕业于中国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三工作室,硕士学位。作品以绘画为主 , 同时结合了音乐现场、Music Video、装置等方式。

宋琨的作品一直蕴涵着一个重要的概念:“意识流式的叙事”及“潜意识通感”,这是她创作的重要特点,也是对中国东方美学的传承。她从不试图提供任何固定符号或观念,而是为命题 “如何感受生活赋予的经验认知与丰富情感” 提出了现阶段中国独立的样本。“她的坚定和自信使得她的绘画能借用来自音乐、声音、影像等各方面的语言,从而让绘画获得一种特别的叙事能量”。

近年来,宋琨的艺术创作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实验性的将当代亚文化及宗教元素与其创作系统相融合,形成了更加贴近她个人气质的独特样本。

韦嘉1975年生于四川成都,1999年中央美术学院的石版工作室,在包揽了国内外最重要的石版画奖项的同时,石版创作的严谨和理性也成为韦嘉的缚累,有限的尺幅,复杂的制作流程,“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教条,使得韦嘉越发向往在画布上任意挥洒的自由与轻松。

1999年至今任教于四川美术学院版画系,2016年任四川美术学院版画系副主任,长期致力于版画的当代性语境探索,并广泛致力于版画艺术的公共性领域及创新学科方向的实验。

2010 年 “宝马中国2009当代艺术权利榜”年度成长艺术家奖,2009年获 “2009当代艺术权利榜”年度成长艺术家奖,2008年获“2007AAC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年度青年艺术家奖,2003 年获 “第一届北京国际版画双年展”金奖,“第八届铜版、石版、丝网版画展”金奖,2001年“第七届铜版、石版、丝网版画展”金奖。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深圳美术馆,关山月美术馆,四川美术馆,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收藏。

赵延斌1991年生于河南,201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作品广泛展出于北京、香港、台北等艺术机构,现居北京。主要个展:2017年《明天有西北风》(Gallery Liusa Wang,巴黎);2016年《我和我们》(名泰空间,北京)。

赵延斌是一位通过自己的感觉用绘画展现我们童年的艺术家。追忆我们年少时想过的事情,或者我们经历过的事情,也通过提问的方式将现在上学的学生所想象的,或者知道的事情用艺术家独特的表现方式呈现出来。他的作品与我们一般理解的当代绘画有一些出入,他使用了普通人喜闻乐见的风俗化语言。而这其中,却隐藏着非常深刻的寓意。我们在进入画面时,会感受作者思维的缜密及深度

「茶所」位于文化氛围浓厚的北京798艺术区陶瓷一街,由多位知名艺术家、设计师、画廊家及策展人联合创立,是一家集合茶叶品饮、茶器展销、茶文化推广的机构,意图从共同的兴趣爱好出发,将当代艺术的创造力延伸进生活化的场域,提供一个多样文化形式的展示分享聚点,构建一种属于当代中国的生活方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