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庆一片茶叶里的清明上河图
2022-04-16 00:58:28热度:74°C
2022-04-16 00:58:28热度:74°C
原标题:凤庆一片茶叶里的清明上河图 “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故得名
原标题:凤庆一片茶叶里的清明上河图
“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故得名。”春和景明,天朗气清。在滇西澜沧江的南岸、而今被称作凤庆的旧时的顺宁古城,每年与清明一起如约到来的,是一年一度的“春茶会”。“‘清明’节令前五天到‘清明’节令后十五天为春茶洪峰季节,细嫩的春茶产品,或由乡、镇集市的货郎小贩运到县城,倒卖给外地商贩和当地富户,或由外地商贩直接在县城市场竞购。数以千计的茶叶生产者和数以百计的外地茶商,讨价还价,形成买卖春茶高潮,大理、下关、丽江、保山、祥云、弥渡、巍山、昆明等地茶商和驻地商竞购晒青毛茶,数十队马帮、上千匹骡马为茶商驮茶,络绎不绝,年年如是。”
那应该是古城顺宁一年一度的“清明上河图”。菜市口,又名小校场。这个听起来会让人联想到别样意味的街巷,在旧时的顺宁古城,只是单纯的青菜绿豆腐白、逗引一家一户升起日日炊烟的市井所在。这散发着人间烟火气息的所在被名为小校场,却想来只是作些操练之类罢了,并无碍春天的明媚降临到这方数百年的古城。当此之时,想必菜市里的那些青菜白菜,芫荽葱花,全都鲜鲜地绿着,带着春日田野的气色。菜市口的后面就是财神殿,在这熙熙攘攘的春茶会里,财神殿是个热闹处,南来的北往的,城里的乡下的,贩茶的卖布的,做鞋的赶马的,少不得都要进去拜一拜。一边是菜市,种菜的卖菜的心安理得取酬劳,一边是财神,各方人士心怀祈愿求吉祥。并不宽敞的街巷里,长衣短褂,车马步行,各色人流熙来攘往,演绎着千年不衰的人间市井。
大水井旁的川黔会馆自然也要比平时热闹起来。沿着千里茶马古道,被两千年蜀汉商业文明滋养出来的川黔之地商家很早便进入滇西各地,且在所到之地多建有同乡会馆,以此联结同盟,以利经营。澜沧江北岸繁华数百年的古驿名镇鲁史集上的川黔会馆,“规模宏大,斗拱飞檐,雕龙画凤。殿堂中间神台供川主大帝刘备像,左为关云长,右为张翼德,正殿左边的一面墙供有赵公元帅财神爷像。左厢房为议事厅,右厢房为商会管理人住宿,其余房间供初到鲁史尚无定居之所的川黔籍商人住宿。会馆将同乡会、生意研讨和宗教祭祀融为一体,把‘两籍’人紧紧团结在一起。”建于清光绪6年(1880)的顺宁城中川黔会馆,应该要早于鲁史古镇上的川黔会馆。古镇会馆的形制,应该正是仿顺宁城的会馆形制而建。会馆于此即时间久远,此处便被名为川黔巷。一年一度春茶会,各地精于经营的“两籍”商家自然要汇聚一城,抢得商机。当此之时,巷内巷外,但闻川韵黔音。
从城隍庙前往南再转西南到坡脚旧城街口是湖广坡,顾名思义,因有湖广籍人在此居住而得名。读地方史料,处处但见“明洪武年间屯垦戍边,始有大量汉人入滇”,其中,自然也包括了这滇西茶马古道上的顺宁府境。湖广籍人入顺宁时间未得细考,而凭着这一个“湖广坡”的称谓,想必入境不迟,后经一辈一辈,若春雨入泥一般,已渐渐融入了这片土地。唯一可确定的是,最初来到这片土地的湖广人,一定是沿着千百年来亦官亦商、亦军亦民的茶马古道走来的,从滇中昆明,一路往西,及至大理,再沿古道下线转而往南,过了澜沧江,最后,在澜沧江南岸这座浸润茶香的城池里居留了下来,年复一年,连着这个坡名一起,成为这座古城的一部分。春色和煦,住在湖广坡的人们穿上新装,若逛庙会那般,也要去逛一遭这一年一度以茶为名的春天的集市。
旧城的龙泉街上有龙泉纸坊,创始人李恒春为江西陇西郡人,于清嘉庆年间来到顺宁,后落脚旧城龙泉街,以酿酒、造纸为业。龙泉白纸“光洁松脆,着墨均匀”,为当地府衙办公及学校、民间广泛使用。1930年,龙泉白纸参加“巴拿马世界博览会”,获得铜质奖章。当此之时,龙泉纸已远销昆明、广州、缅甸等地,声名在外。城中已先后再开起周氏、宋氏、罗氏三家纸坊,亦生产龙泉纸。除了书写用纸和民间祭祀用纸,纸坊还生产雨帽、雨伞用纸。春雨入城之时,那在古城的街巷间移动着的,便多是用龙泉纸做成的油纸伞。
关庙街前往东是文明坊。文明坊往北是文庙街,往南是育贤馆。北城门外有隆恩桥。小北门街因原为义仓所在而曾被称作济民巷。从栅子门往南经赵(又新)武烈公祠至城墙脚叫武烈街。从太和巷往东是朝天门(东城门)。凤山书院前有回营街。南门外东南有泗水桥。庆云门(南城门)往南过小桥有养济院。养济院往南有铜匠坡。打铁街往西有圣谕亭,圣谕亭往西是大校场。打铁街下有小河流淌,两岸绿柳扶风。春光冉冉,车马熙熙。从东门到南门,从关庙街到北门外,从铜匠坡到打铁街,从太和巷到先生邑,这座明万历28年(1600)起便四门拱卫的古城,一城茶馆酒肆,书院庙宇,车马楼阁,小桥流水;满市茶庄银楼,绸行玉店,小吃肉铺,蓑衣铁锄;又兼香烛纸火,鞋履筐篮,看相算卦,车架马掌;官宦商贾,行脚游僧,说书卖艺,贩夫走卒,一一在这春色里活泼明媚着,借着一叶春茶,一笔一画,勾勒出一座滇西古城春日的“清明上河图”。
就着这春日的集市,粑粑卷是要吃一回的。这顺宁城里最著名的小吃,在两片薄饵 中间夹上一片金黄的油粉锅巴,面上的饵 上面抹上稀油粉及油辣子、蒜油、花椒油等佐料,然后将粑粑卷起来入口。逛街的小姐姐,卖茶的乡亲,赶马的小哥,过路的行客,熙熙攘攘集市上不必注意吃相,且走且行尽情饕餮着。看到有书上说,这粑粑卷是离乡的顺宁人舌尖上的乡愁,久别归乡,非得要吃到了粑粑卷,方才在滋味凌乱的舌尖上,得着了那离愁的慰藉。
又有印着这方地域独特滋味的腊肉。将二刀肉和坐墩肉洗净,抹好盐,放在用酒、盐和各种香料混合的料汁里腌制一个星期左右后拿出晾挂,晾挂一周之后,把肉取下来,再抹一次料汁,再在通风的地方晾晒十天至半月。晾晒好的腊肉,在阳光下油光红亮。当此清明之时,正是食腊肉最好的时节。一摊腊肉在市,满街的空气里都弥漫着香味,使人闻之而生馋涎。各家食馆饭铺、居城人家少不得要买一些,而尤其是各路马帮,腊肉更是行路的常备品,这时进得顺宁城来,自然要买上几块红油油的腊肉,用油纸包着,捎在马背上。
又有米凉宵(凉虾),毛豆腐,肉末饵丝,山胡椒酱,呈现出这片地域山水和季节的味道。
而茶香,而春天,是这片土地不老的乡愁。从澜沧江到黑惠江,从青龙桥到犀牛渡,从昌宁到云县,从缅宁到耿马,这片滇西高山大河之间的古老大地,在一年一度的清明里,藉着一叶春茶,一城春光,一次次与远方,与马帮,与那些寻找的目光以及怀旧的舌尖——温热重逢。
本报记者 张彤 摄
本报美编 杨千红 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