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7000岁的芦席,防止它碎成茶叶末,是我们的工作之一
2022-04-15 19:36:56热度:97°C
2022-04-15 19:36:56热度:97°C
以下为张岚演讲实录:
2021.4.24 上海
大家好,我是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的教授张岚。
我从事的工作,有点像《我在故宫修文物》里的文物修复师,但是我和他们又不太一样,我刚入上海博物馆,就在科学实验室做文物修复。
演讲嘉宾张岚:《我在科学实验室修文物》 | 拍摄:Vphoto为什么在实验室呢?因为我面对的大多数文物,不是馆藏文物,而是出土的文物,它们需要依靠科学手段来保护和修复。
举一个例子。下图是河姆渡出土的木头,距今有7000多年。图中的三块木头,区别很大,一般人或许会认为,它们来自不同时期。但实际上这个三块木头,出自于同一时期、同一块木头。
河姆渡出土木结构的实验试样 |作者供图为什么差别这么大?因为它们经过了不同的处理。
第一块是自然干燥的,第二块是出土时的原状,第三块经过醇醚松香法处理。通过这三块木头,可以看出如果出土文物不经保护,会变形得非常严重。
为什么?
因为经过了7000年地下水的侵蚀,木头里的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已经消失了,所有的空间都被水占据了。中间那块木头,虽然形态上还保持原状,但含水率已经高达600%,也就是说木质只占1份,剩下6份全是水。如果里面的水分蒸发完了,它也会收缩成第一块那么小。
通过显微镜,可以看得更清楚。
正常木材的细胞壁古代木材干燥后树脂加固后的木材显微镜下的木质结构 | 作者供图
左边是新鲜木材的解剖结构,它的结构和纹理非常清晰、完好。中间就是经过长时期地下水侵蚀的木材,细胞壁已经残破不堪,干燥后它一定会收缩、卷曲、开裂。最右边是用树脂加固后,细胞壁的状况。细胞壁上厚厚的一层东西是PEG,也就是聚乙二醇,一种水溶蜡。顾名思义它能溶于水,浸润到细胞壁里,水分蒸发后,留下的蜡能把框架给架住了,木头原本的形态也能保住了。
正是因为有了科学的保护方法,我们才能保留住文物原本的状态。比如,下图左侧是7000年前的芦席。如果没有经过科学的保存,这个芦席就会像茶叶末一样碎了,什么形态都没有了。到今天,我们就无从得知7000年以前,先民就能把芦席编织得这么好。
7000年的芦席千年古船左:图虫创意;右:作者供图河姆渡也出土过7000年前的稻谷,这些稻谷经过脱水加固,保存了原状,所以到今天我们可以自豪地讲,中国种稻有很长的历史。然而,如果没有科学保护,我们怎么知道那些炭化形态的东西是稻谷呢?
上图的右侧是出土的宋代古船,如果没有科学的保护工作,也不可能维持右侧的状态,我们也无从得知它的模样。
所以,保护工作是文物工作者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如果没有文物保护,许多文化信息、科学信息和历史信息都会消失。
除了保护,文物工作者的另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修复。
进到博物馆,你会发现所有展厅里,陈列的文物都特别美,有艺术的气息。但其实,出土时文物往往是残破的,这就需要修复工作了。
背景图片为作者提供上图是宋代漆器出土时残破的现象,图的右下角有圈状的底胎。这是什么呢?
当时所有的考古人员和专家,都认为这种圈状的东西是竹子。这很正常,因为我们现在知道的植物中,竹子的韧性是最强的,它能够弯曲的弧度也最大。但是,从显微镜下的照片,可以看到它有菱形的条纹(下图右侧),第二张照片还能看出木纹,是有木质的经线的,所以我们就知道这不是竹子,是木头。
木材切面显微照底灰显微照麻布的结构漆面显微结构修复文物不能靠猜,要有科学证据 | 作者供图
通过显微镜这种科学技术手段,我们还能看到这个漆器的制备过程。它是木胎,但是上面覆盖了麻布。另外,还能看到不同层的漆面,通过不同的工艺方法进行了处理,比如说上面有打磨的痕迹。当了解了古代采用的工艺,我们就可以用古代的技术来进行保护。
在我们文物保护界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修旧如旧”。修旧如旧的一个基础,就是必须了解对象,不光是要了解它的材质,而且要了解它的工艺。在这个过程中,通过科学的手段,了解了使用的材质和工艺,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进行修复,最终达到下图右侧的修复效果。
修复前修复后修旧如旧 | 作者供图
用木头裁成长片,一层层叠起来做底胎,这是一种宋代的工艺,叫圈叠胎,但是现在已经失传了。如果不是通过科学的方法来分析,通过对史料的挖掘,我们可能不会知道,在过去还有这种工艺。
现在,有了更新的方法可以研究漆器。针对那些完整完好的漆器,可以通过X光,来了解它的内部结构,这也叫“科技考古”。
所以,承载艺术之美和时代历史之厚重的文物,必须要用科学的方法来探索、了解。
漆器圈叠胎技术 | 作者供图我在上海博物馆和我的老师一起,保护过不少文物,而且其中不少是国宝级的文物。我想讲几件我们保护过的文物。
下图是常州博物馆的宋代文物,已经是我们国家最重要的宝贝之一。
常州宋代漆器 | 作者供图比较重要的是一件漆奁,可以看到它上面的图案有一把折扇。以前,许多人以为折扇是在明代以后才有的,但根据漆奁上的图案,可以证明南宋时期中国就有了折扇。
上图的黑白照片,都是出土时的照片,当时很遗憾,20世纪80年代没有彩色照片留存。但是我可以告诉大家,经过我们的保护,它现在的形貌就是原来出土时的形貌,这是我们引以为豪的。
处理它,首先要定型,因为经过1000多年,宋代漆器里面的木头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果不进行处理,木头干缩了,漆器表面的漆皮也会干缩开裂。
多年来,我们在上海博物馆,通过研究,用了很多方法来保护文物。针对出土的不同文物,采用了不同的工艺方法。比如,说下图是宋代的一个镜盒,它的工艺叫剔犀,左面的是一个剔犀的扇柄,右面的是进行过保护和修复后,完好的一个状态。
剔犀镜盒和扇子 | 作者供图
许多人认为,文物修复只不过是靠工艺或者手艺,但实际上我们靠得更多的是科学,因为每个文物出土状态都不一样,所以要采取的技术线路和科学方法也不一样。
出土的漆器,有时候用真空冷冻干燥法,有时候用PEG聚乙二醇加固法,有时候用丙酮松香联浸法等等。
为了研究更新的保护方法,我们文物修复师一直追踪科学的前沿,和上海的木材研究所、环氧树脂研究所、橡胶研究所、电动研究所、激光研究所,都有合作。科学前沿的研究所,都是我们求学的地方。
所以对于我们来说,科学的探索是永远不会停止的。
故宫大漆柜 | 作者供图我很欣慰,经我们手保护的文物,过了三四十年还能非常完整。我看到这些陈列在博物馆的精美文物,非常感慨,因为文物身上,除了它自己的生命,也有我们文物保护工作者的生命。我的老师虽然他不在了,但是我每当看到这些文物,就会想起那些我和他共同保护文物的日日夜夜。
也许,文物永远不可能终止它的老化,但是在我们这一代,它能维持一个精美的状态,呈现在人们的眼前。我也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文物保护工作者会不断地接力,不断地用新的方法,新的路径来保护它。
我想,这些文物能够在历史的长流中得到完美的保护,我们所有的文物保护工作者就会感到欣慰。
谢谢大家。
张岚演讲视频:
作者:张岚
监制:吴欧
策划:吴欧
编辑:小贩儿
排版&校对:凝音
本文版权属于“我是科学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上一篇 : 清代茶叶末釉号称千年一釉的名贵色釉品种
下一篇 : 早上好,茶需品,人亦需品!早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