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乡村新篇章」核桃坝村山因茶美,人依茶富

2022-04-15 08:05:40热度:110°C

 

走进遵义市湄潭县核桃坝村,道路宽敞,洋房崭新,空气中透着茶叶的清香。

而一首民谣,却道出了上世纪60年代核桃坝村的贫困——“核桃坝,几大湾,十年就有九年干,顿顿红苕包谷饭,吃水要翻几匹山,不少男的往外走,姑娘不愿嫁进山,一年辛苦无收成,大田变成放牛山。”人们望着湄江河,却吃不上水,良田干旱,难种庄稼。贫穷,曾深深地烙印在这块土地上。

如今的核桃坝村茶山成片,山因茶美、业因茶兴、民因茶富,核桃坝村一派生机盎然,实现了从“穷山沟”到“西部茶业第一村”的蜕变。核桃坝村,有着怎样的致富之道?

引水种茶

时任党支部书记何殿伦 (核桃坝村委会供图)

20世纪60年代,为了解决百姓吃饭问题,时任核桃坝村党支部书记何殿伦身先士卒、决战贫困。头等大事就是从湄江河引水,他带领全村党员干部和群众拦河筑坝。一双手,一把铁锤,一根钢钎,开启了改变命运的大门。

何殿伦带领村民拦河筑坝,决战贫困 (核桃坝村委会供图)

战天斗地3个月,水坝建立,引水成功,曾经遥望的湄江河滋润了核桃坝的土地,焕发生机。有了水,核桃坝村的荒地变成良田,种出了水稻,告别了饿肚子的时代,实现了旱涝保收。建立小型发电站和水轮泵站,核桃坝村成为湄潭县最早用上电的村。

时间来到20世纪70年代,核桃坝村抓住知识青年下乡机遇,切实完善水利设施和推进粮食增产,实现了全村粮食年产量从原来的70万斤增加到150万斤,彻底解决了温饱。何殿伦又开始琢磨怎样摆脱贫困,他先后组建集体农场、普钙厂、水泥厂等,寻找脱贫出路,可都以失败告终。恰逢贵州茶叶科学研究所到村里扶贫,他们认为核桃坝村的气候、土壤都适宜种茶。于是何殿伦抓住了这根“救命稻草”,认准了茶这棵“摇钱树”。

为了打消老百姓“茶叶怎么能挣钱”质疑,何殿伦家里种植1.5亩,村干部每家种植1亩,形成了“支部带干部,干部带党员,党员带村民”的三带模式,带领广大村民大面积种植茶树,做到“户户有茶叶,集体搞工厂”。为了鼓励大家种植茶业,何殿伦多次组织开群众会,引导大家打开思维,请科研专家到田间地头教学,开办“夜校”授课。何殿伦带头用自家培育出来的茶苗发放给村民种植,解决后顾之忧,大大提高了老百姓的积极性,大家热情高涨,掀起了“种茶热”,当时人均茶园2.5亩,成为了“中国西部茶叶生态第一村”。

为了加工茶叶,全村打了108口铁锅,升起炉灶,用柴火手工炒茶。何殿伦请来专家,进行专业技能指导培训,动员村民们免费学习。20世纪80年代,贵州茶叶科学研究所国家级9个无性系茶树良种的科研成果在核桃坝实验推广并取得一定成效。正因为这些决战贫困、带头示范、改革创新的事迹,该村于1989年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因茶富人

TEA

20世纪90年代,第二任支书陈廷明接力带领全村一起努力,在贵州茶叶科学研究所专家的帮助下,核桃坝人通过茶科所育、种、管、摘、加工茶的技术培训,实现了家家有茶园,户户有技术。村民山上采茶当农民,在家制茶当工人,进城卖茶当商人,形成了“家庭农工商”致富模式。致富找到了门道,百姓腰包鼓了,脸上笑了。核桃坝村因改革有茶,因茶脱贫,因茶而富。

进入21世纪,产业要往更大的市场前进,核桃坝村开始探索尝试流转承包经营权,吸引外来务工人员定居从事种茶、摘茶、售茶等行业,有所居、有业谋,一批外来企业开始入驻核桃坝村。有了新的思想和科技的加入,产业分工与职能开始转变,更加专业化和精细化,农民慢慢专心管理茶园和采茶青,商人负责茶业加工与销售,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得到明显提高。现在,核桃坝村有5家茶业龙头企业和62家微小型加工企业。2020年全村茶叶综合产值2.2亿元,村级集体经济累积达420万余元。

核桃坝村是湄潭农村改革的先锋,以党建引领为动力,2016年成立了全县第一个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共有股东3607人,发展夯实集体经济。以茶叶种植雨林联盟认证、欧标茶园建设升级为突破口,提质增效,严把质量安全,实现村强民富。

目前,核桃坝村培育农村实用人才,助农业增效,助农民增收,努力营造“争当幸福农民、争做新时代领路人、乡村振兴的领军人”的良好社会氛围,形成“可复制”的核桃坝“战法”,为乡村振兴注入了一份坚实的力量。

因茶生旅

如今的核桃坝村,一栋栋黔北民居分布在茶山之间,一条条休闲步道、木栈道穿越在绿水青山之中,老年公寓、百茶广场、垂钓竞技场、观光亭、接待中心、农村公交、村电、卫生、物流、金融、供水、客房、会务等公共功能齐全。

齐全的基础设施,配套上茶旅,让核桃坝村如虎添翼。在茶旅方面,按照“五化”要求(茶树良种化、基地规模化、技术标准化、环境清洁化、生产机械化),全力打造了茶旅产业带。以“公司+合作社+农户”为主要模式,以“村民、集体、企业出资入股”为主要筹资方式的景点打造,确保实施一个点,做活一个点。以茶兴旅、以旅促茶、农旅互动已在核桃坝村实现了良性循环。

放眼湄潭全县,如核桃坝村这般因茶而富、因茶而美的地方比比皆是。近年来,湄潭县坚持“优势在茶、特色在茶、出路在茶、希望在茶、成败在茶、突破在茶”理念,持续抓好茶叶首位产业,大力实施“质量安全、基地提升、品牌打造、市场拓展、茶旅一体”五大工程,奋力跑出了茶产业发展加速度。

如今,湄潭县发展优质茶园60万亩,培育国家级茶业龙头企业5家、省级23家、市级29家,规模以上工业茶企10家,打造了“湄潭翠芽”“遵义红”等品牌。2021年,全县茶叶产量7.98万吨、产值67.43亿元,茶业综合收入167.09亿元。作为全省乡村振兴引领示范县之一,湄潭县还荣获“中国茶旅融合十强示范县”称号,荣登全国“十三五”茶业发展十强县榜首,2021年蝉联中国茶业百强县第一名。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延绵起伏的优质茶园托起乡村振兴的梦想,成就着“贵州最美乡村”的响亮品牌。

END

图文/记者 林剑

编辑/王文竹

编校/廖迅

编审/吴迁 夏进

发布/许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