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云县茶区开始聊聊茶树品种贰·关于品种的研究意义》

2022-04-15 07:13:09热度:87°C

本篇文章我们继续来聊聊茶树品种的话题,上篇文章我们聊了什么是茶树品种,那么本篇文章我们来聊聊关于品种的研究意义。

说实话,关于品种的研究,目前还有很多人对此即不关心,也不理解,甚至有的还极力反对,认为是没事找事的存在。这一点我在曾经写过的《寻茶之旅·品种篇》中就有提起来,说到我一个茶农朋友在自己的茶园里,把每个茶树按品种划分采摘并且分别加工,一番功夫下来,不仅费时费力而且还被别人认为很怪异。当时我对他的遭遇表示同情,因为关于品种的研究,在很多人的认知中,一直都是科学家干的事情,所以人们对此不理解也正常。可话虽如此,其实如果人们能够真正了解茶树品种的研究意义,就会发现这跟我们每个人都有利益相关的。我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大家下面听我慢慢分析。

首先,我们要清楚茶树品种的由来,这个我上篇文章里已经说了,主要是为了方便我们对茶树的整理与研究,但却没有说为什么我们需要来对茶树研究。其实这个原因也很简单,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想获得更多、品质更好的茶叶,而想要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必须要对此进行研究茶树的各种特征,从而想摸清楚茶树如何产出好茶叶的秘密。其实若观看人类与茶的历史,就会发现我们一直都在进行各种对茶树的研究,比如说,我们现在知道茶树会分野生型、过渡型、栽培型,在这里我先简单地介绍一下这三者的历史由来与其区别。

镇沅千家寨2700年野生茶树

先说野生型茶树,关于野生型茶树的定义,通常是指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下,经过长期演化和自然选择而生存下来的一个类群,在人类还不怎么懂得栽培茶树时,自然界所存在的茶树都是此类型。后来据专家考证,当时茶树的源头就是如今我国的西南茶区,也就是如今云贵川三省区域,这里的茶树,大多都是乔木型,树姿高挺,一般树高都在3米以上,制作出来的毛茶多呈墨绿色,滋味大多以甜醇为主,但听闻其茶叶会略带一些毒性,因为以前就有人过多饮用会导致腹泻的情况出现,不过如今又有人说品饮野生茶其实并没有毒性,因为以前人们生活水平很低,在大家都吃不起肉的年代,多数人对野生茶确实吃不消,而如今正是需要它来刮油。听上去,道理就如同中药,要炮制到位,要辨症,是药是毒要分情况对待。但茶叶最早被人们发现,确实是当做药品的存在,关于这段历史我之后会在讲制茶工艺时在详细给大家说说,本篇文章暂且说到这里为止。

不过也正是因为茶叶的药用价值被人们发现,所以在最早的历史上,人们缺衣少食,也无多少医药的年代,茶叶被当成一种神奇的事物,而这也自然也流传出一些关于茶叶的传说,比如说大家耳熟能详的《神农本草》,里面就说到了这样一句话:“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这个传说真假先不论,但确实把茶叶的地位推到了很高,然后这势必引起人类对它庞大的兴趣与需求,而需求又引起了采摘,但是上文我们说了,野生型茶树很高,人们要么爬树上去采摘,要么得想其他办法采摘。据一些历史资料传说显示,那时候的人们采摘茶叶的方式很粗糙,是直接把高大的茶树砍倒,而茶树砍一颗少一颗,所以这又逼迫人们得想另外的方法来获得茶叶,比如说更么改采摘方式,想办法爬上树采茶叶,要么重新培育茶树。而历史的结果告诉了我们,人们两种方式都采用了,因此,在自然环境与历史的多方因素结合下,茶树后来便从野生型慢慢演变成了过渡型与栽培型。

澜沧县邦崴1800年过渡型茶树,在科研角度上意义非凡!

过渡型茶树,在茶学教科书上是这样定义的:其介于野生型茶树与栽培型茶树中间的状态存在,它既有野生大茶树的花果种子的形态特征,又具有栽培茶树的芽叶枝梢特点,其鲜叶可以直接利用,因为过渡型茶树一直有人工管理,所以它在自然环境中可产生的变异较少,因此得以一直保存下来,填充了人类驯化茶树的历史空白。

凤庆县“锦秀茶尊”,约有3200年历史,是目前我们所发现的最古老的栽培型茶树代表

至于栽培型茶树,则是指人类通过对野生型茶树不断地进行选择性栽培,然后经过自然环境的不断演变与淘汰,所创造出来的新的茶树品种,其更合适于人类采摘与品饮茶叶的需求,目前我们喝到的茶叶,大多都是来源于此,比如说我们云南的勐库、凤庆、勐海等地方大叶种,湖南云台山种,浙江鸠坑种,安徽祁门种等等。这些品种,不仅更适合于当地种植,而且还带有特殊的风味,用这些品种做出来的毛茶,会有很明显的滋味特征,这一点,在如今的普洱生茶中就体现的淋漓尽致。我们在喝普洱茶时,总觉得它“够味又多变”,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云南的大叶种茶树,里面所含有的茶多酚、儿茶素、咖啡碱、氨基酸、水浸出物等成份要比外省的中小叶种茶树要多得多。关于这些成份名词的解释,等后面我会一一单独开文章详述,大家目前只用知道这些成份决定了我们品饮茶叶时的感受就可以了。而且研究也证明,凡茶树品种中内含基质茶多酚、氨基酸等重要化合物越多,越有利于优质的普洱茶产品的形成,而这种体现在现实中,则是茶树的芽叶外观肥壮且茸毛多,当然,这个也会受到自然环境与品种的影响,不一定都会如此表现,大家只需要对此有个概念就行,具体的还是以现实变化为主。

这是大叶种茶树芽叶,大家可以明显看到其茸毛

除此之外,品种对茶叶产量的提升作用也很大,一般会增产两成以上,比如说云南勐海县的南糯山群体种,亩产约150公斤左右鲜叶,而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于1973年至1985年,从这个南糯山群体种中采用单株育种法,培育出著名的云抗10号,其亩产约250公斤左右鲜叶,而且抗寒与抗旱性都比原有品种要强上一些。当然,关于这些数据,至今还有很多人存在争议,争议的点不在于产量多少,而是在于云抗10号是无性繁殖的品种,并且曾经大规模的推广种植,形成今天所说的“台地茶园”,而大家现在一听到“台地茶”这三个字就觉得害怕,认为是品质不好的茶的代名词,连带着无性繁殖的品种都是不好的存在。怎么说呢?这其中误解的成份居多,但想一时间解释清楚也很困难,因为这其中不光涉及到品种的问题,还涉及到栽培上面的问题,所以下篇文章我会详细讲解一下这方面的事情,本篇文章暂且就先提到这里。

最后,再让我们回到开头所谈到的问题,研究品种是怎么跟我们利益相关的呢?其实这个问题回答起来并不复杂。对于茶农与茶厂这类生产者与制造者而言,懂得茶树品种,便可以针对性地栽培与制茶,使茶叶既可以高产又可以优质,甚至还可以根据品种的特性,互相搭配,统一性采茶,减少采茶时人力资源的浪费,并且还可以进行适当的拼配茶叶,使茶叶最终口感有所提升。而对于茶商而言,懂得茶树品种,便可以在收卖山头茶时显得更加精细化,不会错收茶浪费金钱,因为目前在很多有名气的山头上,也不一定所有的茶都好喝,但好喝的茶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其品种一定是适合于当地区域自然环境的,也是最能代表山头特色的。当然,若是能做到我所说的地步,以目前来看还是很难的,因为关于品种的认知还需要在现实中多方探索,不过我相信,在今后这个越发细分化的年代,关于茶树品种的理论与实践的工作,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而这也说不一定,能够让我们更加了解茶树,了解茶叶。

全文完,如果觉得笔者写得不错,那就点个赞或者分享给其他朋友吧,多谢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