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间唱响现代生态农业之歌

2022-04-14 16:04:18热度:90°C

“山货”走出“山门”,“山居”带来“钱景”,“山景”引爆“热度”,“山泉”伴水“流金”。这是丽水农业现代化的生动实践扫描,体现在数据上更为直观——

2020年,全市农业增加值105.76亿元,增长2.6%,增幅全省排名第二;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637元,同比增长7.8%,增幅排名全省各市第一,实现农民收入增幅全省“十二连冠”;全市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12394元,同比增长15.5%,增幅继续保持全省第一,实现低收入农户增幅全省“五连冠”;2020年12月,在“2020第十五届中国全面小康论坛”上,丽水市与成都、深圳、广州、武汉等城市一起入选“2020年度中国全面小康特别贡献城市”……

多年来,“绿水青山”成为丽水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强大引擎,在丽水大地上孕育壮大的“九大产业”成为丽水农民的致富产业。以“丽水山耕”“丽水山居”“丽水山景”“丽水山泉”等“山”字系品牌为牵引,丽水生态产业不断提质增效、生态产品不断增值溢价,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图景,已在绿水青山间精彩呈现。

绿水青山孕育九大富民产业

在海拔1000余米的龙泉市岩樟乡郑庄村金坑自然村,40多亩绿色原生态蔬菜基地一片生机盎然。每到下午,基地负责人邱伟伟就忙着将当天采摘下来的蔬菜分类打包、装车发货。

“海拔高,日照长,温差大,造就了高山蔬菜的清甜口感。一年四季,基地里能产出四十余种蔬菜,销往全国各地。”邱伟伟在1998年离开老家前往上海闯荡,2019年重返家乡种植高山蔬菜,在他看来,好山好水好生态孕育出的蔬菜“虽然产量不算高,但都是精品,能卖出好价,而且完全不愁销路”。

近年来,郑庄村的高山蔬菜产业实现了全面升级,一跃成为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新兴产业。去年,郑庄村已建起300多亩高山蔬菜基地,涵盖高山四季豆、茄子、毛芋等30多个品种,直销上海、杭州等地,直接带动当地村民年人均增收超过4000元,小康之路越走越宽。

像郑庄村这样的村子,在丽水比比兼是。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周边城市旺盛的消费需求,给丽水生态农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九山半水半分田”的丽水,实现了从传统粗放农业大步迈向现代生态农业的转变。

在景宁,“天然蜂场”家地乡共有1000多种野花一年四季接力绽放,当地家家户户养蜂,不论是房前屋后,还是田间山头,都能见到小蜜蜂忙碌的身影;而在东坑镇桃源村,一条种植葡萄、猕猴桃、红心李、桃子和梨等水果的“水果沟”远近闻名,带动了乡村旅游产业,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聚宝盆”。

在青田,在仁宫乡彭湖村家庭农场采摘下的杨梅经过真空包装,通过全冷链运输发往国外,一颗售价10元还供不应求;小舟山村“稻鱼共生系统”产出的稻鱼米在去年“中国·黑龙江第三届国际大米节”的品评品鉴活动中,一举斩获金奖。

同样是“靠山吃山”,今昔大不同。全市已形成九大农业主导产业,培育了茶叶、食用菌、高效笋竹林3个百亿级产业和48家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如今,丽水香茶、丽水食用菌、高山蔬菜、特色瓜果等成为了全国人民津津乐道、放心购买的“丽水山耕”生态农产品,“丽水山耕”也培育成为全国首个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

为了进一步推动农业标准化生产,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和绿色生态,进而培育壮大品牌,丽水采取最严的准入制度、销售登记、使用管理、质量管控和惩戒措施,全面严格管控肥药投入,三年来,一场“对标欧盟标准”的农药化肥全新“革命”在丽水大地上演。

通过对标欧盟,丽水梳理出我国批准登记使用的农药696种,其中在我国批准而在欧盟被撤销登记使用的农药共158种。根据综合评估,丽水提出禁限用农药105种,不建议禁限用农药53种,禁限用农药拟替代农药目录112种,以满足农业生产需求。截至目前,丽水已推出禁限用农药4批共152种,完成欧盟撤销登记并列入建议清单的105种农药已全部禁限用,提前实现了欧盟撤销登记的农药品种减少三分之二的目标。

同时,搭建“花园云·对标欧盟肥药双控”全域在线监管平台,实现农药化肥从销售到使用的全市域、全方位、全流程精密智控。

去年,全市农资经营追溯系统覆盖率已达100%,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县和追溯体系县覆盖率也达到了100%,农药使用量比2017年减少17.68%,化肥使用量比2017年减少14.86%,“丽水山耕”农产品农药化肥管控与欧盟全面接轨。

创新“山”系品牌点绿成金

在过去很长一个时期,丽水农产品品类多而分散,主体虽不少但实力普遍偏弱,如何利用区域公用品牌发挥构建乡村产业体系、促进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丽水给出的答案是:探索创新为丽水生态产业背书的“丽水山耕”“丽水山居”“丽水山景”等区域公用品牌。

“2015年初,第一批纳入溯源系统的甲鱼上市了。我的甲鱼终于获得了市场的认可。”作为授权使用“丽水山耕”品牌的第一批企业,云和县清江生态龟鳖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卜伟绍说,有了品牌加持,每公斤有机甲鱼卖出了600元的好价钱,年销售额超过了300万元。

当“丽水山耕”整合丽水优秀农业主体之时,“过云山居”“云端觅境”等一个个网红民宿也开始在丽水山乡里涌现出来。2015年,“丽水山居”民宿区域公用品牌正式被提出,从此,这些民宿也都拥有了共同的名字。2019年4月,“丽水山居”民宿区域公用品牌集体商标注册成功,成为全国首个地级市注册成功的民宿区域公用品牌。

一栋栋闲置的“废居”转变为一座座致富的“金屋”,丽水乡村旅游的热度不断升温,形成了以“丽水山景”为品牌的山区全域旅游新图景。

“丽水山耕”“丽水山居”“丽水山景”“丽水山泉”……着眼于实现共同富裕,推动绿水青山可变现、可增值、可持续,拓宽生态资源产品化、产业化变现渠道,丽水持续促进“山”字系品牌集成发展,让曾经“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生态农产品、田园民宿、乡村旅游大放异彩。

“丽水山居”推行“生态价”,不仅卖民宿服务,还卖好山好水好空气,实现生态产品“明码标价”,莲都下南山古村落开发成为全国样板。目前,全市累计培育民宿3380家,近三年年均接待游客超2500万人次、累计营收超90亿元。

“丽水山泉”偏硅酸高、钠含量低,口感甘醇清冽、柔顺爽滑。今年初,丽水区域性公共品牌“丽水山泉”正式登台亮相。今年4月,“丽水山泉”高端饮用水再扩大生产基地正式落户龙泉市查田镇。该项目总投资约3亿元,远期规划每年60万吨矿泉水产能。该基地预计将于今年年底正式投产。4到5月,“丽水山泉”与多方签订营销推广协议,并已经进入一部分丽水的民宿,5月16日,“丽水山泉”首家品牌形象店在丽水市区开业。

……

丽水“山”字系品牌的效应在于,跳出一产看“山耕”,跳出农业做文化,让“山景”借“山耕”走出山门,让“山居”借“山耕”扮靓民宿,有效带动生态精品农业、全域旅游等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

截至2020年底,全市提升“丽水山耕”背书农产品315个,新建600基地24.11万亩,实现“丽水山耕”农产品年销售额108.53亿元,平均溢价率达30%,“丽水山耕”连续三年蝉联中国区域农业品牌影响力排行榜区域农业形象品牌类榜首;全市发展农家乐民宿3380家,从业者近3万人,全年接待游客2205万人次,营收22.7亿元。今年“五一”假期,全市农家乐民宿市场强势上扬、消费火爆,出现一房难求的现象。

数字赋能助推产业换道超车

智能综合气象站、土壤剖面水分仪、智能虫情测报灯、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智能化防霜风机……在莲都区大港头镇北埠杨山村的“数字茶园”里,现代化设备一应俱全,实时监测着基地温湿度、土壤墒情等与茶叶种植密切相关的信息。

“这些监控数据信息,最终都会在‘丽水山耕’数字化平台这一‘智慧大脑’上实现整合,经过精细分析后再反馈回给基地,便于管理者有的放矢地调节温湿度、配水施肥等。”莲都区农业农村局乡村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吴俊锋打开“莲都区‘丽水山耕’数字化平台”的数据告诉记者,“这些是茶园的虫情简报、气象检测、土壤墒情,可以看到茶园的风向风速、空气温度湿度、土壤温度水分等检测数据。每天8时、12时、16时,系统还会自动拍摄茶园情况,并形成动态视频,持续监测茶叶生长过程。”

像北埠杨山村的“数字茶园”这样,从“靠天吃饭”到精准预判,以数字赋能助力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正在丽水悄然发生,这股熊熊燃起的“数字火种”,正在丽水各地形成燎原之势。

在龙泉,食用菌种植业占据重要地位,是农民增收的第一大支柱产业,菌菇产值超10亿元,连续十余年占当地农业总产值的1/3以上。如今,这一产业正在实施数字化改造。

“这些年,随着国内食用菌市场的竞争加剧,龙泉食用菌产业面临巨大的压力。之前,已建成一批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基地和菌菇棒工厂,具备一定的数字化基础。”龙泉市农业农村局食药用菌产业办公室主任何建芬说,要冲出重围,走数字化道路尤为关键,“只有将数字经济全面赋能食用菌的生产、加工和销售等各环节,产业才能真正具备竞争优势。”

2019年以来,通过一系列产业数字化服务能力提升、特色农业数字化发展转型等方案的实施,龙泉食用菌产业面貌焕然一新。去年,龙泉与阿里巴巴合作通过数字乡村建设,找到了高收益的食用菌产业升级路径——从选品、包装、销售到履单的供应链体系的标准化改造。

阿里巴巴不仅派遣专业团队深挖优质产品,为龙泉食用菌进入电商、新零售渠道量身定制了一套全新的分拣分级标准,还从外观、色泽、香味、干湿度、完整度等多个维度进行考量,设置了3个品质等级分别以对应线下大宗通货交易渠道、线上高品质渠道、新零售精品渠道。同时,还在宁波为龙泉食用菌建立了发往全国的中转站。

“由专业团队把控产品质量,不仅利于订单的集中化管理,有力地保障了消费者体验,更使包装、物流成本降低了30%左右,使龙泉食用菌在确保品质口碑的前提下,全面提高了价格竞争力、扩大了市场占有率。”何建芬说。

如今,数字化赋能农业产业的应用场景在丽水比比皆是。

在丽水郎奇农家乐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的数字化蔬菜大棚里,不再是传统的种植方式,这里已经变成一个集温室大棚控制、智能水肥为一体的数字化“蔬菜工厂”。

记者注意到,数字化蔬菜大棚内的监控仪表不仅显示当下温度,同时对空气的湿度以及土壤的温度、湿度等信息都进行着实时监控,所有的监控数据都在“莲都区‘丽水山耕’数字化平台”记录并整合分析。

“这一数字化种植模式,依托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将室内温、光、水、肥等诸多因素综合协调到最佳状态,实现产品生产提质增效。”丽水郎奇农家乐农产品专业合作社金林美说,“预计每平方米温室一季可增产30%以上,可有效节水、节肥、节药,使整体能耗降低15%-50%。”

“智慧茶园”、“智慧工厂”、数字化改造……目前,丽水数字农业正在向各农业产业层层递进。数字赋能农业产业,传统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形象正在被改变,“田间地头”的数字化变革正在丽水山乡倍道而进。

来源:丽水日报 记者 沈隽 通讯员 张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