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百年·连载丨《天路叙事》01

2022-04-14 12:52:48热度:70°C

 

蒋蓝 著

自古成都是重镇

川藏公路是古代川藏线的现代升级,是川康公路和康藏公路的统称。川康公路建于20世纪30年代,1950年开始修建康藏公路。1955年四川、西康合省后称川藏公路,起于成都,止于拉萨。

蜿蜒于世界屋脊之上的川藏公路,创立了很多世界第一:它是新中国建立时的头号重点工程,也是闻名世界的伟大之路。公路的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更是世界上起伏最大、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公路。人民解放军、工程技术人员及沿线各族人民,不惧牺牲,勇于奉献,历时近5年建成了川藏公路,书写了世界公路史上的壮美华章。

据《成都市交通志》记载,汉代的成都已是著名的丝绸生产地,成都丝绸连同其他蜀地特产通过民间商人从成都至临邛(今邛崃)的道路,南下永昌,经畹町出国境贩运到掸国(缅甸)、身毒(《康熙字典》的解释是:“身毒,一名捐毒,又名天笃”,“今之天竺,盖身毒转为天笃,笃省文作竺,又转为竺音”)等国,再经印度市场转销至其他欧亚国家。这条从成都出发到印度的贩运道路,史家称为“蜀身毒道”。

在遥远的身毒市场,商人用成都丝绸和漆器、武阳铁器、临邛铜器等换取当地的宝石、翡翠、犀角、象牙,或直接从欧洲商人手中换取黄金。由于当时以蜀锦为主的蜀丝绸已闻名中外,以大秦(罗马)商人为主的欧洲商队不惜长途跋涉东到身毒贩回丝绸,后来部分精明的商人便沿“蜀身毒道”直接来中国成都购买丝绸。希腊人撰写于公元1世纪80年代的(东汉时期)《爱利脱利亚海周航记》,记述了作者到中国成都购买丝绸的经过:“过克利斯国(今缅甸白古)抵秦国(中国)……有大城曰秦尼(成都)……由此城生丝、丝线及丝织成之绸缎经陆道……而至巴利格柴(印度孟买附近巴罗赫港)。”古代希腊人和罗马人称中国为赛里斯国(Serice),居民为赛里斯人(Seres)。赛里斯国意即丝国。

“蜀身毒道”一直成为中国丝绸外销的南方通道,它的形成时间早于西北方向的丝绸之路,史家称之为“南方丝绸之路”。到清末民国初年,这条南方丝绸之路仍很繁荣。晚清成都府华阳县令周询记载:清末成都所织绸缎不仅销售国内,还远销“暹罗、安南(即泰国、越南)等地”。十几年前,著名巴蜀历史学者段渝指出:“英语China—词最早出现在印度文献中,原并非瓷器而是指中国蜀地所产丝绸。”这一独出机枢的发现对于成都来说,意义无可估量。

古代成都通往藏区的道路至迟形成于唐代,此路与南方丝绸之路从成都至雅安一段是重合的。在唐代,成都通雅州(今雅安)的道路已向西延伸进入吐蕃地区,成为朝廷与吐蕃之间交往的通道。宋代朝廷设“茶马司”,用蜀地茶叶和蜀锦等物品由此道运去换取吐蕃的马匹,称为茶马贸易。明代为迎接西藏前来送贡礼和进行商贸活动的藏族人,特在成都郊外通藏路口建红牌坊,设红牌楼场镇。据《华阳县志》记载:“红牌楼堡距县南十里,明嘉靖中蜀王于此建坊,名曰红牌坊。”从清代开始,在藏区打箭炉置藏汉互市进行物资交流,故成都通藏大道又称“炉藏大道”。

作者简介

蒋蓝,诗人,散文家,思想随笔作家,田野考察者。朱自清散文奖、人民文学奖、《黄河》文学奖、中国报人散文奖、西部文学奖、中国新闻奖副刊金奖、四川文学奖、布老虎散文奖、万松浦文学奖得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委员,四川省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主任,四川省诗歌学会常务副会长,四川省散文学会特邀会长,成都市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已出版《黄虎张献忠》《成都笔记》《蜀地笔记》《踪迹史》等文学、历史专著。曾任《青年作家》月刊主笔、主编,现供职于成都日报社。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关注:ihxdsb,报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