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观察中国平安释放数字化转型红利,全面赋能实体经济

2022-04-14 07:36:43热度:73°C

 

“此茶只应紫金出,天下茶人莫辜负。”如今,一片小小紫金茶叶背后,却连接着由地到空的星云物联网。撑起这张网络的,不是人们传统印象中的科技机构,而是一家金融集团——中国平安。

紫金蝉茶是近年兴起的特色茶,茶香中蜜香和熟果香浓郁,而其最核心的秘密,就在于要选用被小绿叶蝉咬过的嫩芽。由于小绿叶蝉只能生长在无污染的环境中,所以对茶园管理的要求非常高,经营者需要对自己茶园每一块地的茶叶生长状况都了于指掌。如此精细的管理如何实现?

对于茶园经营者温伟兵来说,现在只要查看手机上的“数字乡村小程序”,就可以了解自己茶园所有茶叶的生长状况。

温伟兵的茶园装有平安“智慧农业”科技仪器,它连通“平安一号”卫星,能随时监控茶园的土壤微元素含量、空气和水的质量,大大减轻了茶园的劳动强度,提升了管理效率。

“通过建立物联网设备,把数据传输到卫星上去,再回到地面及时指导农户的生产经营。”平安银行当地机构负责人表示,“这样一来,虽然会增加我们的经营成本,但我们认为这是必须付出的。”

为此,中国平安成为中国第一家将物联网通信卫星发射到太空的金融企业。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建设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推进5G规模化应用,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智慧城市、数字乡村。

《“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明确了操作主线,以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主线,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向来矗立行业潮头的中国平安集团,与国家战略同频、同步、同向,近年来一直在布局数字化转型,构建了集金融服务、数字科技、医疗健康、智慧城市等于一身的生态圈,以金融+科技的双轮驱动,向实体经济赋能。

截至2021年12月末,中国平安综合运用保险资金、银行信贷及资产管理等金融资源,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累计运用资金逾5.9万亿元。

中国证监会原主席肖钢指出,数字产业金融是未来数字经济发展主战场。产业数字化离不开金融的支持。近几年,中国数字金融在零售、消费、支付领域发展迅速,特别是金融机构利用数字技术发展普惠金融取得了较大进展。

专家普遍认为,数字金融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机制是降低交易成本和提高金融服务的触达性,将被传统金融体系排斥在外的中小客户群体纳入进来,从而发挥其促进存贷业务和消费增长的作用,达成普惠效应。

而对于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来说,除了技术与资金的支持,人才同样是成败的关键,并且已成为亟待突破的瓶颈。

鉴于此,中国平安基于自身数字化转型时所积累的经验,开始向外部提供数字化人才培训服务,实现从融资到输智的数字化服务链延展。

在中国平安集团董事长马明哲看来,数字化不仅仅是一种技术革命,更是一种认知革命,是人类思维方式与行为模式的革命。对企业经营而言,数字化将在战略、组织、管理、运营、人才、服务等方面,带来思维模式上的巨大颠覆与产业实践上的系统变革。

十三分钟放贷,打破数据孤岛

小微企业是实体经济之基、民生就业之本,但在当前疫情下,生存遭遇挑战,原本就存在的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更为凸显。

但在广东经营着灯饰厂的黄先生,却仅凭着手机操作,就获得了一笔100万元的无抵押贷款,开有一间灯饰厂。

2022年3月,疫情反复之中,黄先生正在为出口订单焦虑。“我们公司平时都是做出口订单,现在疫情严重,订单都少了很多,单子接多了又怕工人来不及做完交货,也怕经济环境影响收不到货款。走进了死循环,生意难做,但工资还得照发。”

黄先生表示,“通过平安普惠陆慧融APP申请贷款,放款很快,全程手机操作,100万就到账了,缓解了公司这段时期的窘境。”

过去小贷无抵押借款流程行业平均用时60分钟,期间需要超过300字段的文本输入,60余个申请页面,还有6个需要等待的环节。因流程复杂,平安普惠2021年推出一套AI智能贷款解决方案——“行云”。该方案以人工智能为核心,对小贷业务流程进行改造,可实现最少零文字输入、全程拟人AI面对面服务体验,大幅降低等待时间,将小微客户借款申请流程断点减少47%,申请流程平均耗时降低44%。

据悉,自2021年12月至今,已有16万小微企业主通过“行云”方案成功获得贷款服务,从申请到放款最短一笔仅13分钟,享受到“行云流水”的体验。

流程改造直接提升了放贷效率,而这背后是新的数据平台的构建与资源整合。金融数字化支持实体经济的命题中,如何通过金融的力量解决生产要素“流动不畅”问题,实现供给与需求的联通是关键。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CAFI)发布的《构建普惠金融生态体系: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报告(2021)》认为,解决小微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首先要解决信用信息的不对称问题,突破点在于金融机构针对信用信息评价机制的局限性。传统的微弱经济体往往属于征信白户,传统金融机构的风控模型无法有效对其进行风险识别。而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微弱经济体在互联网平台积累大量的数据,而金融科技通过用户的非金融信息和数据,拓展信息深度和广度,提升风控有效性,在实现数据和信息可用不可见的隐私保护基础上,对其进行风险识别并给予一定的信贷服务。当微弱经济体通过互联网平台产生的信贷数据可以纳入征信后,则有效解决了征信白户的问题,提供了传统金融机构为其服务的可能性。金融科技成为了金融机构向普惠金融延伸的跳板。

平安集团旗下金融壹账通提供技术支持的广东省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利用区块链技术独有的不可篡改、加密状态下交叉验证的特点,正在逐步打破中小企业和商业银行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难题。

据接近金融壹账通的人士介绍,“广东省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实现了与政府数据的打通,包含不动产登记信息、各类许可证信息、工商登记信息、企业黑红名单信息、员工社保信息等,为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遇到的数据真实性存疑、多方数据难以共享等难题提供了智慧化的解决方案,在保护隐私的同时实现了多方数据的联动,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和融资慢问题。”

据了解,金融壹账通为广东省中小企业融资平台的底层技术还包括隐私计算,有助于建设数据安全共享规则与机制。金融壹账通总经理助理顾青山表示,在隐私计算的协助下,数据化转型的建设目标逐渐清晰,即打破数据孤岛形成有效的数据协作;保障数据来源可信,并降低交互门槛。

星云物联网:数字增信小微企业

2021年8月,浙江杭州的钢材贸易商洪先生,通过平安银行的供应链金融服务,获得贷款3000万元,用于补充运营资金。于是,他增加了钢材采购量,预测其每吨能多赚300、400元。

在过去,像洪先生这类上下游一级供应商的非核心小企业,很难通过供应链金融获得融资。因为银行无法实时监控到其真实的库存情况,无法进行风控,故而不太愿意给这类企业放款。

实际经营中,钢贸生意资金占用量很大,钢材库存基本上每天都在进出,融资难、融资贵是钢贸行业面临的普遍难题。

如今,这一融资瓶颈被平安的星云物联网所突破。

万物互联 星云平台

2019年平安银行实施“星云物联计划”,将物联网、AI、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融为一体,并于2020年发射金融界第一颗物联网卫星“平安1号”。

一方面,平安银行通过卫星物联网技术,在入库、盘点、出库等环节可进行实时数据监控,实现了仓储场景的信息透明可控,满足了金融机构贷款风控需求,可为企业精准放贷;另一方面,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的运用,实现了企业的数据资产积累及管理能效的提升,促进了实体企业的数字化升级。

平安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症结之一在于此类企业多数是三无企业,即“无信用、无账本、无抵押”,在传统抵质押逻辑下,较难获得金融资源。此外,受产业链条长、跨区域业务众多、异地授信交叉、尽职调查困难、应收账款小额高频等因素影响,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普遍面临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平安银行自主搭建的“星云物联网平台”,完善了新型供应链金融模式,以数字信用补充抵质押信用,为处于产业链末端的中小微企业提供线上化、自动化的金融服务,有助于解决上下游中小企业流动性危机,压降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

除了本文开头所提到的紫金蝉茶,四川油橄榄、陕西苹果、甘肃金丝皇菊、广西肉牛……借助“星云物联网平台”,平安智慧农业项目已登陆全国各地。

平安智慧农业生态平台遥感测算碳汇损失

截至2021年末,平安银行自主搭建的“星云物联网平台”接入物联网设备超1100万台,服务企业客户超12000户,支持融资发生额超3000亿元。

2022年2月27日,平安银行再次发射“天启星座19星(平安2号)”物联网卫星。与“平安1号”相比,“平安2号”采用了新的通信体制,在技术与性能上有了进一步的突破,通信链路更加稳定,通信成功率更高。

“平安2号”卫星成功发射升空

平安银行公司业务总监、交易银行事业部总裁李跃介绍,“‘平安2号’是一颗物联网通信卫星,能够不受地面通信的限制,收发地面卫星物联网设备终端的数据,比如偏远地区的工厂设备运行状态、牧场动物的生命体征以及车船的行驶轨迹等,将获得授权的经营数据及时传送给银行。”

专业人士评价,中国平安充分运用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重塑供应链金融,开创了增信新模式。

数字化农业金融,维稳国计民生

数字普惠金融解决了“短、小、急、频”的贷款需求,支持了微弱经济的持续经营。而保险的保障与增信功能对于微弱经济体的发展具有“减震器”和“助推器”的双重意义。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院长贝多广认为,真正到了农村,越是收入比较低的农户家庭越需要保险。

“信贷与保险相比,保险是更为农户所需要的一种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因为他们经常面临各种潜在的风险冲击,至少要有个保底,风险的底线要能够守住,这方面保险产品能够发挥基本的保障功能,有利于农户在生产活动中改善其脆弱性,可以可持续发展。”贝多广认为。

中国农业保险标分散,农户抗风险能力弱,总体而言,农业保险属于占用人力较多,而且风险管理复杂的品类。为了解决农业保险中的痛点,平安产险近年来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卫星遥感、无人机、远程查勘等技术手段,健全精准高效查勘定损机制,提升农业保险理赔效率。

例如在农险承保时,平安产险业务人员通过移动终端设备采集客户基本信息、线上公示、电子签名、在线缴费等操作,数分钟即可完成线上投保,基于0CR识别、人脸等生物识别技术可快速识别客户信息,简化信息录入等流程,实现证件上传和票据的识别时间仅0.4秒,准确率达到98%以上。较传统的人工核保方式可节约80%的时间成本、50%的人力成本。

在理赔时平安产险也运用数字化新技术来测定损失,例如针对育肥猪保险,养殖户分布散,位置偏远等问题,通过“千里眼”远程视频指导农户自助查勘,快速科学测定损失,15分钟赔款到账,助力生猪稳产保供。该技术已经在湖南浏阳等地进行了运用。

除了承保和理赔之外,数字化也在农业保险防灾减损方面也作了有益探索,例如平安产险研发作物遥感长势监测平台,通过10m*10m分辨率的卫星遥感影像,定期(7/8天)对承保区域作物长势进行监测;同时,对比该区域作物历史长势情况,帮助政府、农户农企及时知晓、客观分析承保区域内当期标的风险的变化情况,强化保险标的的全生命周期风险监测与管控能力。

2020年疫情期间,平安产险结合卫星遥感和实时气象监测技术,对湖北宜城全境冬小麦进行全生命周期长势分析,为当地政府提供易发病虫害和药物建议等减灾减损措施,护航湖北春耕复产。

从融资到输智,破解数字化人才困境

科技已成为中国平安的战略支柱,而人才是一切的支点。截至2021年12月末,中国平安拥有超11万名科技业务从业人员、超4500名科学家的一流科技人才队伍。中国平安科技专利申请数较年初增加7008项,累计达38420项,位居国际金融机构前列。

来自IDG对2000位跨国企业CEO的调研显示,超50%的全球1000强和中国1000强企业把数字化转型作为战略核心。大型企业数字化转型需求迫切,数字化人才培养工作面临挑战。

平安知鸟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大型企业数字化人才培养存在以下挑战:

第一,数字化战略落地难。数字化战略决策传递不力,员工意识跟不上,员工能力与战略需求之间的差距亟待解决。

第二,业绩提升难。实训少,培训知识难以快速转化为产能增长。员工在数字化业务场景中遇到的实际困难,缺少支持。

第三,企业缺少对数字化员工个人成长晋升的关注,培训形式陈旧,内容枯燥,难学难用。

第四,数字化成效提升难。数字化人才培养无的放矢,边做边试,重复建设,难见成效。企业培训的成果缺乏量化评估指标和监控手段。

除此之外,数字经济存在与实体经济融合渗透深度不够、区域发展不平衡、高级人力资本不足以及制度体系不完备等问题。

而作为国内较早进行数字化转型的企业,中国平安做了大量数据归集、业务整合等多方布局。在这一过程中,平安发现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数字化时代新的业务逻辑和新的业务形态之间,存在巨大的不兼容。由此,中国平安整合集团内部科技条线资源,推出知鸟移动学习平台。

平安知鸟建立的一套AI、大数据驱动的多维度数据、分析和评估模型

平安智慧城市智慧教育部副总经理秦国炜介绍,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企业会发生很多营销策略的调整,不管是前端的销售服务人员,还是后端的产品设计人员、商业模式设计人员,知鸟利用数字化技术优势,把各种培训的功能拆解到企业整个的业务管理的流程中间,做一些更精准的提升或者训练。

“比如连锁零售型这类企业大量的需求是需要有快速的门店扩张,它会需要培养很多准店长,然后快速在门店产生价值。在这个过程中间,知鸟就会结合学习地图设计等模式,帮助它去快速孵化一些新人店长,让新人店长能够具备去经营管理一个连锁门店的能力。”

迄今,平安知鸟累计服务政企机构超1800家,注册用户超5600万,平台应用人次超16.1亿,在数字化职业教育领域形成了广泛影响力与引领力。

作为中国民族金融代表的中国平安,其发展数字经济一直坚守服务实体经济的本分,坚守服务国计民生的立业初心,也完成了由商业企业到社会企业的价值迭代。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创作者,不代表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