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早文字记载我国人工种茶的地方说中国名茶

2022-04-13 23:05:08热度:76°C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是人间烟火,生活必备,即使为人处事,接人待物,都与其有关。

尤其是用茶者,无论自饮,还是待客,都颇显传统文化传承。

大凡文人雅士,雅致一点:琴棋书画诗酒茶,不仅人间烟火,有茶,显得高雅,三五围炉,显得有情,再话桑麻,谈天说地,显得有趣。

话说盛世茶兴,那是丰衣足食后的精神传承。

盛唐时,茶圣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著《茶经》,是为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叶的专著。“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周鲁公”。

《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荼就是古时候茶的称呼。而神农就是炎黄二帝中的炎帝,作为炎黄子孙,吃水不忘挖井人,保留对祖先的敬畏和崇敬,而不是将其归于虚无缥缈之中。

因此,炎帝神农氏乃称“茶祖”实至名归。

《茶经》提:“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

早在商末周初,华夏已有种茶、产茶迹象,东晋常璩(qú)《华阳国志.巴志》称:周武王灭纣后,巴地出产的“......丹漆、荼、蜜......皆纳贡之”。

由此并根据专家实地考察,可证,中国是茶叶的原产地,南方,即中国南部,包括中国西南部,即云贵川等地是茶树原产地中心之一。

据古籍、古碑、综合宋代王象之《舆地纪胜》、明代杨慎《杨慎记》、清雍正《天下大蒙山》碑、清代刘喜海辑录《金石苑·宋》、清雍正版及嘉庆版《四川通志》、清光绪版《名山县志》、民国版《名山县新志》记载,西汉甘露(前53—前50)年间,吴理真在今名山区蒙顶山上寻得野生茶树,亲手植于蒙顶上清峰。

"灵茗之种,植于五峰之中,高不盈尺,不生不灭,迥异寻常",当时被人们称为仙茶。

这是我国人工种茶最早的文字记载。

吴理真,也成为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种茶人,被茶业界认定为“植茶始祖”。

1186年,宋孝宗淳熙十三年,宋孝宗封吴理真为“甘露普惠妙济大师”,并将他植茶之地封为“皇茶园”。

唐代《国史补》中将蒙顶茶列为贡茶之首。

至此,亦出现了很多赞美蒙顶茶的诗篇。

唐朝诗人白居易在《琴茶》一诗众写道:“琴里知闻惟《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

唐朝诗人黎阳《蒙山白云岩茶》诗中称颂“若教陆羽持公论,应是人间第一茶。”

宋代文人《谢人寄蒙顶新茶诗》:“蜀土茶称圣,蒙山味独珍。”

文彦博在《谢人惠寄蒙顶茶》诗中云“旧谱最称蒙顶味,露芽云腋胜醒醐。”

出自元代文人李德载《赠茶肆》(中吕·喜春来)曲:“蒙山顶上春来早,扬子江心水位高。陶家学士更风骚。应笑倒,销金帐,饮羊羔。”元曲中的“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

明代钱椿年《茶谱》中记述:“茶之产于天下多矣!剑南有蒙顶石花,湖州有顾渚紫笋,峡州有时涧明月……其名皆著。品地之,则石花最上,紫笋次之……”

清朝赵恒叶留有“色淡香长自仙”的佳句。

五代毛文锡《茶谱》记载:"蒙山有五峰,环状如指掌曰上清,曰玉女,曰井泉,曰菱角,曰甘露,仙茶植于中心蟠根石上,每岁采仙茶七株为正贡"。

从唐玄宗天宝元年起,蒙顶山茶即被列为朝廷祭天祀祖与皇帝饮用的贡茶,有诗曰:“蒙茸香叶如轻罗,自唐进贡入天府”。

蒙顶茶作为贡茶,一直延续到清朝,达千年之久。

年年岁岁采制贡茶,极为神秘。

每逢初春发芽,县官即择好吉日,穿上朝服,率领僚属并各寺院和尚,敲锣打鼓,上山朝拜“仙茶”。

待烧香礼拜之后,开始采摘茶芽,规定先采三百六十叶,交制茶僧负责炒制。炒制时寺僧要一边盘坐诵经,一边在釜中翻炒,然后用炭火焙干,贮入两个银盒中,快马送京,以供皇帝祭祀天地祖宗之用。

凡上清峰茶树上采摘的仙茶,称“正贡”,其他山峰上采下的芽叶统称“凡种”。

仙茶采后即采“凡种”嫩芽,制成二十斤,装十八锡罐,陪贡入京,称为“陪茶”专供帝王享受。

据《名山县志》载:蒙山贡茶园,全由山上寺僧掌管,分工精细,各司其职,负责到底。山上还专门筑有“石屋”,供采制贡茶之用,今蒙山上仍有“贡茶石院”的遗迹。一千多年来,蒙山名茶一直成为帝王将相的专利品,广大劳动人民有采制之义务,而无享受之权利。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蒙山建立了国营茶场,垦复和发展了几千亩茶园,先后生产了甘露、石花、黄芽、米芽、万春银叶、玉叶长春等名茶,深受国内外市场欢迎。

人们称赞蒙山茶是:万紫千红花色新,春报精品味独珍。银毫金光冠全球,叶凝琼香胜仙茗。

而今,正如唐时刘禹锡的《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所感,旧时皇宫茶,今入百姓家。

当我们三五好友或是亲人团聚,围炉茶叙时,是因为生活的美好,人间值得,尽管我们如此努力的打拼,用手中一杯「蒙顶甘露」清茶,敬那些为我们值得尊敬的人。

敬努力打拼的你。

所谓

围炉者,志趣相投,或亲或友,聚也! 茶叙者,谈天说地,分享,何止于茶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