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之茶武夷大红袍有7种说法,你赞同哪一种

2022-04-13 14:17:08热度:107°C

(本文节选 作者:詹梓金 福建农林大学福州)

针对武夷山茶区和岩茶市场, 对大红袍茶的名称长期存在多种说法, 比较混乱。现根据本人的认识和理解做点解释。大红袍归纳各方说法, 大概有以下七点↓↓↓

⑴大红袍是有性系, 只有九龙窠6株母树采制的才是大红袍。

⑵大红袍的无性系后代, 制茶品质一代不如一代。

⑶大红袍、奇丹、北斗采制的岩茶都称大红袍或各为大红袍。

⑷真正大红袍已经不在了, 现在的所谓大红袍是后人补上的。

⑸大红袍母树2号株, 即史料上记载的, 原母树三株中的正本株, 亦称奇丹。经扦插繁殖在生产上推广的岩茶才是大红袍。2012年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为大红袍茶树品种。

⑹武夷山传统上由厂家精选顶级岩茶拼配而成的商品, 也称大红袍。

⑺北方茶市把岩茶统称大红袍。

第一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对的,也是多数人所认可的。

但每年采制数量很少,顶多0.5一1kg毛茶。常为希缺“贡品”,市场上根本看不到(母树大红袍从2006年开始就不允许采摘了)。与现实市场中所拥有的商品大红袍无法相比。九龙窠现存的六株母树,经研究其中的1号、5号株同源,2号、6号株同源。这样实际上只有1、2、3、4号株各为不同源。

目前已知2号为正本株。其性状优良,品质优,经无性繁殖,后代种植面积大,经济效益好。其余三株前人和今人均未作过研究。

九龙窠大红袍母树历史上记载只有3株,而今为何变成6株?据罗盛财著《武夷岩茶名丛录》一书记载:“原有母树4丛…1980年建九龙窠名丛圃的同时,在大红袍原处联接石砌填土梯层,补植母株大红袍2丛,致使大红袍现有母株,6丛。大红袍曾有正、副本之分,现以第2丛、第6丛及其无性系为大红袍代表种群。”文中所提母树4丛,实际是3株,后又加种1株即第4号株何时何人种植不详。

第二种说法

第二种说法,认为用正本母树大红袍扦插繁殖的后代,制茶品质一代不如一代。这种认识和说法是非常错误的。发展大红袍是武夷山市政府和广大茶农的心愿。武夷山的科技工作者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开展对正本母树进行扦插繁殖试验,1994年曾组织省专家进行过鉴定。对扦插繁殖的后代,种植在岩区内采制的大红袍与九龙窠亲本母树采制的进行感官审评,对比品质很相近。但种植在非岩区,如外山生产的无性系大红袍,品质就有优、次的差别。

这是环境条件造成的品质差异,并不是无性繁殖引起的差异。其他品种也亦同理。对乌龙茶而言,优质产品与良种关系极为密切。而这些良种无一不是无性系,均是用短穗扦插法繁殖的后代,是乌龙茶品种推广生产的基本途径。只有这样才能使良种的优良品质稳定,代代相传。如武夷水仙、肉桂、安溪铁观音等。它们都有上百年至几百年历史,一直都表现优质特性。因此硬说大红袍无性系后代的品质一代不如一代,实是无稽之谈,没有科学根据的。

第三种说法

第三种说法,大红袍、奇丹、北斗采制的岩茶都称大红袍或各为大红袍。作为商品只有制作精良品质优异或再经过拼配处理,品质达到大红袍水准,也称大红袍是可以的。但若以茶树品种称就有不同。这里要从追溯“奇丹”的来由说起。据林馥泉1943年“武夷茶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一文称,九龙窠大红袍自出名后,名声越来越大,每天前往游客络绎不绝,无不为之一睹方容为快。天心庙和尚为避免游客好奇不爱护,遭致损坏,故把九龙窠半岩上三棵母树另取名字叫“奇丹”。这样看来奇丹是母树大红袍2号株的别称,二者是同物异名,均为正宗大红袍。

北斗则是另一种名丛,与九龙窠大红袍母树没有亲缘关系。武夷山曾有茶人以北斗,采制岩茶品质也优,当作大红袍出售,这并没有错。但若把北斗名丛当成大红袍品种或等同大红袍来认识就错了。根据武夷山市茶科所老所长陈德华的研究,认为北斗的株形比同龄大红袍高大,叶片也大,但分枝、叶较稀,春芽萌发期早一星期。综合品质逊于大红袍,因此北斗不是大红袍。有人说九龙窠6株大红袍母树,1号株是雀舌,3号株是北斗都是缺乏证据的。我们曾用4株大红袍母树和北斗1号作基因分析,结果表明,北斗1号与大红袍母树之间没有亲缘关系。

第四种说法

第四种说法,真正大红袍已经不在了,现在的所谓大红袍是后人补上的。这种说法更是以讹传讹,长期来迷惑了不少人,无疑对大红袍形象造成极大伤害。笔者最近查阅一些史料对这个传闻感到也不是空穴来风。

现象一:根据林馥泉《武夷茶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一文,在附篇中记大红袍一节里记述“又传昔时大红袍计十株,于贡茶夹少许入贡,为元时某帝所尝识~~~复敕回山采制,全数入贡,每年贡额十斤。一年寺中僧侣商议避贡,随由一僧,亲提斯茶三斤见帝,帝骇然,询其故,僧告以大红袍受天灾,十已枯其七,仅存三株,贡额遂减,僧归果见枯七株,仅留现存的正副本三株,凡此种种传说,均属无稽之谈。”文中林馥泉还提到马头岩的磊石盘陀也有大红袍等,经查考均有名无实。

现象二:据秦威著《世纪茶人张大福》一书中记述,1941年的一天,张天福跟林馥泉来到九龙窠,看了在半山崖上的三棵大红袍——奇丹,旁有石刻大红袍三字,~~~他还看了在附近不远处的另一棵大红袍,而这棵是独处一隅的茶树,给张天福留下深刻印象,~~~因为当时天心寺所产大红袍茶叶,乃秘密地采自这棵茶树。到建国后的1954年张天福同省农业厅一位领导来到武夷山,去九龙窠看了半山崖上那三棵大红袍后,两人进入山沟去找那棵独处一隅的“大红袍”。转了半天结果找不到,便打听附近茶园管理者对此茶树说个究竟,结果得知由于管理此茶树者过于勤快,前年春天给下了一大簸箕草木灰,不久,这棵茶树就慢慢枯萎了。这个故事是真实的,但显然与九龙窠半崖上那三棵母树无关。据说这棵大茶树也叫“大红梅”。树丛有8条干枝,丛高135cm。大红梅也是大红袍的别称。但九龙窠半崖上三棵母树,从未听说曾名大红梅的说法。

现象三:据1921年《蒋叔南游记》中提到在武夷山大红袍有数处可见,如天心岩九龙窠一处、天游岩一处、珠濂洞一处,每年所收,天心不到一斤,天游亦十数两耳。”可见,在1921年之前武夷山便有“大红袍”茶了。但遗憾的是,游记中都没有记述这几处大红袍所在的准确地点、茶树特征及制茶品质。后来经调查,除九龙窠一处外其余地点均未发现大红袍茶树存在。只是九龙窠那三株才有记录采制全过程。这与长久以来武夷山的大红袍只作茶名,却罕见有具体茶树的记载。可理解为只有名传未见其实,或许在武夷山大红袍曾以异物同名存在的缘故。

第五种说法

第五种说法,大红袍母树2号株,即史料上记载的原母树只有三株中的正本株,亦称奇丹,经短穗扦插繁殖,推广生产的才是大红袍。

大红袍有文化性,又有科学性。它是“茶”,具有茶的一切自然属性,是“青茶之巅”,茶中之王。无论怎么说,它还是属于品牌农产品范畴。当然品牌农产品应来自优良品种。生产大红袍茶的优良品种就是大红袍,即九龙窠大红袍母树2号株,扦插繁殖的后代,迄今在武夷山已达万亩的栽培面积。

2012年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为大红袍茶树品种(福建日报2012年5月3日报道)。这在茶界是件大事,数百年来大红袍虽然声名赫赫,非常神秘和崇高,从科学角度来讲长期处于名丛地位只有其名,却没有什么真正产量。因为“名丛”,不是品种,故生产上不能推广,一直影响大红袍茶的发展。

现有茶园面积达万亩,是福建迄今鉴定茶树新品种前,试种面积最大的一个。大红袍茶的品质往往在参赛评比中显得出类拔萃,令人所尊贵。年平均售价,显著高于主栽品种的水仙和肉桂。大红袍是武夷山市的一张名片。

第六种说法

第六种说法,武夷山历史上,厂家精选顶级岩茶拼配而成的,高端产品也称大红袍。这点不仅过去是这样,今后有了大红袍品种,市场上除有正宗品种茶供应外,还应保留传统拼配的高端岩茶亦称“大红袍”进入市场。因为大红袍属于岩茶,是岩茶的姣姣者,拼配的岩茶只要能达到高档岩茶水准,不论火功高低,都具备明显的岩韵或花果香,滋味要厚而醇,香要浓而持久,茶叶要耐泡。香、味都应具有其他茶类所没有的霸气。比如耐冲泡度可冲至八、九次,尚不脱原茶之真味,尤存岩骨花香者,当然市场可以接受。

第七种说法

第七种说法,北方茶市把岩茶统称大红袍。这点亦不无道理。因为大红袍名气大,张扬它容易招来生意。

以上所列种种,意在帮助正确认识“大红袍”这个品牌。今天看来大红袍是个商品品牌,更重要的也是一个茶文化品牌。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同时也感谢作者的辛勤付出。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及时联系!

— END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