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下的芳村“名片”芳村茶叶市场四十年巨变
2022-04-13 12:09:54热度:114°C
2022-04-13 12:09:54热度:114°C
走在芳村茶叶市场的大街小巷,各类茶叶商铺并立左右,各种茶香弥久不散。这里,是中国最大的茶叶交易市场,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茶商汇聚于此,各显神通。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茶叶交易集散地,到如今的中国茶叶“华尔街”,改革开放四十年来,芳村茶叶市场在市场经济的推动、几代茶商的努力以及政府政策的扶持下,逐渐走向专业化,并成为享誉国内外的一张广州“名片”。
历史上的芳村,原名“花地”。以花命名,原因在于花是芳村的传统产业,早年便有“岭南第一花乡”的美誉。原南方茶叶商会会长陈国昌告诉界面广东记者,芳村是“先有花后有茶”,是花带动了后来茶叶的发展。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芳村主要种植茉莉、白玉兰等鲜花品种。1956年,中央轻工业部投资兴建广州百花香料厂。该厂位于芳村花地,主要生产茉莉花、白玉兰花、玫瑰花等香料,其原料由芳村地区专门供应。据陈国昌介绍,当时全国只有两家香料厂,一家位于广州,另一家位于云南。
除了供应香料厂,芳村人还可以“以花换粮”,芳村由此兴起了香花原料种植,其中,茉莉花种植的发展尤为迅速。
种植规模扩大之后,除了上交和用于制作香料,剩下的茉莉花怎么办?一些脑子灵活的当地人尝试将茉莉花与当地种植的绿茶进行混合,制作成为茉莉花茶。时间一久,芳村的茉莉花茶同样有了名气。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在盛产野生山茶的广宁县,有人听闻芳村是茉莉花之乡,一些人率先到芳村洞企石开设制茶作坊,将广宁县出产的野生山茶叶运到山村洞企石路,利用当地农民旧房作工场,大量生产茉莉花茶,由于质优价廉,深受群众欢迎,并有产品运往北方城市,甚至还远销港澳地区。
据陈国昌回忆,当时最多的时候有120多家茉莉花茶厂在此开门做生意。
茉莉花茶做起来了,然而单一的品种始终有局限,市场规模应当如何继续扩大?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让整个芳村茶叶市场焕然一新。商业气息本就浓厚的广东,在这个时候迎来了一个在物质和精神上都全面开放、彻底接纳的黄金时代,来自各地的追梦者涌进珠三角,在此书写自己的奋斗史。
除了广东本地,来自浙江、湖南、云南、福建、江西等茶商纷纷看中商机,汇聚于此,并带来了红茶、绿茶等不同种类的茶叶,第一代茶商由此形成。
陈国昌告诉记者,芳村茶叶市场的第一代茶商中,有近一半原来属于茶农,来自茶产区。“改革开放让市场一下就打开了,原本自己种茶的那批人,忽然意识到,为什么不自己把茶叶拿到市场上来卖?这样既省去了中间费用,节约了成本,还可以直接与客源对接,自己掌握价格的高低。”
作为广州市芳村华南茶业行创始人,黄朝财就是在80年代初期来到广州开拓市场的广宁茶商之一。据他回忆,80年代初期,大概只有几十家在做茶,分布比较分散。在洞企石路、龙湾路、山村等地零散有一些人在做。到了80年代末,做茶的大概有一百多家,多数是广宁人。”
1985年,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黄朝财抓住商机,成功注册了商标,开始了他的茶叶生意。如今,年近八十的他已经退休,但却是芳村茶商的元老代表。
此外,“早茶文化”的兴起对于芳村茶叶市场的形成也起到了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八十年代,广州的茶楼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原本国营的茶叶公司根本无法满足需求,不少茶楼老板亲自到芳村进行茶叶采购,由此带动这一片生意的火热,许多人不远千里来到芳村来推销茶叶。自此,芳村的茶叶生意远近闻名,来零买、批发茶叶的人越来越多,这里的商铺也由八十年代初的七八十家持续扩张,芳村茶叶市场初具雏形。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使得芳村茶叶市场进一步发展,台湾人来到芳村,并带来了其生产的配套茶具及生产工艺。
据广东省茶叶流通协会会长李勇刚介绍,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让许多台湾人开始来到大陆经商。台湾盛产乌龙茶,芳村自然就成为很多台湾人经商的首选。除了茶叶,台湾人还带来了茶杯、茶桌椅等一系列茶具以及先进的茶叶包装工艺。
“原本这里的人只知道用纸袋来装茶叶,后来看到台湾人的茶包装,好看又耐用,感觉茶叶的档次一下就提高了不少。”李会长说道,茶包装及茶具生产工艺传播开了以后,芳村除了茶叶店,还有不少茶具及其他配套产品店。
而这时候,当地人也逐步意识到市场整体规范的重要性,并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对市场进行自主规划。
时任山村村支书的陈国昌起了带头作用,在他的带领下,芳村建成正规茶叶商铺,告别了以往简易的瓦屋和设施,进入正式的茶叶商铺经营阶段,不仅对茶叶生意起了很大促进作用,同时也带动了芳村一带的茶叶商铺、市场的建设,不断地向更正规、更大型、更高档发展。
除此以外,为了保护当地的环境,陈国昌还规定,不准大排档、理发店等开在市场中心地带,“饭馆里会产生油烟、理发店会有碎头发飘出,这些都会对茶叶造成污染。现在也一样,整个茶叶市场里面除了茶叶和茶具店,其他的店都很少,为的就是保持市场的集聚性和规范性。”
而此时的茶商,除了从全国各地茶产区不断涌来的茶农,还新加入了一批“下海”商人——市场经济的发展,让一批原本属于国有企业单位如国营茶叶公司的人,打破铁饭碗,“下海”到芳村茶叶市场创业,自主经营茶叶。大量的业界精英人才,聚集在业界的风水宝地经营与竞争,进一步促进了芳村茶叶市场地发展。
九十年代后期,芳村茶叶市场不断进行升级改造,经营面积不断扩大,已基本形成了茶文化的产业市场,聚集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达1000多户。1995年,“南方茶叶总汇”挂牌成立,1997年,“广州市芳村区南方茶叶商会”成立,1999年“南方茶叶市场”开业。这一系列专业茶叶市场的成立和商业机构的到位与活动,标志着芳村茶叶市场的不断壮大与发展。
作为南方茶叶商会的第一任会长,陈国昌对南方茶叶商会的功能做了诠释:首先是服务茶商,向茶商传达各类行业资讯、销售讯息,帮助解决茶商之间的矛盾等;其次是配合政府各项政策的落实和推广;最后是制定相关行业规范和标准,推动整个芳村茶叶市场向良性有序的方向发展。
“这时候政府也进行了很大力度的扶持,有两件重要的事情,一是修缮道路,二是建立两个公交总站在这里。”陈国昌告诉记者,两个公交总站的建立具有里程碑式意义。一方面,便捷的交通能够方便采购商与商户来往,增加客源;另一方面,838路、91路等公交车都将终点站“南方茶叶市场”挂牌显示,相当于免费为其进行宣传推广。
2000年9月24-26日,由陈国昌牵头、广州市政府主办的第一届茶博会顺利举行,来自日本、韩国、法国、加拿大、马来西亚、新加坡、乌克兰、美国、英国、泰国等十多个国家以及港澳台茶界人士参加茶文化各项活动,参观人数达10万人次。芳村茶叶市场由此亮相于世界各国茶商及行业人士面前,知名度大大提高。
这时候,芳村的第二代茶商开始形成。这些人中,很大一部分是原来商铺的业务员,如负责销售、仓储、运输的工作人员,在学习了茶叶流通、积累了部分客源之后自己出来开店当老板;另一部分与茶相关的技术人员,如茶专业的毕业生、茶科所、茶叶管理公司的工作人员等。
俊轩茶叶的老板罗智亮就是第二代茶商的代表。1988年,二十岁不到的罗智亮从老家惠州龙门县来到广州,在芳村一家茶工厂打工。“从最基础的仓储开始做起,慢慢接触销售,可以和客户直接对话。”聪明肯干的他很快得到领导赏识,有了跟在领导身边学习的机会,罗智亮一路做到经理的位置,同时自己也积累了不少客户资源。
2006年,罗智亮所在的公差由于经营不善而倒闭。正想着如何另谋出路,有朋友告诉他:经验足,手上资源也不少,何不自己开个店铺当老板?
朋友一语惊醒梦中人,罗智亮马上找了之前认识的同行进行商量,两人一拍即合,在芳村找了间档口开始卖茶。十多年过去,他的茶已经卖到了日本、新加坡等国家。
“经过两三代人的积累迭代,芳村茶叶市场的集聚功能与其专业市场的地位已经完全形成,整个市场的氛围也是其他地方不可比拟的。未来,芳村茶叶市场只会趋于专业化和规范化。”广东省茶叶流通协会会长李勇刚认为,随着时代的变迁,茶叶市场会有越来越多新趋势出现,但芳村茶叶市场却仍旧是中国茶叶的“华尔街”。
记者了解到,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茶行业也在发生变化。例如茶叶本身,消费者除了看中其原料、产地等,也希望用起来更加便利。罗智亮向记者展示了一款最近刚出的“科技普洱”,在制作工艺上,这款茶的茶饼被划分成各个小方块,“与其他茶饼相比,这个很容易就掰下来,也不容易弄散,比较方便。”此外,记者了解到,之所以叫“科技普洱”,是因为茶叶原料有着科学的配比,让消费者知道用多少量才刚刚合适。罗智亮告诉记者,像这样的新产品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行业趋势,比较符合新生代消费者的需求。
而随着电商的崛起,线上茶叶销售增长迅速。但另一位茶商则表示,无论茶叶电商如何发展,芳村的实体店都有其存在的价值。“现在的人喜欢体验型消费,芳村这里的各家门店就是最好的体验馆,可以让消费者感受到这里浓郁的茶文化气息。”
雨林古茶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成立于2012年的雨林古茶坊,沿着西双版纳分散的古茶树群落,投入巨资建设了100多间古茶坊。2013年产品上市,短短一年时间里,在全国30多个省市迅速发展了1300多个经销商和专营店。尽管不是从芳村开始,但雨林古茶却把芳村作为重点布局的区域,在广州芳村南方茶业批发市场,三五步就能见到一个以卖“雨林古树茶”为主的店铺。
李勇刚也表示,芳村茶叶市场的“总部经济”近年来已经成为趋势,尽管很多从芳村发家的茶商已经把连锁店开到了全国各地,但公司总部却依然设在芳村,看中的就是这里悠久的茶历史和茶文化。
近年来,芳村茶叶市场繁荣兴旺,茶商纷纷开始“走出去”。然而,就如李会长所言,这里已经成为茶商对外宣传的一张名片,“茶叶市场江湖论剑,还看芳村!”
上一篇 : 线上也能品茶香,芳村茶叶市场直播忙0041
下一篇 : 台风山竹走后,广东芳村茶叶一条街被泡的茶叶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