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茶文化传承助力茶产业发展

2022-04-12 07:46:18热度:54°C

摘要:湖北省秭归县文化和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秭归县九畹丝绵茶业有限公司充分挖掘地域特色资源,立足茶叶优秀品质,茶旅融合延伸茶产业链,助力茶产业发展,带动乡村振兴。公司通过“物化”与“活化”的方式积极传承和创新茶文化,显示出浓郁的乡土情怀和强烈的文化担当。

湖北省秭归县地处三峡大坝库首,是世界文化名人屈原故里。秭归县九畹溪镇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丰富,“漂流九畹溪、品饮丝绵茶”是对该镇旅游和茶叶两大优势产业的形象表达,九畹丝绵茶是茶旅融合的重要载体和亮丽名片。九畹丝绵茶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是一家集生产、加工及销售为一体的省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所产九畹丝绵茶为地方特色名茶,通过对荆楚茶文化予以“物化”与“活化”的传承和创新,打造了独具品味的茶文化品牌。公司借力九畹丝绵茶品牌效应,对接本土优势旅游资源,走茶旅产业融合发展之路,进一步延伸茶产业链,助力乡村振兴,显示了浓郁的乡土情怀和强烈的文化担当。

纸秀才茶叶盒

1茶名溯源

1.1屈原九畹

九畹丝绵茶产自湖北省秭归县九畹溪镇(2009年前名周坪乡),“九畹”源自屈原的作品《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惠之百亩。”王逸注:“十二亩曰畹。”《说文》认为:“田三十亩曰畹”。于是,后世就以“九畹”为兰花的典实。北宋王禹偁《龙凤茶》诗云:“香于九畹芳兰气,圆如三秋皓月轮。爱惜不尝唯恐尽,除将供养白头亲。”龙团凤饼茶是宋代天下闻名的御茶,诗人用九畹芳兰形容其香气。秭归是屈原故里,相传他曾在此植兰修身,以“九畹”命名地方特色物产,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意蕴。

1.2御赐丝绵

九畹丝绵茶产自三峡谷地九畹溪流域,海拔600~1100m,重峦叠嶂,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茶芽断面银丝万缕,口感绵长,回味无穷。清朝地方贤士李高永将此茶献给乾隆皇帝,龙颜大悦,赐名“丝绵茶”。香茗自九畹,丝绵贡皇家,此茶遂为世人知晓,其制作工艺至今已历经八代传人。新时期,为更好满足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彰显地方名茶的历史文化内涵,便按“产地+特质”的规则给其命名为“九畹丝绵茶”。

1.3重要荣誉

九畹丝绵茶通过绿色茶园管理、生物科学应用选配、低碳茶叶加工技术和质量引领市场营销等措施进行科技创新及产业融合,致力打造湖北最具特色品牌茶产业。精制成茶外形条索紧秀、银绿隐翠、匀整纯净,内质汤清明亮、香清雅正、味爽甘醇。2016年获“湖北省著名商标”、农业部“农业文化遗产名录保护”称号,2017年获国家质检总局“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证书”,2018年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成为秭归茶叶成功走出去的先导和文化品牌建设的示范。

纸秀才茶叶盒

2茶典碑刻

在九畹丝绵茶叶公司所在地,在梳理文史茶典资料的基础上,建有48块石碑连接而成的茶文化碑栏。

2.1茶事传说

茶文化发源的标志性事件是人类发现茶、利用茶,此前茶树只是自然的客观存在,没有主体人的参与也就难言有文化的意义。陆羽《茶经•六之饮》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周鲁公。”相传神农氏出生在湖北随州,鄂西是其活动的重要区域,在神农架一带采药并发现了茶,因此被誉为茶祖。碑栏选取了中国早期中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中的记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以解之。”尽管这一记述在流传过程中已遗失。碑栏还收录了《神农食经》对茶效的记载:“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这一记载转引自陆羽《茶经》。

2.2茶字缘起

在陆羽《茶经》问世之前,对茶叶有很多种称呼,如槚、蔎、茗、荈等,其中指代茶叶使用较多的是“荼”字。从《茶经》开始,“茶”字开始统一作为茶叶的专用名词。碑栏第一块就是“荼茶”,从而标示了“茶”字的直接缘起。碑栏刻有《离骚》中的诗句:“故荼荠不同亩兮,兰茝幽而独芳。”以及我国古代最早诗歌总集《诗经》中《国风•豳风•七月》中的句子:“采荼薪樗,食我农夫。”荼究竟是指野菜还是指茶,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争议,但从字的流传演绎来看,列入碑栏也未尝不可。

2.3文史记录

历史上秭归(归州)产茶,并且入贡皇室。《宋史•食货志下五》:“茶有二类,曰片茶,曰散茶。散茶出淮南、归州、江南、荆湖,有龙溪、雨前、雨后之类十一等。”散茶,是未压制成片、团的茶叶。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十八《征榷考五》载:“清口出归州,茗子出江南。”清口、茗子是元代的贡茶。光绪27年《归州志•物产》载:唐武德二年(619年)置归州,“土贡葛茶蜜蜡”,“州东南四十里王家岭产者良,烹储碗中,经夜色不变”。三峡区域的茶叶历来备受文人关注,南宋陆游《三峡歌》云:“锦绣楼前看卖花,麝香山下摘新茶。”清代李高永的事迹也通过族谱记载列入碑刻,归纳为:“高永获赐登仕郎,乾隆赐名丝绵茶”。茶圣陆羽是唐代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碑刻《茶经》内容较多,如讲茶性与人品的:“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讲茶品质等级的:“山南,以峡州上,襄州、荆州次,衡州下。”讲茶叶品质与土壤关系的:“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讲茶叶与用水关系的:“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通过文史中有关茶文化资料的罗列,展示了荆楚茶文化的深厚渊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