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已有12个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你晓不晓得

2022-04-11 19:58:55热度:89°C

农产品地理标志是指标示农产品来源于特定地域,产品品质和相关特征主要取决于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因素,并以地域名称冠名的特有农产品标志。

地理标志和农产品结合,不仅可以充分发挥该区域资源优势,形成区域特色品牌,也可以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

我们了解一下武汉的地理标志农产品。

蔡甸藜蒿

蔡甸藜蒿

蔡甸藜蒿是2002年从云南引进的品种,由于武汉市蔡甸区是华中地区越冬蔬菜优势产区之一,其独特的地理优势有利于发展蔡甸藜蒿种植业。蔡甸藜蒿肉质脆嫩、白色,具细微鱼腥草一般的特殊清香味。炒食时味道鲜美、口感脆嫩爽口。

2014年11月18日,原农业部正式批准对“蔡甸藜蒿”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藜蒿种植历史悠久。宋代诗句有黄庭坚的“蒌蒿芽甜草头辣”。苏东坡把吃藜蒿和韭黄作为“尝春”的首位。在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藜蒿即被列为野蔬上品。相传明朝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后,规定江南各州县每年清明节将藜蒿作为“贡品”进贡到南京,这对民间采集野生藜蒿为食的习俗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新洲李集香葱

李集香葱

李集香葱起源于明洪武年间,历史悠久。李集香葱种植区域为倒水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壤为由倒水河改道形成的潮泥砂土,土壤肥沃,土层松厚,有机质含量丰富,富含氮、磷、钾、钙、镁、铁、硒等多种营养元素。特殊的地理、水文、气候特征造就了李集香葱的独特品质。李集香葱香味浓郁,质地细嫩,品感绵柔,综合特性好,品质上乘。

2015年2月10日,原农业部正式批准对“李集香葱”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李集香葱起源于明洪武年间,历史悠久。据1989年版《李集镇志》记载,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为了长治久安,采取了一系列发展农业的生产措施,其中之一就是移民,开垦荒地,进行蔬菜种植,而新洲李集一带的居民多是从江西的乐平、余干等地移民至此,居住在倒水河两岸,李集香葱也是那时期从江西引入。据1985年版《新洲县志》记载,文中将李集香葱称之为“久负盛名的特产”。

江夏梁子湖河蟹

梁子湖大河蟹

梁子湖是湖北省第二大湖,水质达二级标准,有"天然绿宝石"之称。梁子湖水域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合河蟹生长,所产梁子湖大河蟹个大、肚白、肉鲜、味美。

2004年01月12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梁子湖大河蟹”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

梁子湖大河蟹螃蟹养殖历史悠久,2009年,为推动全省河蟹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湖北省提出了打造全省“水产三艘航母”的工作目标,“梁子”牌梁子湖大河蟹作为“三艘航母”之一,得到了各级政府和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支持。湖北省水产局组织创建了湖北省河蟹产业协会,网络全省56家河蟹养殖生产单位,不断加大资源整合和品牌建设力度,通过统一包装、统一品牌、统一销售,举办螃蟹文化节,参加各类型农产品展示会等,“梁子”牌梁子湖大河蟹在全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品牌效益不断显现。

江夏子莲

江夏子莲

江夏子莲,明清时期就在武汉市江夏区开始种植,被当地人称为“水上人参”。江夏子莲鲜莲蓬扁平型、绿色,结实率75%以上;壳莲卵圆形、黑褐色、百粒重量140-160克;红莲子(去壳带种皮)红褐色;鲜莲子卵圆形、绿色,肉乳白、气味清香、味甜、芯苦涩;磨皮白莲近圆形、浅黄白色、百粒重量90-110克,营养丰富。

2016年11月2日,原农业部批准对“江夏子莲”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武汉市江夏区有着悠久的莲子种植历史,早在明清时期, [3] 武汉市江夏区就开始种植子莲,由于江夏区的气候条件适宜,其种植一经推广就受到了当地人们的欢迎,由于当地生产的莲子有着较高的药用价值,在当地有着“水上人参”的美誉。

据光绪十一年(1885年)《武昌概志》史料记载:“物产:有莲、有藕、有菱……”,表明早在明清时期江夏就有子莲种植。

据《武昌县文史资料》第二辑记载:法泗一带的白莲,产量高,颗粒圆滚,颜色洁白,肉质细腻,清香爽口,营养丰富,久煮不碎,落口消融,是传统名贵产品。

《武昌紧滤》(1989年版)记载:新中国成立后,武昌县(江夏)白莲发展很快,以金水河法泗为主要产区,1952年成立了武昌县国营新墩植莲场;湖北省水产局在法泗区建立了菱米湖植莲场。

黄陂荸荠

黄陂荸荠

黄陂荸荠,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黄陂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热量丰富,四季分明,适宜种植荸荠。黄陂荸荠因其独特的口感和营养,明清时期成为朝廷贡品。黄陂荸荠,个大、皮薄,黄陂荸荠具有球茎扁圆、脐平,表皮枣红色,肉脆色白、汁多渣少及味甜等。荸荠有清热化痰、生津止渴和润燥滑肠的作用,并治阴虚肺燥、痰热咳嗽、肠胃积热等症。中医认为,荸荠性味甘、寒,具有清热化痰、开胃消食、生津润燥、明目醒酒等功效。

2017年4月20日,原农业部正式批准对“黄陂荸荠”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黄陂荸荠因其独特的口感和营养,明清时期成为朝廷贡品。

建国后,曾一度交武汉肉联厂加工成马蹄罐头。

2016年,黄陂荸荠基地与武汉菜科所专家合作,引进、试种30亩新品种荸荠苗。

黄陂脉地湾萝卜

黄陂脉地湾萝卜

黄陂脉地湾萝卜

黄陂脉地湾萝卜,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黄陂脉地湾萝卜叶色淡绿,板叶,叶丛半直立。肉质根1/5左右露出土表,肉质根白色、略带青头,表皮光洁,须根少,颈部细,下部粗,底平,主根细长,纵剖面似芭蕉扇形。

2015年11月05日,原农业部批准对“黄陂脉地湾萝卜”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民间传说明中期孝宗皇帝朱佑樘身体差,封到湖北的兴王朱佑杬进献了有“土人参”之称的黄陂脉地湾萝卜,孝宗皇帝食用后元气顺畅,身体大好。后来黄陂脉地湾萝卜成为宫廷贡品。明崇祯初年,吏部左侍郎徐光启来方家潭考察蔬菜种植时,曾参观过此处的萝卜种植。

清代,咸丰同治年间,有人在镇西河边专门租出近半亩大的一块空地,用于腊月时买卖黄陂脉地湾、七房湾等周边村湾的萝卜,黄陂脉地湾等湾的萝卜销往汉口等地后,部分又转销到外地外省。时在汉口听一些街巷有“黄陂脉地湾来的萝卜上了街,汉口的药铺无买卖”等夸张之说。黄陂北乡也有“塔耳岗的柿饼张家冲的枣,黄陂脉地湾的萝卜俏如宝”等赞誉。清末徐珂编著《稗类钞》时,卷一百一十七中写到:“黄陂所产萝卜,为全国第一,至冬,其心愈坚。”其中黄陂所产萝卜即为黄陂脉地湾萝卜,可见当时黄陂脉地湾萝卜十分走俏。

黄陂脉地湾萝卜已成为武汉市黄陂区长轩岭街农业发展的一项支柱产业。

江夏光明茶

江夏光明茶

江夏光明茶,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江夏区属中亚热带过渡的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8℃,年平均总降水量1347.7 毫米。日照时数1450-2050小时,无霜期268天,气候环境独特,适宜多种作物生长。江夏光明茶条索纤细,色泽绿润,叶底嫩绿,白毫显露,品质特优。一芽一叶百芽重约8.5克 。

2018年2月12日,原农业部正式批准对“江夏光明茶”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湖北省尤其是江夏、嘉鱼、赤壁、崇阳及阳新、大冶、通山等县市,在明清两代是产茶区,其产品不仅成为官府征榷的对象,同时也是朝廷控制的与西北游牧民族进行马匹交易的战略性物质,因此每年都有大量边销茶通过汉江商路运往西北地区。晚清汉口作为条约口岸对外国开放后,茶叶出口需求量猛增,形成鄂、湘、赣、皖四省茶叶集散地,使汉江商路的茶叶运销繁荣 。

武汉市江夏区山坡街光明村有种植茶叶的传统 。2001年,武汉市成立武汉市江夏区光明山湖茶场。

2015年,武汉市江夏区开始有机茶转换。

黄陂黄牛

黄陂黄牛

黄陂黄牛,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黄陂黄牛以体形大、生长快、肉质好为特色,骨骼健壮,发育匀称,筋腱明显,皮薄骨细,肢体结实。毛色以棕黄、枣红居多。成年公牛体高114-119厘米,体重330-550千克;成年母牛体高113-116厘米,体重300-500千克。牛肉鲜红有光泽,系水力强,弹性好;脂肪洁白或呈淡黄色。爆炒牛肉鲜嫩多汁,入口易嚼碎且渣少;卤制牛肉刀切成型不散,有弹性,香味浓厚,酥软可口;牛肉汤透明澄清,脂肪团聚于肉汤表面 。

2018年2月12日,原农业部正式批准对“黄陂黄牛”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黄陂黄牛为湖北省优良地方品种,

1982年9月,全国畜禽品种志编委会就对大别山地区的黄陂黄牛进行了考察,并把分布在大别山及其周围地区的黄牛列为同一品种,定名为大别山西南麓大型黄陂黄牛 。

2013年,黄陂区成立黄牛养殖合作社。

洪山菜薹

洪山菜薹

洪山菜薹,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红菜薹,又名芸菜薹、紫菜薹,属于十字花科芸薹属,与白菜是近亲。是人们由易抽薹的白菜中,经长期自然选择和栽培驯化而来,并让菜心颜色逐步显现为紫色。可以说,白菜是它的“祖先”。

洪山菜薹从11月上旬到翌年3月上市,其食用部分主要是嫩薹秆,营养丰富,甜脆爽口,以长逾尺许一指粗细、颜色紫红、质地鲜嫩为上品,经霜冻后味道特佳。由于洪山菜薹色、香、味、形俱美,又应了“紫气东来”之说,因而是春节前后的席上佳肴。

2005年12月31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洪山菜薹”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洪山菜薹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栽培历史,在先秦文献《夏小正》中,即有“正月采苔、二月荣芸”的记载。

东汉、三国时,紫菜薹已是普遍食用的蔬菜。《名医别录》中记载:芸薹“乃人间所啖菜”,这里的“芸薹”就是紫菜薹。

魏晋陶弘景《名医别录》说“芸苔乃人间所啖也。”

东晋王嘉《拾遗记》出有记述:“芸有三种,色紫者上蔬,味辛;色黄者为中蔬,味甘;色青者为下蔬,味咸。常供御膳及宗庙祭祀”;南北朝时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一书中,把芸苔菜列为古代二十一种重要蔬菜之一。

唐代,洪山菜薹已经是著名的蔬菜,历来是湖北地方向皇帝进贡的土特产。

明代,《本草纲目》亦云:“此菜易起苔,须采期苔食,则分枝必多,故云芸苔。”

清代,洪山菜薹作为湖北特产进贡京城,被封为“金殿御菜”。

新中国成立前,从宝通寺一直到卓刀泉,从洪山到南湖,“九岭十八坳”全部都是菜地。

20世纪90年代以前,洪山区是武汉市的“菜园子”,武汉86%的蔬菜都是洪山区种植提供。

20世纪80年代,洪山的菜地面积有8000亩;至90年代,缩减为4000亩;2000年只剩1000亩。

1998年,原空军雷达学院一位教授给当时的武汉市长写信,呼吁保护洪山菜薹原产地。

2004年,洪山区政府将这块最后的原产地纳入保护“红线”:只许种菜,不许开发,将菜地面积从30余亩,扩大到80余亩。

东西湖葡萄

东西湖葡萄

东西湖葡萄,湖北省武汉市东西湖区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东西湖区地形开阔,土壤肥沃,水源丰富,光热充足,适宜葡萄种植。经过多年培育,东西湖葡萄已形成以“夏黑”、“阳光玫瑰”为主导品种的系列产品,具有果形整齐、口感好等品质。除了优良的品质保证,东西湖葡萄的“夏黑”和“阳光玫瑰”分别在5月中下旬以及7月底上市,填补了市场空窗期。

2019年6月24日,农业农村部正式批准对“东西湖葡萄”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东西湖葡萄种植可追溯至1964年,当时东西湖经过围垦,原本还是一片沼泽的东山,蜕变成了土壤富含有机质的农场,加上武汉独特的气候,给葡萄生长提供了天时地利。不过,农场一直以棉花、蔬菜等经济作物为主,葡萄只是小规模种植。

2010年开始,当地部分农民瞄准了葡萄市场,当时整个东山农场只有5户种植不到50亩的葡萄,由于是露天种植,生长期碰上雨季,往往要打不下30次农药。经过考察,当地农民组织成立巨龙海葡萄协会,引进大棚种植技术,效果明显。协会成员的成功起到了示范效应,其他种植户开始加入协会,纷纷引入大棚种植技术,东西湖葡萄逐渐形成产业。

江夏藠头

江夏藠头

藠头在古时被叫为薤,在我国有着超过三千七百年的悠久历史,江夏藠头久负盛名,是湖北人餐桌上的菜肴及调味品。

椐《农桑辑要》中记载,早在南宋时期,武汉市江夏区舒安乡等地已开始大面积种植藠头,八百多年来,薪火相传从未间断。东汉光武帝时期,伏波将军马援南征扎营桃花源,将士水土不服,瘟疫盛行。后来喝了一老妪献上的擂茶秘方,佐以酸藠头,马援的军队才得以痊愈,举旗大捷。

如今,桃花源人在接待远方最尊贵的客人时,仍然以擂茶加藠头相待。据《本经》记载:藠头“治金疮疮败,轻身者不饥耐老”、“治少阴病阙逆泄痢,及胸瘅刺痛,下气,散血,安胎。”如此既好吃又治病之物,世间实为难得。

蔡甸西瓜

蔡甸西瓜

蔡甸西瓜,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蔡甸西瓜,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特产,地域保护范围为:武汉市蔡甸区所辖蔡甸街道、张湾街道、侏儒山街道、永安街道、奓山街道、索河街道、玉贤街道、消泗乡、桐湖办事处、洪北管委会、成功管委会共计11个乡(街道)2个管委会30个行政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