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的工艺演变过程

2022-04-11 16:56:13热度:82°C

中国茶的形态经历了从最初的未经加工、直接取用茶树鲜叶煮饮,发展到经压制、晾晒后捻碎烹制的饼茶,再到经过加工的各类散茶的变革;茶叶的加工方法也从最初的晾晒制干,发展到压制成饼,再到蒸青、炒青的绿茶,直至现今形成门类众多的茶叶加工工艺。

在宋代,其步骤主要有七步:采茶、拣茶、蒸茶、压茶、研茶、造茶和过黄。

一、采茶

采茶的时辰是有讲究的,必须要在太阳未升起前。因为清晨未受阳光照射的茶芽肥厚滋润;被照射后,其中的膏腴会被消耗,泡出的茶没有鲜艳的色泽。因此,每天大约凌晨3至5点,敲鼓集合上山采茶,在日出后回来。

二、拣茶

由于所摘的茶芽种类、品质不一,需要重新再分类。常见的茶芽有水芽、小芽、中芽、紫芽、白合和乌蒂这六种。其中如针细般的水芽是芽中珍品,小芽次之,乌蒂最次。不同的茶芽的味道和品质都不同,由此可见拣茶环节的重要性。

三、蒸茶

宋代依然采用蒸茶工艺。将茶芽上的灰尘等杂质用清水清洗干净后,等蒸笼中的水煮沸,将茶芽放置笼中,隔水蒸。蒸茶是一个技术活,蒸过了则色黄味淡,没蒸透的则色青易沉淀,还略带青草味。

四、压榨

蒸好的茶芽用水令其冷却后,放在小榨床中榨干水分。之后用布包好茶芽,再用竹片绑好,放入大榨床中榨压,过半日后再取出搓揉,再放回大榨床继续榨压,如此反复的目的是让茶的味道香浓。

五、研茶

研茶使用的工具是杵和臼。将水和茶芽放入臼中研磨,品质越高的茶研磨的次数越多。最后研好的茶一定是均匀、光滑、没有粗块。

六、造茶

将研好的茶放入模中定型,可根据需求制作不同的模样。入好模后将其放在竹席上,等待最后一个步骤。

七、过黄

过黄就是干燥的意思。先将茶用大火烘焙,再从开水中拂过,反复三次后,用扇子迅速扇动,使其降温。至此,整个制茶的流程便完成。

唐代制茶工艺在陆羽的《茶经》里被概括为“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十四个字 。

唐代制茶工序:采茶—蒸茶—捣茶—拍茶—焙茶—穿茶—藏茶

1、采茶

制茶的首道工序是采茶,茶叶的采摘约在二、三、四月间,若遇雨天或晴时多云的阴天都不采,一定等到晴天才可摘采,茶芽的选择,以茶树上端长得挺拔的嫩叶为佳。(普洱茶的采摘一般是一芽二叶,并不是越嫩越好)好质量的茶树多野生于奇岩峭壁上,为了采得佳茗,经常要跋山涉水,承受体力的劳累。那时又无采茶工人,茶师通常是自己背着茶笼上山采茶,神异记中曾记载茶人虞洪入山采茶,遇到仙人丹丘子指引佳茗产地,并求以茶祀之的故事。

2、蒸茶

要让新鲜茶叶软化熟化,少不了蒸茶。那就是采回鲜叶放在木制或瓦制的甑牛(蒸笼)甑又放在釜上,釜中加水置于鼍上,蒸笼内摆放一层竹皮做成的箄,茶菁平摊其上;蒸熟后将箄取出即可。

3、捣茶

茶菁既已蒸熟,趁其未凉前,尽速放入杵臼中捣烂,捣得愈细愈好,之后将茶泥倒入茶模,模一般为铁制,木模则较不常用,模子有圆、方或花形,因此团茶的形状有很多种。捣茶是唐代制茶工艺中特别的步骤。现代喝的大部分是全叶茶,只喝茶汤。普洱茶更是讲究茶水分离,而唐代人特别的吃茶习惯,决定了对茶叶有细碎的要求!

4、拍茶

拍茶,重点就是一个“拍”,也就是把捣细的茶泥倒入在襜布上模具中,放在固定在地上的石承上,通过持续拍击,让茶在模具中变得紧密坚实来给茶做个“塑形”!等到茶完全凝固,拉出襜布,将成形的茶放在竹篓上透干,一次茶的“变身”就完成了!对于那些用自己喜欢的形状的模具来拍茶的行为。

5、焙茶

团茶水份若未干,易发霉败坏,难以存藏故须焙干以利收藏。掠干后的团茶,先用棨(锥刀)挖洞,再用竹扑将已干的茶穴打通,最后用一根细竹棒将一块块的团茶串起来,放在棚(木架)上焙干。

茶叶已经焙干了,那么茶师们还需要做什么呢?接下来,他们按照一定的重量标准,用线连接团茶中间的孔穴,将茶穿在了一起!这样便于计算茶的分量,且便于存放。

7、藏茶

团茶的贮藏是件重要的工作,若收藏不当则茶味将大受影响。育器是用来贮茶的工具,它以竹片编成,四周并糊上纸,中间设有埋藏热灰的装置,可常保温热,在梅雨季节时可燃烧加温,防止湿气霉坏团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