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还要从印度进口茶叶?
2022-04-11 12:31:16热度:88°C
2022-04-11 12:31:16热度:88°C
国内的茶叶企业从一开始就想追求品牌溢价。编造各种传说故事。妄图把自家后山的树叶子卖出黄金价格。什么量少啦,什么手工炒制少啦,什么内部特供啦,什么全国只有几百棵啦。什么几年陈,什么名家大师之作。
这种在21世纪反向克隆封建社会的手工作坊的行为。导致大批茶叶企业的销售利润主要靠腐败分子的送礼和智商税来维持。
立顿从一开始就是屌丝定位。喝白水没有味道。喝咖啡又不习惯那个味。来个茶包吧。。
至于解决方法是很难的。立顿的做法和可口可乐的做法是一样的。就是立顿自己心里知道,他就是买点茶叶打碎了,放到纸包里。整个过程没有任何技术含量。因此上,它的策略是微利。利用大规模生产维持微利。目的是让所有仿制我整个生产流程的厂家亏本。用以维持自己的垄断地位。
当然在中国,有一个神奇的方法,就是宣传医疗作用。比方说多喝XX品牌的茶能清火,能治疗感冒。虽然这种行为在其他国家是违法的。但是在中国,还是可以操作一下的。
有个人写的,真无趣。说那么多。
本质就是茶叶成本问题。
东南亚,采摘茶叶一天多少钱?
据我所知,我们国家浙江新茶上市,是从湖南河南找人过去采的。
本地茶农几乎都是老板,不会去上山采。
综合采摘工150-200一人一天。包吃住来回
所以,光从茶农这块,成本就可见了。
采摘工钱+制茶师傅钱+茶树种植成本+茶老板茶农利润+设备费用
所以,价格就上去了。
现在国内就有的,四川,贵州茶,就是便宜。
黄山毛峰茶,也是便宜。
全部便宜在人工上。
黄山毛峰的绿茶鲜叶成本在15-200左右一斤。
茶不采就是草,所以鲜叶价就是人工费。
这差别,很明显了吧。
东南亚也是。
对于有钱人,你给他100一天,你看他帮不帮你采。
对于穷人,你给他50一天,干的还很开心。
所以东南亚茶出口大,主要还是便宜。
不然9.9包邮的茶哪里来?
对于我们这种老茶商,不管你茶是哪里的,只要茶好,我就能卖。
比如,200左右一斤的水平线。
本地的,差的要死。
外地的,有叶有芽味道还可以。
那为什么不卖外地的呢?
PS插曲。
现在浙江的”茶农”已经去贵州四川山里包山头种茶了。
扶贫,人工便宜。
另外重要的,现在交通又好。
基本上上午采,下午做,傍晚发货。
第二天就能到浙江的新茶交易市场。
茶叶还热乎的,一问,龙井村刚采的新茶2000一斤!
原因可能是因为印度卢比贬值了。
一切的高端都离不开品牌。
茶叶,起源于中国,几乎可以作为中国的代表。
可现在,说起茶叶,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和英国、斯里兰卡、印度等这些原本不产茶的国家相比,都有不小的差距。
可能出乎不少人的意料,2019年,中国共进口茶叶近4.4万吨。
其中,中国向印度买了超过1.3万吨茶叶(同比增长28%),花了外汇3124万美元(近2.2亿元人民币)。
印度种茶历史,还不到200年。
作为茶叶故乡,中国为什么现在需要这样大规模地从印度买茶叶呢?
1.一场偷窃,本不产茶的印度成了茶叶王国
早在3000多年前,中国人就开始栽茶。
先有传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
后来,唐人陆羽著有茶界的百科全书《茶经》。
▲ 《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书
从识茶、辨茶,到喝茶、品茶,再到茶的贸易,直至奠定茶的霸主地位,中国花了千年时间。
而走下神坛,却像是须臾之间。
这得从一场盗窃说起。
1848年10月,武夷山脚下来了两个陌生人:一主一仆。仆人透着精明,看打扮是个中间商。主人身材高大,全程一言未发。
据仆人介绍,他的主人来自长城以北,想要购买茶树和茶种。
茶园老板很是热情,带他们参观了茶叶生产房间,并为他们介绍了茶叶从种植、采摘到炒青等一系列流程。
趁没人注意,主人打开笔记本,将一切记下。
临走前,这一主一仆买了两万株茶树苗及大量茶种。
实际上,这位主人,并非长城以北的客商,而是一名英国人,名叫罗伯特·福均。
▲ 茶叶间谍罗伯特·福均
他只有一个目的: 受英国东印度公司委托,窃取中国茶叶机密。
福均的计划很成功,把中国茶树、茶种偷偷运到当时英国殖民地印度,再辅以中国传承千年的育茶、炒茶技术,造就了中国茶的强大对手:印度茶。
但印度茶的出现,未能直接摧毁中国茶。从出口量来看,鸦片战争后30年,中国茶叶还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据统计,鸦片战争前几年,中国每年出口茶叶大约45万担。
到了1856年,仅上海就出口了44.5万担茶叶。另一个通商口岸福州,出口量也达到了30.7万担。
1881年,上海、福州的出口茶叶更是分别达到了62.3万担、66.3万担。
▲ 鸦片战争后三十年,中国茶叶出口得到了较快发展
但实际上,这只不过是通商口岸扩大后的红利效应,以及回光返照罢了。
19世纪末,中国茶叶出口江河日下,量价齐跌。大量的茶商、茶农破产,茶园荒废,整个行业进入全面危机。
1903年,中国茶叶占世界茶叶出口量降至33.09%,1921年更是降至8.79%,已然丧失世界一流茶叶大国的地位。
▲ 清代时期,中国茶农种植茶叶的场景
而同时期的印度茶,却混得风生水起。
1890年,印度对英国茶叶出口量超越中国。三年后,这一数据增至中国的3倍。
从整个世界市场来看,20世纪前50年,印度均占据了世界茶叶产量和出口的30%以上,一度达到50%。
本不产茶的印度,成了世界茶叶王国。
▲ 印度茶叶重镇:阿萨姆邦
印度茶叶除了品质不断提高,还使用了机械化制茶。
1870年后,在技术革命加持下,印度茶企将揉茶、切茶、焙茶、筛茶、装茶等各环节,先后换上了机械化的外衣。
机械化的孪生兄弟,就是规模化。
19世纪后期,印度已经出现千人规模的制茶大厂。其竞争力和前景,比中国传统的小作坊高出很多。
当时国内也有人意识到了危机,不少有学之士在申报等主流报纸上宣传机械制茶。
但对于当时的中国茶企,船小反而难调头,一无资金、二无技术、三无经验。
大量中国茶叶小作坊,只能被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 解放前,中国茶叶手工生产仍占茶叶产值的90%以上
如果当时中国有几家大型茶企和品牌,而非一盘散沙,情况也许就大不一样了。
这些问题,其实到现在还没有根本改观。
2.近七万家茶企却比不上一家立顿
改革开放后,中国茶企有所恢复,特别是产量方面,回到了世界一流国家的行列。
凭借着庞大的国内市场,中国茶叶的产量已经连续多年占据世界第一,比第二名的印度高出近一倍。
在出口量上,中国也不差,稳当地占据着世界前三强,是印度的近1.5倍。
可以说,无论从国内还是国外来说,茶叶大国,中国是实实在在做到了。
但如果说起茶叶强国,还有不少的路要走。
从出口均价来看,2018年中国茶叶出口均价为4.88美元/千克,不仅低于日本(27.3美元/千克)、法国(19.75美元/千克)、德国(11.22美元/千克)等发达国家,就连巴西(8.78美元/千克)、斯里兰卡(4.99美元/千克),也比不上。
值得欣慰的是,中国茶叶的出口均价在2013年已经和印度持平,并在随后的几年超过了印度。
▲ 2001-2013年中印两国茶叶出口均价对比
但另一方面,印度的单位面积产出水平,仍领先中国不少。
据统计,印度茶叶的单产为每公顷17.1吨,而同期的中国只有10.3吨。
也就是说,中国茶叶出口均价虽胜过印度一筹,但在单位产出水平上,还有不少差距。
在国际贸易学中,有一个术语叫RCA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专门用来衡量某个国家(地区)某一产业在贸易中的比较优势。
通常来说,如果一国的某个产业RCA指数大于2.5,则表明该国的该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极强的竞争优势。
茶叶方面,中国和印度的RCA指数,一个是1.79,一个是6.36。
中国是前者,印度是后者。
而这背后,还是因为中国茶企没有带头大哥。
国内的茶企普遍“小而不美”。有数据显示,中国共有6.7万家茶企,但产值普遍在百万级左右,过亿的寥寥无几。
▲ 国内两家领先茶企的营收及利润
即便是1993年创立,2011年登陆港股市场的中国茶叶老大天福茗茶,2019年的营业收入也只有17.97亿港元,不及整个市场的1%。
宏观上来看,2019年中国营收过亿的茶企只有7家,5000万至1亿的更少,只有4家。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据《经济日报》报道,英国茶叶巨头立顿(茶叶来源主要为肯尼亚、南亚等地区),仅红茶一项,2019年销售额就达28亿美元,高于当年中国茶企总出口额21.75亿美元。
早在2017年,《人民日报》就注意到了这一现象,发表了一篇名为《破除“千万家茶企不及一家立顿”窘境》,指出中国茶叶产业大而不强,缺乏知名品牌。
3.中国茶叶到底缺什么?
近7万家茶企、8000万个茶农,却出不了一家立顿,这是不少国人的心病。
这背后的主要原因,还在于品牌建设的差异。
中国茶叶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有限。特别是对西方来说,他们更喜欢喝红茶,对中国茶叶品牌知之甚少。
英国茶理事会顾问简·帕蒂格鲁曾表示,英国人每天总共喝掉1.65亿杯茶,平均每人1天3杯。
▲ 下午茶就起源于英国
而几乎将一生1/3的时间花在饮茶上的英国人,除了国内品牌,也只喝日本、印度茶。
中国茶叶的出口以亚非国家为主,比如说摩洛哥、乌兹别克斯坦、加纳等,而像阿联酋、英国等富裕国家的茶叶进口,基本被印度、肯尼亚、斯里兰卡占据。
对于富裕国家或者发达国家来说,他们更喜欢选择高端的牌子货。
这正是中国茶企欠缺的。
比如我们知道铁观音很有名,却从未听过哪个牌子的铁观音特别好。西湖龙井、云南普洱茶、江苏碧螺春等茶叶也一样,往往 “有名无姓”。
即产地出名,却没有一个足够响亮的牌子。
据全球大型技术调查顾问公司TechNavio公布的数据,2018年全球十大茶叶公司,基本上被英国、美国、印度等国家霸榜,无一个属于中国。
先有对品牌的重视,后有品牌,再有议价权与溢价权。
说起对品牌的重视,立顿是一个极好的例子。
“百年立顿”,这4个字一点也不夸张。早在1890年,立顿就出现了。
重视品牌建设的立顿,初创时就想了一句很好的广告词:从茶园直接进入茶壶的好茶,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没有中间商赚差价”。
为了扩大立顿的品牌影响力,其创始人托马斯·立顿还充分发挥自己的名人效应,争取到了英国女王赐予的爵位,并被女王称为“世界红茶之王”。
再加上从贫民窟到著名企业家的跃升,托马斯·立顿的个人魅力,无疑促进了立顿这一品牌在英国乃至世界的发展。
▲ 《时代周刊》封面上的立顿爵士
1972年,立顿被全球巨头联合利华收购,这非但没有使立顿消失,反而激励其开启了新一轮的扩张。
从电影、电视,再到各种时尚杂志,甚至在网络小说中频频出现,立顿这一品牌形象深入人心。
▲ 《杜拉拉升职记》中植入的立顿红茶广告
酒香还怕巷子深,没有足够的品牌优势,就很难有足够的地位与收益。
纵观各行各业的龙头,比如可口可乐、贵州茅台,无不是以品牌取胜,鲜有凭数量取胜。
4.由大到强,任重而道远
进入新时代,很多茶企意识到了品牌建设的重要性。但知易行难,这条路注定任重道远。
从目前来看,中国茶企在建设高端品牌的路上,至少有三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其一,是声誉。声誉也就是好的知名度,先有声誉后有品牌。
但在不少外国人的眼中,中国茶叶常常和低端的中国制造绑在一起。
一方面固然有其思维固化的原因,另一方面与中国茶叶本身不无关系。
早在2012年,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发布了一份报告,称其购买的9家中国茶叶品牌的18份茶叶,每份含有至少3种农药残留,涉及天福茗茶、峨眉山竹叶青等知名品牌。
▲ 绿色和平在全球超40个国家设有分部
前几年,更是有个别机构称“中国98%的茶都有农药残留”,一时间把中国茶叶推向了风口浪尖。
欧盟作为一个大的经济体,对中国茶叶的进口数量很少,主要原因就是达不到其最低茶叶残留标准,即所谓的技术贸易壁垒。
▲ 符合有机认证的中国茶叶还很少
其二是政府的支持。在印度、越南等国家,政府都设有茶叶局,负责协调、研究茶叶的整个生产过程和政策。
而单个企业的力量往往很薄弱,更难以从宏观上协调、研究整个茶叶行业的发展方向。
其三是宣传力度。公元9世纪,茶叶才从唐朝传入日本。可以说,日本茶文化的产生,比中国晚了约2000年。
然而,对于西方国家来说,日本茶叶比中国知名得多,甚至有人认为茶文化、茶道就产生于日本。
因为早在明治时期,日本的一个美学大师冈仓天心写了一本书:《茶之书》,风靡欧美,极大地普及了日本茶文化。
而当时拒绝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只能被半路截和。
▲ 早期人类全球贸易地图中,中国茶叶是最重要的物品之一
一叶知秋,中国茶行业的问题,何尝不是整个中国的问题?
如何在分配蛋糕时有更大的话语权?如何将产业链往上游延伸,打破一次次被卡脖子?
这都需要品牌,更需要由大到强的转变。
———————————————————分割线———————————————————
作者:
@正解局本文转载
@正解局,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上一篇 : 茶叶进口中国注意事项有哪些?
下一篇 : 【强烈推荐】茶叶进口报关及清关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