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雅号与别名
2022-04-11 07:37:52热度:86°C
2022-04-11 07:37:52热度:86°C
本文汇集了茶的众多别称与雅号,尽量搭配典故,以时代为脉络进行叙述。因资料来源繁杂,如有谬误,望不吝指正。
一、茶之古称
茶,发源于巴蜀之地,茶的古称多为俗语,读起来会有些拗口,所以注以拼音。
陆羽在《茶经》中对茶的古语有一番解释:“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
荼(tu)
苦茶。
“荼”字,最早见于《诗经》,古代用得最多的表示茶的字。
晋代郭璞在注释《尔雅·释木》中“贾,苦荼”时注明:“树小如栀子,冬生(常绿的意思),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荼,晚取者为茗,蜀人名之苦荼。”
槚(jia)
即楸树,本为一种乔木,后代指茶。
蔎(she)
古时四川西部茶的俗语。
茗(ming)
据说是云南某地区的“茶”之土音,大约在东汉时始用来表示茶,现在与茶字基本通用,为茶之雅称。
宋代苏轼有诗云:“从来佳茗似佳人。”
荈(chuan)
本指茶的老叶,即粗茶,后泛指茶。
二、以茶入药
《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虽是传说,但是茶在早期用于入药无疑,所以茶的名字会以草喻之。
甘草
对茶的喻称。茶喝之甘甜饴美,故称。
鸡苏佛
鸡苏原为一种植物,其叶淡香,以此喻茶为“鸡苏佛”。
冷面草
茶叶的异称。 宋陶谷 《清异录·茗荈》:“ 符昭远不喜茶,曰:‘此物面目严冷,了无和美之态,可谓冷面草也。’”
瑞草魁
瑞草为香草,茶为瑞草之首,极言茶之佳美。唐杜牧《题茶山》:“山实东吴秀,茶称瑞草魁。”
三、茶之采摘
人们逐渐意识到,茶的采摘标准与季节会影响茶的品质。
乳茗
刚冒出幼芽的茶。清姚鼐《同秦澹初等游洪恩寺》:“明朝相忆皆千里,那易僧窗啜乳茗。”
先春
茶的别称,早春时茶已吐出嫩芽,故称。唐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仁风暗结珠琲瓃,先春抽出黄金芽。”
阳芽
对茶的喻称。宋周必大《茶》:“还向溪边寻活水,闲于竹里试阳芽。”
金叶
黄金捶成的薄片,茶叶的美称。
荈本
荈(chuǎn)本,指粗茶,指的是比较成熟的茶叶。
因为采摘时间晚,所以又被称为老茶,即茶的老叶,后来粗茶泛指茶。俗话说,美酒不如粗茶数盏。
四、茶之仙气
在道家眼里,茶之美味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所以,茶之雅号也就沾了仙气。
云华
茶生于山颠云雾处为佳,故称。晚唐文学家皮日休《寒日书斋即事》一诗有云:“深夜数瓯唯柏叶,清晨一器是云华。”
云腴
因茶生于山间云雾处,故称。宋黄庭坚《双井茶送子瞻》:“我家江南摘云腴,落硙霏霏云不知。”
碧霞
元耶律楚材《西域从王君玉乞茶因其韵七首》:“红炉石鼎烹团月,一碗和香吸碧霞。”
仙芽
清胡怀琛《春日寄家兄闽中》:“海扇占春信,仙芽问五夷。”
橄榄仙
对茶的美称。宋陶谷 《清异录·茗荈》:“犹子彝 ,年十二岁。予读胡峤茶诗,爱其新奇,因令效法。近晚成篇,有云:‘生凉好唤鸡苏佛,回味宜称橄榄仙。’”
五、以茶为饮
佛教自东汉由西域传入中国,至南北朝已经比较繁盛了。
以茶为饮,始于寺庙,因为僧人需要坐禅,茶为理想的驱睡之物。渐渐地,在南北朝时期,饮茶开始由寺庙传播至贵族士大夫,然后至文人,茶文化开始萌芽。
至唐宋,茶文化已经发展至鼎峰,特别是宋朝,斗茶文化盛行。日本茶道就是基于唐宋茶文化,后经反刍消化后自成一体。
水厄
南北朝时期,茶有个代用语唤为“水厄”。喝茶为啥成了“水难”?
原来,在晋惠帝司马衷时代有个叫王蒙的士大夫,此人特好饮茶。凡从他门前经过的必被请进去喝上一阵,不嗜茶者简直苦不堪言,又怕得罪了主人,只好皱着眉头喝。
久而久之,士大夫们一听说“王蒙有请”,便打趣道:“今日又要遭水厄了!”
酪奴
南北朝时期,南方人饮茶风俗盛行,而北方民族则称茶与奶酪为奴。
大战期间,南齐秘书丞王素投归北朝。刚刚北上时,他从不吃羊肉和奶酪,经常吃鱼喝茶。
多年后,北魏孝文帝设宴。王素居然大吃羊肉,喝奶酪粥,孝文帝很奇怪,便问:“爱卿是南方口味,以你之见,羊肉和鱼羹,茶水和奶酪浆,哪一个好?”
王素答道:“羊是陆地上最好。鱼则是水族第一,都是极好的。如果凭借味道比较,羊肉就好比齐、鲁等大国,鱼就是邾、莒小国。茶最不好,只配给奶酪作奴隶。”孝文帝听后,大笑。
水豹囊
本为一种豹皮制成的鼓风之具,茶的别称。
宋陶谷《清异录·水豹囊》:“豹革为囊,风神呼吸之具也。煮茶啜之,可以涤滞思而起清风,每引此义称茶为‘水豹囊’。”
漏影春
漏影春其实是一种大约出现于五代或唐末、流行于宋代的玩茶方法,被誉为茶叶的“皮影戏”。
宋代陶谷《清异录》中,比较详细地记录了这种做法。大意为用绣纸剪出镂空的艺术形状,铺在茶盏中,撒上茶粉后取出绣纸。再用其他的食材摆出一张精美的茶画,观赏之后用沸水激荡冲饮。
因此,茶在宋代的一段时间便唤作“漏影春”。
六、茶之功效与回味
茶初入药,后为饮,既有功效又回味无穷。
消毒臣
唐武宗的一名宰相说天柱峰茶可以消酒肉毒,曾命人煮该茶一瓯,浇于肉食内,用银盒密封,过了一些时候打开,其肉已化为水,因而人们称茶为消毒臣。
不夜侯
原文出自西晋张华的《博物志》,内称:“饮真茶,令人少眠,故茶美称不夜侯,美其功也”。意思是喝了茶水之后,让人消除睡意,便封其为“不夜侯”,以表彰茶叶的“功绩”。
据说,茶原是达摩祖师发愿面壁参禅,九年不睡,天把茶赏赐给他帮他偿愿的。
余甘氏
宋代李郛《纬文琐语》说:“世称橄榄为余甘子,亦称茶为余甘子。因易一字,改称茶为余甘氏,免含混故也。”
五代胡峤《饮茶》:“沾牙旧姓余甘氏,破睡当封不夜侯。”
晚甘侯
茶的异名。 宋陶谷《清异录·晚甘侯》:“ 孙樵《送茶与焦刑部书》云:" 晚甘侯十五人,遣侍斋阁。此徒皆乘雷而摘,拜水而和。盖建阳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品,慎勿贱用之!"
晚甘喉为武夷岩茶的一种,因回甘显晚而得名,被赞曰“留于齿的是清香,滞于喉的是甘甜”。
七、以茶养性
陆羽的《茶经》将茶一下子提升至修身养性的境界。陆羽虽非僧人,但从小被方丈收养,习茶启蒙于寺庙,后云游四方,化作茶圣。
茶与佛,自始便结缘,兴趣相投,至此融为一体,茶禅乃一味。
涤烦子
唐朝人认为茶是可以洗去心中的烦恼,帮助止渴的饮料。
唐代诗人施肩吾诗中写到:“茶为涤烦子,酒为忘忧君。”借此说明饮茶能够洗涤烦闷与困苦。
清风使
据《清异录》载,五代时,有人称茶为清风使。
唐代卢全的茶歌中也有饮到七碗茶后,“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之句。
苦口师
晚唐时期,皮光业的众表兄弟请他品赏新柑,并设宴款待。
皮光业一进门,对新鲜甘美的橙子视若无睹,急呼要茶喝。所以,仆人只好捧上一大瓯茶汤,皮光业手持茶碗,即兴吟到:“未见甘心氏,先迎苦口师”。
尔后,茶就有了“苦口师”的雅号。
森伯
茶的别名。宋陶谷《清异录·茗荈》:“ 汤悦 有《森伯颂》,盖茶也。方饮而森然严乎齿牙,既久四肢森然。”
清 友
宋代苏易简《文房四谱》载有“叶嘉,字清友,号玉川先生。清友,谓茶也”。
唐代姚合品茶诗云:“竹裹延清友,迎风坐夕阳。”
八、茶之形
茶文化自唐宋鼎峰之后,至明清开始普及至普通百姓。
但是,明清两代闭关锁国,朱元璋说,“片甲不得下海”。从此,对外贸易和交流中断,中日茶文化往各自的方向发展,现日本茶道又有回传之势。
元明清期间,泡茶方式有很大变化,从唐代的煎茶和宋代的点茶,逐渐进入“清饮”,继而沸水冲泡,明代的泡茶方法延续至今。同时,茶之形也随之发展得越来越精致。
玉爪
因茶泡开如鸟爪,故称。宋杨万里《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蒸水老禅弄泉手,隆兴元春新玉爪。”
此外,还有类似凤爪之类的比喻,如欧阳修称赞双井茶,有“西江水清江石老,石上生茶如凤爪”。
鸟嘴
因茶叶状似鸟嘴,故称。唐郑谷《峡中尝茶》:“吴僧漫说鸦山好,蜀叟休夸鸟嘴香。”
茶枪
茶未展开时似枪,故称茶枪。
茶旗
与上面的“茶枪”相对,是茶叶冲泡后的样子。茶叶泡开后茶的嫩叶展开的芽如一面面小旗,故称茶旗。
雀舌
茶芽似鸟雀的舌头,故称雀舌。清乾隆帝茶诗《观采茶作歌》:“倾筐雀舌还鹰爪。”
上一篇 : 那些名字唯美好听的茶,君可否品过(二)
下一篇 : 【茶学】各种茶的名称和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