悄然流行的茶烟,不能处在监管盲区新闻眼
2022-04-10 23:01:14热度:122°C
2022-04-10 23:01:14热度:122°C
“抽茶更健康”“不含尼古丁”“对人体无害”……继电子烟之后,一种新型产品茶烟日益走俏,一些商家宣称茶烟不含尼古丁,具有“替烟”“戒烟”功效,号称是“健康烟”。但记者调查发现,号称“健康烟”的茶烟并不健康,一些茶烟焦油含量甚至超过传统香烟。
微评:
但茶烟健康无害的说法,其实是完全站不住脚的。哪怕不含尼古丁,植物类燃料燃烧也会产生有害物质。像上海方面的检测报告就显示,一些茶烟的焦油含量严重超标,不仅“健康烟”的宣传名不副实,其焦油含量甚至比传统卷烟还要高。如果参照传统的烟草制品标准,类似有潜在危害的不合格茶烟,别说在网上销售,在线下渠道都不能公开售卖。现在,这些商家敢于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核心问题还是在于,茶烟作为新兴产品,定性不清,且缺少明确的行业管理规范。
就当下而言,控烟的难度不断加大,要巩固既有的成果,对于类似商家凭空炮制出来的所谓戒烟替代品,要及时堵漏,缩短新兴产品的发展速度和行业监管之间的时间差,为控烟的持续推进创造良好条件,也为未成年人营造清朗的空间。(光明网)
“六一”国际儿童节来了,关涉未成年人利益的两部新修订法律——《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6月1日起正式施行。从长时段看,中国未成年人保护事业的进步是明显的。但是,近年来舆论场也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相关法律对于未成年人过于宽纵,甚至指责《未成年人保护法》成了“熊孩子”作恶的“保护伞”。
微评:
“熊孩子”这个词,原本代表着家长对孩子又爱又嗔的态度,之后“熊孩子”出现在更多的社会新闻里,指代不讲文明的淘气孩子,再后来又泛化成了实施了违法活动但还不能适用法律惩罚的未成年人,“熊孩子”被污名化之后,可能变成极端的负面化标签,背后隐藏着重刑主义的冲动,认为刑罚万能,从而忽视对未成年人的教育以及对未成年人成长环境的改造。
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有赖于全社会为其打造的良好成长环境。预防“熊孩子”才是关键,而不应把目光集中在事后惩罚上。保护未成年人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以及其他成年人的共同责任,没有人是旁观者。(央视网)
由北京市商务局、市场监管局起草的《北京市单用途预付卡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即日起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办卡缴费概不退还、最终解释权归经营者所有等表述都属于“霸王条款”,这些将被禁止出现在合同中。
微评:
治理预付卡“霸王条款”,提高违法成本才是“王道”。此次公开征求意见的《北京市单用途预付卡管理条例》,将办卡交费概不退款、最终解释权归经营者所有等对消费者不公平、不合理的“霸王条款”,一揽子纳入合同禁止内容,最高拟罚3万元。这样一来,商家再想玩“霸王条款”那一套,无疑是自己往枪口上撞。此外,《条例》拟将处罚权统一授予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有助于厘清执法主体,确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北京青年报)
这两天,十几头大象在云南街道上悠然漫步的视频刷爆了社交网络。从西双版纳的深山老林到玉溪市峨山县,这十余头野生亚洲象已经向北走过了四百余公里。有网友称之为“15头大象的奇幻冒险” “野象旅行团”,“一种异常的浪漫和孤独感扑面而来”。还有不少人开玩笑道:“这群‘大可爱’是准备赶到昆明参加生物多样性大会(COP15)吗?”
微评:
真相远没有这般浪漫,人类一边侵吞着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一边又将野生动物“萌化”“浪漫化”,这不仅消解了对于野生动物的伤害以及可能产生的人兽冲突,更遮蔽了背后的治理难题。
就误闯城市的野生象而言,在疏散人群、赔偿损失等方面,当地政府已经做出了不错的应对;但也需要加强服务自然、保护自然的责任意识,适当干预野生象的行进路线,帮助它们尽快找到栖息地。正如有网友所评,“不能迷途知返,便需仙人指路”。在干预过程中,也要避免使用暴力,保护野生象的健康与安全。(澎湃新闻)
近日,河南淅川县孔雀谷发生饲养员被老虎咬死、两只老虎被击毙一事引发关注。据媒体最新报道显示,老虎所属的安徽宿州市埇桥区“心连心马戏团”不具备饲养东北虎的资格,也从未向当地林业主管部门申请办理运输东北虎的行政许可手续。
微评:
一场悲剧,三条生命,令人叹息。现实中,面对狮虎豹这类攻击性极强、可能危及人类生命的动物,饲养、运输等都有极高要求。但是,在这起事件中,却暴露出了饲养员操作不规范、动物园管理缺位等疏忽大意、心存侥幸的问题。
未经许可,便豢养老虎等具有危险性的野生动物,无疑是在用无辜的人与动物的性命作赌博。尤其是在近期相关事故屡有发生的背景下,各地都有必要以此为戒、举一反三,及时堵住猛兽饲养的漏洞,织密合法饲养、严格监管的安全网,维护社会安宁。(新京报)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上一篇 : 眉山烟草查获全市首例非法销售“茶烟”制品案